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易经》的多维分析法
一、《易经》条例与多维分析法
《易》道是一种多维度的思考训练,能让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多元、活泼、而深入。不论象术派或义理派在诠释《易经》时,都会遵循一些统称之为条例的观念和原则。这些观念和原则不但能帮助我们解读《易经》,更可以转换而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本章对《易经》的情境分析之方法和原则加以整理发挥,使其切近于现代管理之所需。希望此多维分析之架构能丰富管理者之心智模式,使其在应世之时,对人、事、物之互动与变化都能观看得远大、联想得广扩、并且思虑得深入。
十翼中的《系辞传》是最早阐释《易经》重要哲理之文献,其中归纳出一些解读卦爻之义的条例,显而易见者如《系辞传下》:“《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这些原则言简意赅,若不加说明则不知所云为何,今试解其义如下:
1.“《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深入研究了解事物之本质及其起始之源头,而推演事物可能变化演进之终极目标。我们在开始规划一件事、推动一个计划时,要先决定其最终的目标为何,并想到在最坏的情况之下,应如何收拾残局,然后再根据此目的,反推回去以设计“如何实施此一计划的方法和程序”。
2.“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六爻交互作用、相互影响。除了乾、坤两卦是纯阳、纯阴之卦外,其他六十二卦的六爻都是阴阳相杂。六爻除了代表位之外,我们还要加上时的观念来评估事物发展之趋势及其可能的变动。了解各爻时位之不同与变化,方知各爻间互动的关系与其对局势之影响。
3.“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爻处事物变化之始,代表事物之本质,是最难了解的。发展到了最上面的第六爻,已经是事物终结之时,故比较容易去理解。
4.“初辞拟之,卒成之终。”因为“其初难知”,所以初爻之爻辞大都用的是假设拟定的语气,当事务初始之时应小心谨慎地去做规划,并将规划时所做的假设(assumption)表列出来,随时检讨这些假设是否成立,最后才能顺势发展到最终之上爻(即第六爻)而能有所成就,有始有终、“慎始诚终”才能成大业。
5.“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人在与复杂事物接触时,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态度和德性,应该如何去辨别事情的是非,则需要借助二、三、四、五,在初爻和上爻中间的这四个“中爻”来了解事物可能发展的过程,方能做出完备的分析。在下之初爻代表事物初生之本质,是阴阳未分之际;最上面的上爻代表事物的终极,为阴阳和合之时,“中爻”代表了事物发展时可能的过程与轨迹。
6.“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唉!一个人要是能将一卦和其六爻在不同时位之下的“存、亡、吉、凶”分析清楚,就会很清知道自己在某一大环境,应该居处在那一个位置(positioning)、掌握什么时点(timing)。
7.“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彖辞论一卦六爻的主旨。有智慧的人观看彖辞的解释,就能将一卦的大意了解过半了。先识大体,掌握住大方向,即是成功的一半。
8.“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二与四爻都是属于阴位的爻,其功能相同,但所居之位的性质相异,所以其善恶得失也不同。二爻居下卦之中位,若能广结善缘,则大多会得到赞誉,四爻接近五爻的君位,伴君如伴虎,所以应戒慎恐惧,小心翼翼。阴柔的功用,若是离得太远就无法发挥,所以“不利远者”。想要不犯错,需用柔顺的手腕,行中庸之道。
9.“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三与五爻都是居阳位的爻,其功能相同,但所居之位的性质相异。三爻之位在下卦之极而又好动,故多凶险。五爻居君位及上卦的中位,容易有功劳,这是因为职位高低贵贱有等差所造成的。三和五的爻位属阳位,若以阴柔之爻居阳位则是不正、不当位,所以容易有危险。阳刚之爻居阳位则属正位、当位,比较容易胜任,所以大多会得到吉祥的结果。
