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永远在路上(代前言)
这本书源自很多个偶然,最后变成了宿命。
最先是在四年前。大概是一个临近寒暑假的日子吧,有两位上大学的学生来家中看我,我就近请他们在附近的小馆子里吃饭。席间我们谈到很多,我作为教师的毛病不改,还在跟他们大谈人生,鼓吹理想,倡议“生无所息”之类为一些成年人所鄙夷的东西。我跟他们说,多数人中年之后,就坐等退休了,就进入了庄子所说的“不亡以待尽”的人生阶段。我很庆幸还存有一点理想(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叫“不忘初心”),还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坚持写点东西。坚持锻炼不是怕死,而是努力避免自己成为家人的负累、社会的负担,更是为了实现理想储存精力。所写的东西,一开始未必能好,但是,如果一直坚持着写,十篇、百篇、千篇以后,总有几篇会好一点吧?不知她们当时是否深以为然,现在是否依然还记得,但是我却已经被自己深深打动,然后就开始写。到第二年年终的时候,攒了十多万的文字。
现在看来,我当时的预言也不全错,那十多万字的东西大多被后来的我视为“垃圾”。至于有没有一两篇好文章,我说了不能算,因此不得而知。但是,至少,从此我不怎么怯惧写作了。
后来,每遇到一些教育热点事件,我就写一些自己的感想,当时仅仅是因为心里有话要说,从来没想到过公之于众。一年多前,我所在的学校建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我就抱着好奇的心情往那投了一篇文章。文章登载后,没想到还有一些反响。后来陆续投了几篇,其中《有感于“应试教育的政治正确性”》还得到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的公众号——“镇西茶馆”——转载,李老师本人还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有位从前的同事去《贵州教育》做编辑,她向我约稿,我就把《有吆喝就有还价——对于“探究式教学”的一些理解》给了她。文章登载后,又收到一些读者的积极反馈。于是我决定做一个自己的公众号。到今年6月份,我的一位学生帮我注册了一个公众号,我给它取名为“夜郎西话”。“夜郎”者,自大者也。对一些教育现象,我常常无所顾忌、不知天高地厚地评论言说,可能对,也可能错。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首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其中有两个十分著名的句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我本人就出生在传说中的古龙标尉旁,这个地方至今依然属于偏远落后地区。我一个小地方人,没见过什么世面,给公众号取这么一个名,来容纳我的思想看法,十分恰当。
公众号开通后,我写作并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叫《发言人,想说爱你不容易》,成功拉到了二十几位微信好友来阅读并关注。让我倍感意外的是,两三天后这篇文章被多人次转发,阅读人数竟然超过了1200人。这让我大吃一惊,一下子体验到了自媒体的巨大力量。但后来我明白,阅读量之所以很大,是因为文章触及了社会热点。但我作为一名教师,更大的兴趣或者说职业的使命更多的是关注教育。我不是为了获得点赞、追求热捧而写作,而是因为热爱教育而思考教育,写作不过是我思考教育的主要方式。现阶段我写作的主题,就应当是教育,哪怕点赞的人很少,阅读量不高,这也是我的主要任务。接下来,整个暑假我几乎都在写,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保持一天一篇的速度。后来开学了,就大致一周写一篇。到现在,累积超过18万字。这些文章,绝大多数都是今年暑假开始后所写,有少数篇目是前两年的旧作。
需要说明的是,这不是一本教科书,也不是一本教育知识的百科全书,其中的很多结论未必经受得了实践的检验。它们只是一次次思考的过程或结果,很可能存在考虑不周的情况。任何教育策略都会存在不足之处,故而给人们留下可以商榷的空间。这些文章正是利用这些空间,从质疑的态度切入,对各种教育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但是,批判性思考并非等同于彻底否定,也不是追求在实践中非要如何如何。它的作用更在于启发、校准和完善。建设,而不是破坏,才是写这些文章的目的。这些文章也不是成就,而仅仅只是一位基层教师的思维生活的记录、写作生活的呈现。
当今是一个务实的时代,在很多的领域包括教育领域,重术而轻道,务虚的东西不容易被人待见。教育的理想、教育的本质等一系列重要的概念一旦遇到考试、分数、升学等等具体诉求常常就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得不到还手的机会。前者被碾压是在所难免的,毕竟,大众代表着潮流,谁能在“螳臂当车”的情形中能力挽狂澜、改写历史呢?虽然事实上,两者并非水火不容的死对头,然而很多人却都那么看。所以,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必然担心这些文章的生路。这种情况注定了写作和结集出版的艰难:写作的时候,要面临质疑,乃至于要面对不屑和鄙视;出版的时候,要面临更大的困难。可是,我又相信教育需要务虚,没有务虚,很可能迷失方向。我还无法从一种坏习惯中解脱出来:思想一旦产生,便总梦想着“有朋自远方来”,渴盼着与远方的人、另一时间的人神交心会。太史公曾经说“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那种敝帚自珍的心情,我也同样没办法抛却。于是,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的事情似乎又从偶然变成了宿命。
17世纪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一句名言:“人是会思想的芦苇。”过去我不能很好地理解这句话,现在,当我看到这十多万文字的时候,终于有一种眼眶湿润的感觉。人,是脆弱的,草芥般的;即便能够思想,还不是如草芥一般吗?所以,能够思想并不让我觉得人就变得伟大,反倒让我感觉到更加的渺小。难道在渺小加卑微的存在中,我们不应该去努力完成人类这原本就不多的使命吗?将思想记录下来,应当也是一种存在的自我确认吧。我还想起梭罗的一句名言——“当你实现你的梦想的时候,关键并不是你得到什么,而是在追求的过程中你变成了什么样的人”。是的,梦想的内容本身也许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要做一个有梦想的人,保持一种有梦想的状态。思想也并不是结论,也很难保证都能成为结论,可是,应当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做一个保持思想状态的人。
一百多年前,有位德裔美国作家名叫塞缪尔·厄尔曼,传说他年逾七十才开始写作。他在散文《青春》(《YOUTH》)里边说:“谁都不会因为年岁而变老。我们都是因为放弃理想而成为老人。”因为这个思想,他永葆青春,七十多岁仍像十几岁的少年,“志于学”。他的晚年,没有“垃圾时间”一说。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生命,永远在路上。告诉自己,向着理想,别歇脚!
2017年12月8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