沧浪诗话(中华经典诗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夫诗有别材别材:另一种才气;一说“别裁”。薛雪《一瓢诗话》:“诗有别才之说,乃是别裁二字之误。”,非关书也非关书:非,不。关书,关乎书。即不完全依赖书本知识。;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诗有别趣”四句:别趣,另一样的兴趣。非关理,理,物理、事理。虽然作诗有别一样的才气和兴趣,不关乎书本知识和对事理的探究,但是不多读书、多穷究事理,就不能达到作诗的极致。,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理路:理论,道理。南朝梁法云《法华经义记》卷四:“心会二谛之理路,故言行步平正也。”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诗有辞前意、辞后意。唐人兼之,婉而有味,浑而无迹。宋人必先命意,涉于理路,殊无思致。”言筌:在语言文词上留下迹象。《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成玄英疏:“筌,鱼笱也。”南朝齐王融《忏悔三业门颂》:“乐由生灭,患以身全,业资意造,事假言筌。”,上也上也:指不落上述窠臼者最高明。明李东阳《麓堂诗话》:“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读书之多明理之至者则不能作。论诗者无以易此矣。”清崔旭《念堂诗话》卷三:“沧浪主悟而曰多读书,竹垞(chá,朱彝尊)主学而曰以悟入。学者识之体,悟者识之用也。读书破万卷,学也;下笔如有神,悟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羚羊”二句:传说羚羊夜眠防患,以角悬树,足不着地,无迹可寻(参见《埤雅•释兽》)。因以“羚羊挂角”喻意境超脱,不着形迹。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七:“(道膺禅师)谓众曰:如好猎狗,只解寻得有踪迹底,忽遇羚羊挂角,莫道迹,气亦不识。”宋绍隆等《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九:“羚羊挂角无踪迹,猎犬绕林空踧踖。”宋绍昙《五家正宗赞》卷三:“如人将三贯钱买个猎犬,只解寻得有踪迹底。忽遇羚羊挂角,莫道踪迹,气息亦无。”清赵翼《论诗》诗:“作诗必此诗,意取象外神;羚羊眠挂角,天马奔绝尘。”。故其妙处,透彻玲珑透彻玲珑:透彻,清澈,明亮。唐杜牧《题白苹州》诗:“溪光初透彻,秋色正清华。”玲珑,明彻貌。《文选•扬雄〈甘泉赋〉》:“前殿崔巍兮,和氏玲珑。”李善注引晋灼曰:“玲珑,明见貌也。”南朝刘宋鲍照《中兴歌》之四:“白日照前窗,玲珑绮罗中。”唐邵楚苌《题马侍中燧木香亭》诗:“树影参差斜入檐,风动玲珑水晶箔。”,不可凑泊凑泊:凑合,拼凑。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善昭禅师曰)照用同时,尔作么生当抵;照用不同时,尔又作么生凑泊。”宋陆游《跋吕成尗〈和东坡尖义韵雪诗〉》:“字字工妙,无牵强凑泊之病。”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何得以一二韵约束为之?既约束,则不得不凑泊;既凑泊,安得有性情哉?”,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注7,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又称水月镜花,比喻虚幻景象。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明袁宏道《西方合论》卷五:“言无者如水月镜花,不同龟毛兔角;言有者似风起云行,不同金坚石碍。”,言有尽而意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即语言表达完了而语言深层的意义却深远、玄妙,难以穷尽。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南朝梁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馀。”唐皎然《诗式•重意诗例》:“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唐司空图《诗品•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北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梅尧臣语)”。近代诸公近代诸公:似指江西诗派代表诗人。,乃作奇特解会奇特解会:奇特,不寻常,特别。解会,理解,领会。南齐求那毗地译《百喻经•五百欢喜丸喻》:“今复若能杀彼师子,为国除害,真为奇特。”南朝梁宝亮等《大般涅槃经集解》卷三八:“有无之心,皆不行也。若作有取亦不得;作无取亦不得。有无二心既得行,便是中道解。故言是无也。为二法名竟后结言,是名空空也。是是者,解会此旨,谓平定之意也。”北宋宗杲《正法眼藏》卷六:“僧问马祖:如何是佛?祖曰:即心是佛。你若实证实悟,有何差别?你若不悟,求奇特解会。不实证实悟,不信此心决定是佛。只此即心是佛,便是差别因缘。佛言欲以譬喻而显示,终无有喻能喻此。”