王弼在《周易略例》中也提出了一些精简的原则,《周易略例》共分七章,每一章的章名和重点如下:
1.“明彖”:解释彖辞的意义,彖辞是用来“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王弼用“物以稀为贵”的原则来决定某些卦中主要的爻为何。
2.“明爻、通变”:“卦以存时,爻以示变。”说明爻是从变的角度来分析事情,而变化经常是与爻的刚柔,以及爻与爻相互之间感情的真假所造成的。
3.“明卦、适变、通爻”:“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解释卦爻之时,要能“唯变所适”,不同的卦,所用的原则就有可能不同。王弼提出了“应、位、承乘、远近、内外、初上”等观念,但只是简单地说明:“夫应者,同志之象也;位者,爻所处之象也。承乘者,逆顺之象也;远近者,险易之象也。内外者,出处之象也;初上者,终始之象也。”
4.“明象”:提出“意、象、言”三个层次的观念,卦的含义有赖卦画所象征之事物来传达其义,而象又需依靠文字语言来描述。研究《易经》的目的在于“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王弼在此章中对象数派的缺失有所批判。
5.“辩位”:本章反复引证,说明初爻和上爻“是事之终始,无阴阳定位也。”
6.“略例下”:最先提出“卦主”观念,并举了一些例子。
7.“卦略”:此章选出六十四卦中的十一个卦,对这十一个卦做了精简的解释。
除了《系辞传》和《周易略例》之外,历代皆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条例,供我们在分析卦爻之时做参考,其中较著名的有:
1.来知德《易经来注图解》一书的“来知德易经字义”,说明了“象、错、综、变、中爻”的意义。来知德特别重视错卦、综卦、和交互卦。
2.李光地《周易折中》的“义例”中对“时、位、德、应比、卦主”做了解释,其中“卦主”一条对六十四卦的卦主都做了说明,并将卦主分为成卦之主和主卦之主。
探讨条例的现有文献大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文将解说《易经》重要的观念和解经之原则,并演绎其在经营管理上之应用。运用这些条例能帮助我们读通《易经》,更可以加强我们观察分析问题之能力。笔者根据文献归纳出几项主要的观念和条例:时、位、中、势、机、性、情、德、承乘应与和错综交互之法。若能明白这些问题分析的方法而善用之,则可以训练我们从多维度、多重的观点(perspectives)和面向(aspects)去思考企业经营时所面对的挑战。
二、时:知时用时,学而时习
《易经》的六十四卦就是六十四种“时”的类型,每一卦中的六爻亦各有其时、位。从时的观念入手来研究《易经》才能学以致用,中国文化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也就是因时而变,故能通久而不穷,所以《系辞传》曰:“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时势变易,典范也会随之转移(paradigm shift)。程颐曰:“知时、识势,学《易》之大方也。”一个人要是懂得时代的变化,掌握得住事情关键所在的枢机和要点,知道如何利用环境之趋势,并且能抓住时机(a window of opportunity),就能不战而克。
契嵩和尚是宋代“援儒入佛,援佛入儒”的代表人物,在其名著《辅教篇》中,他认为最宝贵的智慧就是识时。契嵩曰:“发而不时逆,理也;为而不宜失,义也。是故事贵合宜,智贵识时,器贵适用,法贵折中。中也者,道义之端也;用也者,器效之端也;时也者,动静之端也;宜也者,事制之端也。四端者君子之道之至者也,善学者不得其端不尽也,善为者不得其端不举也。”研究《易经》正是训练我们适时应变的智慧和能力。
《论语》首篇《学而》的第一节,开宗明义,就引孔子之言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之”就是说学到了知识,要能随时找机会去应用,以印证所学。学了技能之后要时时练习,才会熟能生巧、精益求精。明白道德的规范,也要身体力行,才算是成德之人。学者,觉也。觉后不起修,非真觉也。习者,行也;时习者,因时而应用实践其所学。学管理要能“学而时习之”,做到知行合一、因时而用。全本《易经》就是讲一个“时”字,孟子称赞孔子是“圣之时者也”。我们应学孔子,不但要培养解决当时问题之能力,更应有为万世开太平之气魄。
