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3 物流系统战略选择

3.3.1 物流系统战略选择要素和依据

1.物流系统战略的选择要素

外部环境分析和企业资源评价为战略制定提供了基础条件,在企业物流战略设计与选择时,要根据分析评价结果进行物流系统战略设计与选择,使企业物流系统战略与物流发展目标、内外部环境以及企业资源能力相适应,并实现动态平衡。

物流系统战略设计与选择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分析过程。它主要包括四个要素:一是根据企业的经营领域确定其物流业务领域;二是根据外部环境分析和企业资源评价寻找企业物流的竞争优势;三是决定企业物流系统战略方案;四是设立评价物流系统战略方案的标准,并对物流系统战略进行选择。

2.物流系统战略的选择依据

物流系统战略对于具体的企业是否可行,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物流系统战略,需要对物流系统战略进行评价。进行评价的第一项内容是确定评价标准,即明确企业在选择物流战略方案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物流系统战略的适宜性、物流系统战略的可行性和物流系统战略的可接受性。其中,物流系统战略的适宜性评价是战略分析的延伸,即从经验逻辑和历史数据中对可选战略进行评价。物流系统战略方案的适宜性、可行性、可接受性评价方面形成了一些程序化的技术,从而使我们在评价时有章可循,便于操作。

物流系统战略选择的评价标准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适宜性

适宜性即衡量一种物流系统战略是否与企业自身条件相适应。例如,某种物流系统战略是否有效地利用了企业的现有实力,克服或避开了企业的弱点,并能抵御环境的威胁。

评价一个物流系统战略优劣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衡量这种物流系统战略能否与战略分析中所得到的企业内外部条件相适应,适应的程度如何。有时也把这种适宜性称为“一致性”。我们通过对如下几个问题的回答来评价一个物流系统战略的适宜性:

(1)所选物流系统战略克服困难的程度如何?这里,困难是在物流系统战略分析中得出的企业自身弱点和企业面临的物流环境威胁。例如,企业所选战略是不是能使企业的竞争地位有所提高或能否解决企业的资产流动性问题,或能否使企业减弱甚至摆脱对某一家供应商的特别依赖。

(2)所选物流系统战略是否能增强企业的实力,并给企业更多的机会。例如,战略的实施是否能为每个劳动者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物流系统战略的实施是否有助于企业打入一个新的市场领域,并站稳脚跟,不断发展,或将现有的高效系统充分利用起来。

(3)所选物流系统战略是否与企业的各方面目标相吻合。这里的目标可以是总体效益、增长速度,或管理控制的有效性等。

2)可行性

可行性即评价一种物流系统战略具体实现的可行程度。如现有资源条件是否满足战略实施的要求。可行性评价主要是围绕着物流系统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例如,战略实施将引起有计划的内部调整,其规模是否在企业各方面资源(人力、物力等)允许的范围内。事实上,关于战略可行性的问题,在选择战略的过程中就应予以考虑。这里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细致的评价。

(1)战略实施是否具有充足的资金来源。

(2)企业自身的能力能否达到物流系统战略要求的水平(如质量水平、服务水平等)。

(3)企业在战略实施前是否已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地位和必要的市场推销技能。

(4)企业能否处理好战略实施可能带来的竞争压力。

(5)企业是否确保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操作层都具有一定的技能。

(6)企业在生产过程和技术等方面是否已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

在实际进行可行性评价的时候,并不只局限于以上列出的这些方面,应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做具体分析。另外,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还必须考虑战略调整时间的影响。

3)可接受性

可接受性即评价一种物流系统战略实施的结果是否被人接受或令人满意。例如,战略实施所带来的效益或对企业发展速度的推进是否达到了高层管理者、持股人或其他相关人员的期望值。另外,可接受性还包括评价物流系统战略实施中所包含的风险。

关于可接受性的评价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的主观期望密切相关。所以谈到战略的可接受性时必须明确是相对于“谁”的可接受性,这需要仔细地进行分析。下面列出的这些问题将有助于分析的进行。

(1)所选物流系统战略为企业创造的效益如何?

(2)从财务的角度考虑,所选物流系统战略带来的风险较原来有多大变化?

(3)战略实施对企业的资金结构会产生什么影响?

(4)战略实施带来的调整能否使企业内部各级工作人员普遍予以接受?

(5)战略实施是否会使企业内某些部门、小组或个人的工作安排、组织结构产生重大的变动?

(6)战略实施是否要改变企业与外部相关机构的关系?

(7)所选物流系统战略是否与现存的整套管理体制相吻合?是否需要大的变动?