,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议论为诗:此为沧浪概括的宋诗特点。。夫岂不工工:精巧。《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意翻空而易奇,文征实而难巧。”?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一唱三叹:唱,亦作“倡”,谓一人歌唱,三人相和。《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韵味,令人赞赏不已。西晋陆机《文赋》:“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二•肃雍舞》:“一倡三叹,朱弦之声。”,有所歉焉歉:少,不足。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三:“魏公薨于乡郡,而郑公不吊祭,识者以为盛德之歉。”。且其作多务使事作多务使事:作务,做事,干活。东汉支娄迦谶(Lokaṣema)译《道行般若经》卷四:“譬若狗子从大家得食,不肯食之,反从作务者索食。”北宋重显编《碧岩录》卷八:“入行者堂,随众作务。”沧浪此意谓作诗太雕琢。使事:又称用事,即在诗文中引用典故。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沈侯文章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沧浪诗话•诗法》:“不必太着题,不必多使事。”,不问兴致兴致:兴趣。西晋竺法护(Dharmarakṣa)译《所欲致患经》:“于时世尊告诸比丘,外道问汝,爱欲之事,有何安乐,致何忧患,何从兴致,因何而灭,汝当答报。诸外道默然,不以言对。”唐孙棨《〈北里志〉序》:“予频随计吏,久寓京华,时亦偷游其中,固非兴致。”,用字必有来历用字必有来历:指作诗每一用字都应有所出处。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北宋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自作语最难,老杜(杜甫)作诗,退之(韩愈)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押韵必有出处押韵:诗词歌赋句末(偶亦在句中)用同一韵母的字,使读之声韵和谐朗畅。一般用于偶句句尾,也称韵脚。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存中(沈括)曰:韩退之诗乃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而格不近诗。吉甫(吕惠卿)曰:诗正当如是,我朝诗人以来,未有如退之者。”,读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叫噪:喧闹,喧叫。南朝刘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援陈军向山,而分遣数百骑绕袭其后,乘夜放火,击鼓叫噪,虏遂大溃。”唐温庭筠《春日野行》诗:“野岸明媚山芍药,水田叫噪官虾蟇。”北宋赞宁《宋高僧传》卷十九《寒山子传》:“若寒山子来即负而去,或廊下徐行,或时叫噪凌人,或望空曼骂,寺僧不耐以杖逼逐。”北宋蕴闻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二:“狐狸野干徒叫噪。”北宋宗镜述《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卷九:“光化有韦秀才,选调巴南宰,常念《金刚经》。赴任至泥溪,遇一女人挈二子,同秀才登山,行人叫噪,见女子,乃赤色大虫,二小虎随后逡巡,与韦分路而去,韦终不觉。盖持经之力也。”怒张:指诗格粗豪浅露。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诗主优柔感讽,不在逞豪放而致怒张也。”,殊乖忠厚之风乖:背离,偏离。东晋郭璞《皇孙生请布泽疏》:“故水至清则无鱼,政至察则众乖,此自然之势也。”,殆以骂詈为诗以骂詈(lì)为诗:沧浪反对叫噪、怒张、骂詈的诗歌创作倾向。其思想似源于《毛诗序》的“主文而谲谏”。又黄庭坚《书王知载朐山杂录后》:“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谓也。”亦反对以骂詈为诗者。而白居易、刘禹锡、苏轼等好以时事为讥诮。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北宋陈师道《后山诗话》:“苏诗始学刘禹锡,故多怨刺。”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子瞻数上书论天下事。退而与宾客亦言多以时事为讥诮。同(文同)极以为不然,每苦口力戒之,子瞻不能听也。出为杭州通判,同送行诗有‘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之句。”。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然则近代之诗无取乎?曰:有之。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王黄州:王禹偁,字符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员外郎、工部郎中、知制诰。