道家的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这是说看到白的正在流行,不去凑热闹,而先去研究发展黑色的产品,因为风水轮流转,过一阵子黑色很可能就会流行起来,此时我已居他人之先,故能力少而功多,此先时者也。然而先时的先知,其所为很难被当时之人所认同,故少有助缘。时至而不失之,能与时偕行,乘势而兴,此适时者也。然而适时之流弊乃见风转舵,缺乏定见和定力。治理当下之问题,拨乱反正、为民除害,此治时者也。治时者若眼光短浅,则兴近利之际,长久之弊已随之。因其旧章并且承袭其时代的需要,在稳定中求变化和发展,此因时者也。因时之弊端是因循苟且,但知守旧,而无力创新,孔子曰:“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文子·上礼》云:“夫圣人非能生时,时至而不失也。”英雄造时势,乃指善于造势的英杰;时势造英雄,乃不失时的豪雄。在投资一个新兴产业或一项新产品时,能否掌握住时机,是成败之关键。太早了就成了烈士,太晚了就做了跟班,众人皆知的机会已经不再是机会了。
乾卦《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终始”者时也,终而复始,生生不息。六爻的位要能配合时,才能成功。掌握了“时”,就可加强“位”的价值;站对了“位”,才能得到当“时”之利。时位兼备,就能驾御在不同时位之人与事,以统领天下。
王弼注曰:“‘大明’乎‘终始’之道,故六位不失其时而成。升降无常,随时而用。处则乘潜龙,出则乘飞龙,故曰‘时乘六龙’也。乘变化而御大器,静专动直,不失大和,岂非正性命之情者邪?”不论所处之位之贵贱,能不失时,就能成功;能掌握时代的变化,就能随时而用世。随时和不失时的关键就在乎能利用“时、势、位”三者及其变化,以掌握时代的脉动。
《易经》中只言“终始”不言“始终”,取其“终而复始”之深义,言“终始”者共三处:
1.乾卦《彖》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
2.归妹卦《彖》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
3.《系辞传》曰:“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乾凿度》曰:“物有始、有壮、有究,故三画而成干,乾坤相并俱生,物有阴阳,因而重之,故六画而成卦。”八卦三爻成画,由下到上代表“始、壮、究”三个时。有似佛教“成住坏空”的成立、发展、衰败、到破灭这四个劫数。成住坏空是否有定数,不得而知,历史经常重复演出倒是事实(History often repeats itself)。找出时空之下常见而可循的模式,是学《易》的目的之一。六十四卦共六个爻,下卦为现在,上卦为未来。上下两卦各有其“始、壮、究”的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三爻居下卦之上,乃究之时,此“贞下启元”之机,把握此契机方能开启第四爻的始生之意,“究际谋始”才能“贞下启元”。我们在当前这一个周期(如产品周期、经济景气的周期)还没结束之际,就要早早想到下一个周期应如何开始。
图-1 六爻中“时”的观念
重视“终始之道”,并非“坐一山望另一山高”,不脚踏实地。终始之道必须济之以“慎始诚终”、“有始有终”的态度。《大戴礼记》曰:“《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春秋》之元,《诗》之关雎,《礼》之冠婚,《易》之乾乾,皆慎始敬终云尔。”慎始,则大本立的正,万物皆因其正而自理。《易经》始于乾卦,“九三”爻以“君子终日乾乾”勉人慎其始。终于未济卦(),六爻所居皆非正位,《彖》曰:“小狐汔济,未出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戒人以诚其终。小狐狸渡河,已快要渡到彼岸时,若后续无力,则尾巴会弄湿,结果就不利。一个人在快成功的最后关头,仍应诚心诚意把事情做好,不然很容易就“功亏一篑”。《老子》曰:“民之从事,常几于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讲的是同一个道理。
