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81个教育批判性思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再谈“应试教育的政治正确性”

拙文《有感于“应试教育的政治正确性”》在“杏坛巷一号”和“镇西茶馆”两个公众号发布后,引起一些读者的关注。这既是读者对我的厚爱,也是大家关心教育的最好证明。虽然存在很多不同的声音,甚至不乏有欠客气的话,但毕竟都是关心教育的结果。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些不同的声音也是值得教育有识之士欣慰的。

但是,这些不同的声音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关心这些问题,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教育的良性发展,有助于“素质教育”的真正推行。

作为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陆局长的表现是不称职的,还需加强对教育业务知识的学习。关于对待“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态度,中央和国家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等多个文件中都有明确,那就是反对“应试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对此,陆局长竟然一概不知,还谈什么“应试教育的政治正确性”?鼓掌叫好的人,难道也不知道这些文件吗?

有些教育部门的领导不是搞教育出身,对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律缺乏了解,但因为习惯于发表“讲话”,于是很轻易地就将个人经验和个人理解拿去给下级部门“学习”,这就是典型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作风。他们往往敢于“大胆思考”,但是常常欠缺“勇于反思”,所以会犯一些“目不见睫”“坐井观天”“贻笑大方”的错误。陆局长也许属于那种通过“考试”改变命运了的人,所以特别感谢“考试”,这种感情可以理解。但令人奇怪的是,他为什么去感谢“应试教育”呢?再说,即便他本人对“考试”抱有感恩之情,也无理由要求下属校长、教师、学生都去感恩“考试”,更无理由要求大家都去感恩“应试教育”。成长、成才的途径是多样的,教育官员不能随意动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强制大家都去走官员自己走过的人生路线。

“陆局长”们如此卖力宣传“应试教育”,表面上看是在为群众着想,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其实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为了“政治成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工程,不易短时和显性体现“政治成绩”,于是,如何体现“政治成绩”成了各级教育行政官员重点思考的问题。“素质教育”倡导“全面发展”,“全面”二字让他们倍感压力,同时因为很多项目无法“量化”,不容易看见“成绩”,如此“教育”劳而无功,不如去之,代之以“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效果看得见,来得快,“工作重点突出”,易于操作,何乐而不择呢?加上“高考改变命运”的群众基础十分牢固,“汹汹民意”大可利用,打击“异见”势如破竹,不费吹灰之力。如此看来,“陆局长”们鼓吹宣传“应试教育”,不是真正为了人民群众,而是因为个人前途。

部分教师十分“拥护”陆局长,甚至将陆局长的讲话奉为圭臬,还将它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如何理解这部分教师的行为?我以为,要么是患得患失,要么是稀里糊涂。有些教师以为,“素质教育”内容丰富,任务太多,不易操作,难见成效,而“应试教育”只管考试讲题,立竿见影,简单易行。青少年好奇心强,思维活跃,难于专心学习,毅力不够,教师恨铁不成钢,也想借“应试教育”的大旗来舞一舞,增强点号召力。这样“借力”的动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是一场冒险,无异于“与虎谋皮”“引狼入室”。结果很可能是“自入虎口”“追悔莫及”。早出晚归,熬更守夜,陪学陪睡,陪吃陪拉,如今已经成为众多教师的工作内容,难道不正是“应试教育”的“功劳”吗?“应试教育”不但戕害学生,也毒害教师,蝇头小利,代价却是“头破血流”“斯文扫地”“牛马不如”。

作为教育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应当深刻理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一组对立的概念。然而,现实中这两个概念在很多教师的头脑里却模糊不清,“不辨妍媸”。于永正老师曾经感慨:“退休之后的大反思,使我基本上明白了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于老师是一位谦虚的长者,但说的也是大实话。很多老师对自己的学科专业研究很投入,但是缺乏对“教育”的研究。要知道,我们先是“教师”,然后才是“学科教师”,“教育”而不是“语文”“数学”等学科才是我们职业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很多的年轻教师并不明白“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有些年纪大的教师也不明白,甚至退休了还是不明白。由此,我们不得不感叹:人们对事物的觉解程度,并不与年龄成正比!因此,两千多年前孔子才不无感慨地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正因为平时缺少对“教育”的研究,才导致部分教师“不辨妍媸”,祭错了祖,磕错了头。

“素质教育”并非反对“升学率”,也没有反对“考试”,他反对的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片面追求升学率”恰恰是“应试教育”的本质属性,因而,两者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素质教育”虽然倡导“全面发展”,但并没有要求教育必须保证人人“全面发展”,那是不现实的。教师没有能力也无必要去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学校和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可能“全面发展”的环境,而“应试教育”的错误就在于破坏这种环境。

我的中小学是在贵州很偏远的小县城度过的,那时候没有“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争辩,但也存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手段的区别。我很感激我的小学母校,是她的课间班级集体唱歌活动给了我恰当的节奏感、韵律感,给了我强烈的默契协作的体验,让我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我也感激我的初中母校,是她分给我耕种的那一小块“自留地”让我懂得热爱劳动,并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从而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绝不破坏别人劳动成果的习惯。我还感激我的高中母校,是她给了我比较自由的课外时间,让我有充足的时间去发展个人爱好,是她给我的那块沙土足球场,让我热爱体育,最终养成了终身健身的习惯。假若我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之下成长,很可能这些习惯没法养成。可见,“素质教育”的作用并非保证人人“全面发展”,而是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自主发展,让“多样发展”成为可能。

还有一部分人担心抛弃“应试教育”会阻塞农村子弟或贫寒学子的大学之路,其实并无证据表明城市孩子或富家子弟在“应试教育”的竞争中必定失败,也没有证据表明农村子弟或贫寒学子在“素质教育”面前必定失败。这些担心不过是杞人忧天。

顾明远先生在《为素质教育正名》一文中说:“教育的病理不在教育。但教育本身的问题在于屈从于社会的各种压力,教育被扭曲了,被异化了,没有自己的‘人格’了。”我想,教师的使命就在于:面对各种强大的社会压力,拒绝“屈服”!如此,才能保持教师职业的“人格”独立,保持教育的“人格”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