晚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故称王黄州。自编著作有《小畜集》。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二:“国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南宋蔡宽夫《诗话》:“元之本学白乐天诗。”白乐天: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河南新郑)人。中唐诗人,官至中书舍人,晚年以刑部尚书致仕。主张文学“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与元九书》);“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杨文公:杨亿,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卒谥文,因称杨文公。官至工部侍郎。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的代表诗人之一。刘中山:刘筠,字子义,大名中山(今河北唐县)人。官至枢密直学士、礼部侍郎。北宋文学家,“西昆体”代表诗人之一。蔡宽夫《诗话》:“(宋真宗赵恒)祥符(1008-1016)、天禧(1017-1021)之间,杨文公、刘中山、钱思公(钱惟演)专喜李义山(李商隐),故昆体之作,翕然一变。”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原籍河内怀州(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晚唐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语义隐晦,情感缠绵。,盛文肃学韦苏州盛文肃:盛度,字公量,余杭(今属浙江)人。官至参知政事,谥文肃。与李宗谔、杨亿等同编《文苑英华》。韦苏州:韦应物,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尝为苏州刺史,因称韦苏州。“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六六),世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欧阳公: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吉州庐陵(今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太子少师。叶梦得《石林诗话》:“欧公诗好矫昆体,专以气格为主,故其诗多平易疏畅。”,梅圣俞学唐人平淡处梅圣俞: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世称“梅直讲”、“梅都官”。诗文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苏梅”。欧阳修《六一诗话》:“圣俞、子美(苏舜钦)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魏泰《隐居诗话》:“苏子美诗以奔放豪健为主,梅尧臣亦能诗,虽乏高致,而平淡有工,世谓之‘苏梅’,其实正相反也。”,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东坡: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官至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北宋文学家。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官至著作佐郎。北宋文学家,江西诗派开山祖师。,唐人之风变矣“唐人”句: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诗以用事为博,始于颜光禄而极于杜子美。以押韵为工,始于韩退之而极于苏黄。……苏黄用事押韵之工,至矣尽矣,然究其实,乃诗人中一害,使后生只知用事押韵之为诗,而不知咏物之为工,言志之为本也,风雅自此扫地矣。……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诗人之意扫地矣。”。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法席:讲解佛法的座席,亦泛指讲解佛法的场所。《古尊宿语录•慈明禅师语录》:“一夕诉曰:自至法席,不蒙指示。”宋洪迈《夷坚甲志•宗回长老》:“僧宗回者,累建法席。”此指山谷用事押韵、补缀奇字之法统盛行。,称为江西宗派注8。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赵紫芝、翁灵舒辈:指赵师秀,字紫芝,号灵秀;翁卷:字续古,号灵舒;徐照,字道晖,号灵晖;徐玑,字文渊,号灵渊;四人皆永嘉人,时称“永嘉四灵”。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赵师秀紫芝撰四人者,号‘永嘉四灵’,皆为晚唐体者也。”,独喜贾岛、姚合之诗贾岛:字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中唐诗人,尝为僧,法号无本。