《中庸》曰:“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诚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自始至终皆能以诚待人、以敬处事,并且综合内外环境,再依时而采取最适宜之措施,自然能够成功。《说苑》曰:“凡司其身,必慎五本:一曰柔以仁,二曰诚以信,三曰富而贵毋敢以骄人,四曰恭以敬,五曰宽以静。”此乃诚终之道。
《易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在谈“时”和“变”,这是告知我们在时变之下趋吉避凶之道。然而应变之道乃随时而异,“不可以为典要”。所以应用《易经》的第一步在识时,也就是要认真地去了解时势和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所处情境下之人事物的动态,进而推演其中各种可能变化之原因和未来可能的趋势。
许多卦的彖辞中皆提到“时”,来知德对《彖传》中各卦用到“时”字的区别,有如下深入的分析:“六十四卦时而已矣!事若浅而有深意,曰‘时义大矣哉’,欲人思之也。非美事,有时或用之,曰‘时用大矣哉’,欲人别之也。大事大变,曰:‘时大矣哉’,欲人谨之也。”六十四卦谈的就是“时”。“豫、姤、遁、旅”这几卦看似浅近,但是有很深的含义,所以其彖辞皆曰“时义大矣哉”,要人好好去思考其义。“坎、睽、蹇”三卦都是困顿之时,非美事也,有时候可以善用此困难之时机,其彖辞皆曰“时用大矣哉”,要人去分辨用时之道。“颐、大过、解、革”是重大事故和变革,其彖辞皆曰“时大矣哉”,是要人谨慎小心。《易经》中不同的卦的彖辞讲的是“时”、“时之用”或是“时之义”,都要深入去研究,方能“知时识势”。与“时”有关的名词和观念有:“知时、识时、待时、及时、适时、治时、因时;时势、时义、时机、时至、时用。”
三、位:素位而行,所入皆得
爻兼具时、位两个观念,一卦之六爻由下至上的顺序,以位而言为:初、二、三、四、五、上。其中初、三、五这三个奇数的位置是阳位;二、四、上这三个偶数的位置是阴位。如图-2所示,若阴爻居阴位、阳爻居阳位,则是居“正位”或“当位”,不然则为不正或不当位。居正位多吉,反之,则多凶。
图-2 爻位之阴阳与当位(正位)与否,以谦卦为例
《易纬·乾凿度》曰:“初为元士,二为大夫,三为三公,四为诸侯,五为天子,上为宗庙。”古今体制不同,在应用时可视组织的实际编制对应到六爻。初爻为民众、顾客、或基层员工,二爻为低阶干部,三爻为中阶主管,四爻为高层主管,五爻为最高主管(依不同的体制可以是总经理、董事长或执行长),上爻为不太管事的董事会或是已退位的最高主管,在古制里亦可指太上皇。
王弼认为初爻与上爻不可以阴阳来定其位,王弼于《周易略例·辩位》一文中论曰:“《象》无初、上得位、失位之文。又《系辞》但论三五、二四同功异位,亦不及初、上,何乎?唯乾上九《文言》云‘贵而无位’,需上六云‘虽不当位’。若以上为阴位邪?则需上六不得云‘不当位’也;若以上为阳位邪?则乾上九不得云‘贵而无位’也。阴阳处之,皆云非位;而初亦不说当位、失位也。然则初、上者,是事之终始,无阴阳定位也。故乾初谓之潜,过五谓之无位位,未有处其位而云潜,上有位而云无者也。历观众卦,尽亦如之。初、上无阴阳定位,亦以明矣。”
《易经》六十四卦中只有一个卦其六个爻皆当正位,这一卦就是既济卦,此卦是三阴三阳之卦。其三阳爻皆当阳位(初、三、五之位),其三阴爻皆当阴位(二、四、上之位)。既济卦《彖辞》曰:“刚柔正而位当也。”《杂卦传》曰:“既济,定也。”阳刚阴柔,不同的位要用个性适合其位的人才能济事。
《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要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也得各位其位,万物才能得以生长养育。天地不到位,万物不得育。“位”在中国文化中是很重要的观念。位的意义很广,可应用到“天、地、人、事、物”五者,试申其义如下:
1.天位:《孙子兵法》对天的解释是“阴阳寒暑时制也”是指气候而言。广义而言天指的是经营的大环境,及影响此环境之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状态与变化。