当然,一个物流系统战略的实施不可能使方方面面都能满意,所以需要权衡利弊,有重点地加以考虑。

3.3.2 SWOT分析法

1.SWOT分析法的含义

SWOT 分析是在西方广为应用的一种战略选择方法。SW 是指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T是指企业外部的机会和威胁(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SWOT分析就是企业在选择战略时,对企业内部的优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进行综合分析,据此对备选战略方案做出系统评价,最终选出一种适宜物流系统目标的战略方案。

企业内部的优劣势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表现在资金、技术设备、职工素质、产品市场、管理技能等方面。衡量企业优劣势有两个标准:一是资金、产品、市场等一些单方面的优劣势;二是综合的优劣势,可以选定一些因素评价打分,然后根据重要程度进行加权,取各项因素加权数之和来确定企业是处于优势还是劣势。在战略上企业是扬长避短,内部优势强,就宜于采取发展型战略,否则就宜于采用稳定型或紧缩型战略。

企业外部环境是企业所无法控制的,企业外部环境中有的对企业发展有利,可能给企业带来某种机会,如宽松的政策、技术的进步就有可能给企业降低成本、增加销售量创造条件。有的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不利,可能给企业带来威胁,如紧缩信贷、原材料价格上涨、税率提高等。来自企业外部的机会与威胁,有时需要与竞争对手相比较才能确定。有利条件可能对所有企业都有益,威胁也不仅仅是威胁本企业,因此,在有些情况下还要分析同样的外部环境到底对谁更有利或更不利。当然,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外部环境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但很多时候却有许多共同点,此时,对机会与威胁的分析不能忽略与竞争对手的比较。

2.SWOT分析的具体做法

SWOT分析的做法是:依据企业的方针列出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内部及外部环境因素,继而确定标准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价,判定是优势还是劣势,是机会还是威胁,举例见表3-3。也可逐项打分,然后按因素的重要程度加权求和,以进一步推断优劣势有多大及外部环境的好坏。

表3-3 SWOT分析表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企业的得分来判定企业属于哪种类型,如图3-3所示,处于第Ⅰ象限,外部有众多机会,又具有强大的内部优势,宜采用发展型战略;处于第Ⅱ象限,外部有机会,而内部条件不佳,宜采取措施扭转内部劣势,可采用先稳定战略后发展战略;处于第Ⅲ象限,外部有威胁,内部状况又不佳,宜小心设法避开威胁,消除劣势,可采用紧缩型战略;处于第Ⅳ象限,拥有内部优势而外部存在威胁,宜采用多角化经营战略分散风险,寻求新的机会。

图3-3 SWOT战略选择

3.3.3 物流系统战略的实施

物流系统战略实施是为了贯彻执行已制定的物流系统战略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它主要包括如下几项内容。

1.制定实施政策

企业应根据所选择的物流战略,制定其实施的详细政策。政策可以看成是指导人们实施物流战略的纲要。

2.调整组织结构

企业物流系统战略必须通过组织去贯彻执行,应根据企业物流系统战略的需要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当现有组织结构与制定的物流系统战略不相适应时,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通过调整组织结构来解决组织的集权化问题、组织的专业化问题和组织的刚性问题。

3.战略实施措施

企业所制定的物流系统战略不同,其实施物流系统战略的措施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实现企业物流系统战略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积极创造企业物流发展的政策条件,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认真研究并制定支持、促进我国现代企业物流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努力建设规范的物流市场竞争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改变系统内的部门、条块分割状况,适当开放物流市场;根据WTO(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按国际惯例培养物流市场竞争机制;加强物流行业协会建设,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

(2)完善企业物流管理体系,实行管理创新。现代企业要积极引导和改变传统的物流管理观念和方式,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售后服务质量为目标,用系统的方法分析、重组企业物流业务,优化企业供应链管理,实现企业物流系统整体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通过推行企业物流管理创新,促进企业物流健康发展,增加对社会物流服务的有效需求。

(3)发展科学技术,完善物流设施建设,提高各物流环节的技术含量。企业物流发展必须紧紧依靠技术进步,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抓紧制定既适合我国特点,又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技术标准,为提高企业物流系统的效率创造技术条件;积极研制开发运输、装卸、仓储、包装、条码及标志印刷、信息管理等物流技术装备,以提高企业各物流环节的技术含量。

(4)拓宽渠道,积极培养企业物流人才,发展现代企业物流。必须加强宣传引导,使人们认识物流,接受物流的理念;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使物流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政府部门、广大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校、咨询机构、社团组织的联系,充分发挥其在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共同推动我国企业物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