还俗后屡试不第,文宗时任长江主簿,故称“贾长江”。其诗清苦,工于雕琢。姚合: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累官陕虢观察使、秘书监。擅长五律,以幽折清峭见长,与贾岛诗风接近,故后人称“姚贾”。刘克庄《后村诗话》:“唐人诗,与李、杜同时者,有岑参、高适、王维;后李、杜者,有韦、柳;中间有卢纶、李益、两皇甫、五窦;最后有姚、贾诸人,学者学此足矣。”,稍稍复就清苦之风清苦:诗文清峻寒苦。北宋范仲淹《唐异诗序》:“诗家者流,厥情非一,失志之人其辞苦,得意之人其辞逸,……如孟东野之清苦,薛许昌之英逸。”北宋王谠《唐语林•品藻》:“先是李补阙林宗、杜殿中牧,与白公辇下较文,具言‘元白体’舛杂,而为清苦者见嗤,因兹恨也。”清顾嗣立《寒厅诗话》:“‘四灵’以清苦为诗,以洗黄、陈之恶气象、狞面目。”,江湖诗人多效其体江湖诗人:指江湖诗派诗人。江湖诗派为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后而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因书商陈起刊刻《江湖集》而得名。时陈起与江湖诗人相友善,于是刊售《江湖集》、《续集》、《后集》等书,后人以《江湖集》内诗气味皆相似,故称之为江湖诗派。代表诗人:刘克庄、戴复古、叶绍翁、陈允平等。胡鉴《沧浪诗话注》:“宋之季年,江西、四灵两派合并而为江湖一派。”,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嗟乎!正法眼之无传久矣!唐诗之说未唱,唐诗之道或有时而明也。今既唱其体曰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得非诗道之重不幸邪!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借禅以为喻:即藉禅理来比喻诗理,沧浪自认为是其独创。严羽《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以禅喻诗,莫此亲切,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后舍汉、魏而独言盛唐者,谓古律之体备也。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

注7 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比喻虚幻现象和状态,不可得矣。北宋包恢《敝帚稿略》卷二《答傅当可论诗》:“所谓造化之未发者,则冲漠有际,冥会无迹,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欲有执着,曾不可得而自有,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者焉。”南宋赵与《宾退录》卷二:“王介甫(安石诗)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欲有寻绎不可得矣。”相,梵语lakṣaṇa,指事物外在的形象和状态,与事物的内在性质、本体相对。色,梵语rūpa,指一切物质的总称,同时也包含某些精神性的因素。相只是色的外在形象、状态,故又称色相。北凉昙无谶(Dharma-rakṣa)译《大般涅槃经》卷二四《德王品四》:“一切众生各各皆见种种色相。”唐白居易《感芍药花寄正一丈人》:“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表明诸法的联系状态又称为色法相。姚秦鸠摩罗什(Kumārajīva)译《大智度论》卷五五:“色法相中,如来法相不可得。如来法相中,色法相不可得。受想行识法相中,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注8 江西宗派:江西诗派。江西诗派为北宋后期至南宋形成的一个诗歌派别。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洪炎、洪朋、饶节、僧祖可、徐俯、林敏修、汪革、李、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觊、王直方、僧善权、高荷,合25人。此后,吕本中、曾几、陈与义、曾纮、曾思等非江西籍人也被补入江西诗派。诗派成员多学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故宋末元初方回将此四人称为“一祖三宗”。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六:“呜呼!古今诗人,当以老杜(杜甫)、山谷(黄庭坚)、后山(陈师道)、简斋(陈与义)四家,为一祖三宗,馀可预配飨者有数焉。”

【评析】