2.地位:指地利、地形和当地之各项资源。经商选择地点时应着重分析一个地方交通之便利与否,以及当地物产、资源、人文和文化之特色。选择住家或商店的店面其要点是:位置、位置、还是位置。选住家要交通便利(如近地铁站),又要闹中取静,还得注意学区好坏和附近的生活机能。选店面则以交通方便,靠近能吸引人群的场所(如靠近知名的商店)。有大量的人潮往来,生意自然容易兴旺。然而若是店面是租来的,则应防着房东无理地上涨房租,所以有些企业不得不在房地产上投资,不然房租不断上涨,赚的钱就都给房东赚走了。
3.人位:人的位,不只是其在一个组织内正式职位的高低,还包括了此人正式与非正式的影响力。一个人所在之位,给予了他一定的权力和义务。才能不足以担当重责大任之位,则最好有自知之明,切莫妄想争取不该得之位。若自不量力,居非其德能所胜任之位,经常会弄得灰头土脸。
4.事位:一个企业体要了解于其所处之产业链(industry value chain)中所扮演之角色和价值,善与上游供应商结盟,下与顾客结好。分析其产品服务与竞争者所提供的相比如何?与替代的新产品之间又有何优劣?由此种竞争之分析,则能找到企业及其产品最佳之定位,此乃哈佛商学院教授Michael Porter竞争分析(competitive analysis)之大意。
5.物位:一个东西的位决定其价值,物之位受其周遭环境的影响,因为红花虽好,也要有绿叶陪衬。以产品而言,产品之定位决定于其品牌印象、价格、品质、性能和其锁定之市场区隔(market segmentation)。另外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的那一个阶段,乃是此物之位。
我们可以“上、下、左、右、内、外”来定六位,以人位而言,上下指主管与部属,左右指同一层级的同僚。内外则以组织的界限来分,可以是公司外的竞争者、企业伙伴或是顾客,以及内部的员工。此“上下、左右、内外”六位也可以用来分析事之位和物之位。儒家经典中对人和位的关系和态度特别重视,今将其重要的思想归纳如下:
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不在他那个位上,就不应该“越职侵权”地去干预他的施政方针和政策。然而“不谋”不是不关心,不去思考。从自我训练和学习的观点,我们虽然不在其位,也应从他人的位置和角度来模拟事情发展的趋势,并评估各项措施之可行性。有智慧的人能借他人的经验来累积自己的历练,故能在临危受命之时,从容应付。《大学》曰:“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学者切不可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为借口,而不关心政治、经济和社会上之时事和大趋势。我们不只要在自己所居的位置上,尽心尽力地运用智慧将自己职责之内的事做好;并且努力潜修,故天降大任时,自然得以从容不迫。身已修、家已齐;则治国、平天下“虽不中,亦不远矣”。
2.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篇》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此语出自《易经》艮卦()的大象辞:“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为山,又有“止”的意思;故有不动如山和静止之义。艮卦的《彖辞》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动静不失其时”与乾卦《文言》“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义同。“思不出其位”不是故步自封、画地自限,而是在其位,谋其政。“思不出其位”并非消极没有作为。
3.素位而行。《中庸》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君子应根据其当时所处的位和环境而决定他应如何去做事,不会做出分外之想。不论是在富贵或贫贱中,在夷狄之邦或患难中,都能依当下的时位,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而有所收获。只知抱怨环境不如人意或是因成功而得意自满,都不是素位而行的态度。《书经·仲虺之诰》曰:“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素位之道,非故守本位的本位主义,而是有刚健自强,日新其(己)德,生生不息之深义。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故能乐山乐水、坦坦荡荡。
4.无入不自得。《中庸》曰:“无入而不自得。”传统解释皆以“位”释“入”字,即指环境。《易经》卦之六爻具时、位二义。在不同时、位下,应有适合时宜的做事方法,而产生最佳的作用,这是“无‘时’而不自得、无‘势’不自得、无‘位’而不自得”,“自得者”尽己之性而已。
5.无所不用其极。《大学》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所”可指处所或事物,可训为自己;亦可训为指物之辞,作“他的”解。“极”有极尽之义,然亦可训为中道。中道者,即天命之性也。“无所不用其极”不是指不论何时、何事、何地都不择手段,而是说君子无论在什么地方、职位,都能将一己“日新又新”之明德发挥到极致,不只是尽己之性,更能将这个地方的人和物之潜能也发挥到极致。
鼎卦“九四”之爻辞曰:“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是指一个鼎的力量不足,却勉强装过重的东西,于是有折断鼎足,将鼎内食物倾覆出来的下场。《易经·系辞传下》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找到适合自己德行、智慧和能力所胜任之位,去发挥自己之德能。若是“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不胜其任”,就会有鼎折足的下场。鼎代表大位,而“大位不可以智巧取,唯有德者居之。”欲争大位者,于此不可不深思。
初在下而位卑,然为根本之所在,画卦是由初至上,以示君子贵建本而重立始。《易》曰:“建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在《易经》中以在下之初爻代表民众,屯卦“初九”《小象》曰:“以贵下贱,大得民也。”益卦《彖》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尚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皆重民固本之义。
熊十力曰:“孔子之道,内圣外王,其说具在《易》、《春秋》二经,余经皆此二经之羽翼。《易经》备明内圣之道,而外王赅焉;《春秋》备明外王之道,而内圣赅焉。”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乃一以贯之。《中庸》是《易经》的简明版,《大学》是《春秋》的简明版(concise edition)。《易经》和《春秋》互相发明内圣外王之道,《中庸》和《大学》亦互为体用,《学》《庸》者乃吾人立身行道之所本。
《中庸》曰:“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大学》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无入不自得、无所不用其极”这两句话合在一起来解释,就是说君子不论到哪里都能发挥其明德而能自得,故无论居于何位、处何时,都能将自己和他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此乃《中庸》所言“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的修行次第,使天地人三才各尽其责,达到“赞天地化育而与天地参”的境界。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深入研究体行至极之道,造次颠沛皆安于仁,所凭借的是深入之自性,见性则进而悟得万物智慧得相,而左右逢源,此乃孟子自得之体悟。
四、中:保合太和、执两用中
二爻与五爻各居下卦与上卦的中间,故为“中位”。居中位的二、五爻,吉多于凶。《系辞传》曰“二多誉”,因为在下亲民,容易结善缘。“五多功”因居上卦,功多归于上的缘故。在图-3中,“六二”乃阴爻居阴位为正位,“既中且正”故为“中正”。“六五”乃阴爻居阳位“故不正”,故“六五”爻“中而不正”,不能视为中正。卦爻中只有“九五”爻和“六二”,即阳爻居五、阴爻居二之时,方得称为“正中”或“中正”。“正中”和“中正”一词大多出现于《彖传》或《小象传》中,《小象传》中言“位正中也”时皆是“九五”爻(随卦、巽卦、比卦);《小象传》中言“以中正也”者有需、姤两卦之“九五”爻和豫、晋两卦之“六二”爻;井卦“九五”《小象传》仅言“中正也”。艮卦六五爻中而不正而其《小象传》仍曰“以中正也”,不知何故?