沧浪因了重视妙悟,自然就会提出以“悟”为区别之诗人感悟能力和审美趣味。这就是沧浪所谓“别材”、“别趣”之说。“别材”、“别趣”说之关键,在于“读书”和“穷理”之问题。在沧浪看来,诗人之感悟能力和审美趣味与“读书”、“穷理”尚无直接、必然之关系。然而,多读书、多穷理肯定对诗歌创作和鉴赏有着重要意义。被沧浪评价为“透彻之悟”之杜甫,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之谓。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尝就“读书破万卷”中“破”字出有三解:一为“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二为“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磨也”;三为“识破万卷之理”。由此言之,“读书”、“穷理”绝非诗歌创作和鉴赏之羁绊,反而成为诗歌创作与鉴赏者提高感悟能力和提升审美趣味的有效途径。可是问题之节点是,如何将知识、事理、思想、心智运用得恰到好处,即沧浪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不涉理路”,不是不要理路;“不落言筌”,也不是不要言筌;而是说不要刻意将理路、言筌表现出来。而如苏黄以下诸公之诗,“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但见文字,不睹情性”。相反,唐人诗则是“但见情性,不睹文字”。沧浪于《诗评》中云:“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唐人之“理在其中”,就是指其将事“理”、物“理”融入诗中而不露痕迹。即皎然所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诗式•重意诗例》);司空图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二十四诗品•含蓄》)。然而,诗歌创作与欣赏乃是复杂的审美心理活动,主体感受未必趋于一种。“尚意兴而理在其中”者为其一,而“尚理”者未必尽无好诗,如苏轼、王安石者,其“以议论为诗”,也有不少脍炙人口之作,颇得后人喜爱和垂青。所以,沧浪论诗亦属一类型耳。

沧浪强调审美趣味,着眼点却不在“理趣”,而在“兴趣”。所谓“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兴趣”者,更强调意兴、兴致、兴会、感兴、兴寄,实则是《诗经》以来传统比兴之发展与延伸,包括“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沧浪诗话•诗评》);陈子昂批评之“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李杜倡导之“诗兴生我衣”(李白《酬殷佐明见赠五云裘歌》)、“道消诗发兴”(杜甫《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等。观之《沧浪诗话》,其推崇李、杜是其审美趣味之真实表现,评李、杜者多,言王、孟者少,故非清人所谓沧浪明推李、杜,实崇王、孟一派之论清许印芳《〈沧浪诗话〉跋》:“名为学盛唐、准李杜,实则偏嗜王孟冲淡空灵一派。”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沧浪集》:“由其持‘诗有别才不关于学,诗有别趣不关于理’之说,故止能摹王孟之馀响,不能追李杜之巨观也。”。明陆时雍《诗镜总论》也谓:“太白(李白)长于感兴,远于寄衷,本于十五《国风》为近。”由此,则不难理解沧浪何以将汉魏古诗及李杜诗推为“第一义”,名之为“不假悟”和“透彻之悟”之原由。

沧浪论诗,推原“汉魏”,实则尊唐,尤以“盛唐为法”,号召学者习学盛唐诗。不然,诗道至此则沦为“重不幸耶”。沧浪感慨万端,身负重则,以恢复诗道为己任,“虽获罪于世之君子”而不辞,实乃济世之人。

《诗辨》是整部《沧浪诗话》的核心和纲领性文件。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约一千五百字,其中一、四、五节为重点。由《沧浪吟卷》辑出的《沧浪诗话》单行本一般分为七则:“禅家者流”至“谓之单刀直入”为第一则;“诗之法”至“音节”为第二则;“诗之品”至“凄惋”为第三则;“其用工”至“字眼”为第四则;“其大概”至“沉着痛快”为第五则;“诗之极致”至“盖寡也”为第六则;“诗有别材”至“不辞也”为第七则。沧浪论诗汲取前人经验,尤其诗禅相关的思想,提出了他的以禅喻诗说。

沧浪以禅喻诗,自觉“亲切”。但也尝遭后人诟病。如清人冯班、何焯等。冯班《严氏纠谬》谓沧浪不谙佛教以及禅宗,“倒谬如此”,“失其宗旨,可笑之极”。何焯评曰:“刘后村有云:‘诗家以少陵为祖,其说曰:语不惊人死不休。禅家以达摩为祖,其说曰:不立文字。诗之不可为禅,犹禅之不可为诗。’此论足使羽卿辈结舌。”这些评论未必不确。沧浪确如冯班所言,于佛教及禅宗知识方面,出现偏差。如沧浪强调学诗应“向上一路”、“直截根源”、“单刀直入”之“顿门”家法,但于具体参诗时,却反复言“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南北朝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开元、天宝诸家之诗而熟参之,次独取李、杜二公之诗而熟参之,又取大历十才子之诗而熟参之,又取元和之诗而熟参之,又取晚唐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又取本朝苏、黄以下诸家之诗而熟参之”,似非惠能倡导“顿悟”之法门而更似神秀主张“渐悟”之路数。然而,文人学习佛教,不似僧人那般教条,或追根溯源,或分门别派,或条分缕析,不过是大概而已。谈佛论禅,评诗辨体,以“喻”为主,启发诗性,是其主要目的。然就《诗辨》一篇用词而言,沧浪谙熟汉译佛典,了如禅门话头,则是无可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