图-3 中位与“正中”、“中正”,以谦卦为例
广而言之,“正”之义于内修而言,在乎“诚意正心”;于治国而言,则在能“恭己正南面而已”,正南面指向明而治。在上位者帅之以正,谁敢不正?孟子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韩非子·二柄》曰:“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做主管的人不可不重视自身之言行好恶对属下乃至社会之影响,因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易经》中的“正中、中行、中道”,以及“保合太和”的观念,后来变演变成中庸之道的思想。《中庸》一书,英译为“The Doctrine of the Mean”或“The Golden Mean”,取“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之义。辜鸿铭则译为“The Central Harmony”,取中和、和谐之义。事物之间相生相成,相克相制;各种力量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中庸之道就是在各种势力之间取得一种最佳的动态平衡。
《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行中庸之道的人,时机对则如狂者之进取,而欲有所为;时机不对则如狷者之隐遁,而有所不为。乾卦《文言》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艮卦《彖》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进退、行止、动静能因其时,而不失其正,即是中道。
中庸用之于修身则戒人以“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也就是知所节制(moderation)。在养生上则是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气平和,阳气内守”。邵雍《二月吟》云:“林下故无知,唯知二月期。酒尝新熟后,花赏半开时。只有醺酣趣,殊无烂熳悲。谁能将此景,长贮在心脾。”则代表了中庸之道的生活情趣。洪自诚曰:“月盈则亏,履满者戒。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则以盈满为戒,并将中庸之道用在人事兴衰上。
程颐解释《中庸》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是不偏,不偏就是正。中亦有阴阳调和,刚柔并济之义。“庸”是平常的意思,不故意标新立异,不素隐行怪,行其所当行,也就是本着良知,去做合乎常理的事。这与佛教禅宗所言的“直心是道场”和“平常心是道”是相通的。洪应明曰:“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正反映了“儒、释、道”三家共通的一种中道人生哲学。
中也可代表人内心的良知良能,是一种心性修为的境界。《中庸》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在日用之间,声色交接之际,若能返听返视,慎其独有之性,则或可悟其天命之性。君子慎其独,故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道家的河上公曰:“知人者智,能知人好恶,是为智。自知者明。人能自知贤与不肖,是为反听无声,内视无形,故为明也。”与佛教《心经》“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观世音菩萨自道其耳根圆通之修行法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文殊菩萨赞观音耳根圆通曰:“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皆慎独而修“性中之天”的方法。
“中”的观念可追溯到上古的政治理念,朱熹认为“允执厥中”是尧传给舜的执政经验谈,“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则是舜传给禹的十六字政治哲学和人生修养的心法。其大意是说人心很容易受外物的诱惑,是很危险的;道心因此隐而不见,是很微弱的,但道心也是很微妙的;只有精进不已,专一向道,才能够掌握住中道。
世上能行中道的人太少了,是故孔子有“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的感叹。《中庸》更强调了“中和”的重要性,而将其应用在吾人性情的修为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人人本具之自性,将此自性发挥出来的情感,如“喜怒哀乐”等,若都能恰到好处,就是“和”。若能更进一步能使天地万物各得其所,而教化养育之,这才算达到了“中和”的境界。
人若能效法天地大公无私之德,就是“诚”。故《中庸》曰:“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至诚者之中庸可不是乡愿式的好好先生,《中庸》曰:“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不依赖他人,自立自强,才是中庸之道的真精神。
用《易经》变化创新的观点,以及兵法上“胜于易胜者”的思维来看,与其硬碰硬来竞争求胜,不如求变创新,生生不息,开创出一片海阔天空。近代商业策略中有“蓝海策略”一说,其实蓝海策略只是兵法上“避实击虚”思维之发挥与应用,所以能以石击卵、以寡胜众。然而“胜于易胜者”的想法仍有胜负之心,还是缺乏《易经》“保合太和”的中道思想。成功的企业家不单贪求自己的胜利,而是要让合作伙伴,甚至竞争者都有利润可图,用双赢的策略(win-win strategy),以求和气生财。若只是以暂时之胜负为念,穷追猛打,则其对手虽弱,仍会困兽犹斗,反而容易两败俱伤。
五、承乘应与:承以损益,应而不流
一卦的六爻之间有相应和相比这两种重要的互动关系,“应”又可分为“与”和“不与”这两种情况,“比”则可分为“承”和“乘”这两种相对的关系,一部《易经》就是讲“承、乘、应、与”的关系。
下卦三爻与上卦三爻有两两相应的关系,初与四应、二与五应、三与上应。相应的两爻若是一阴一阳,异性相吸故称为“相与”。若两爻为皆为阴或皆为阳,同性相斥故称为“应而不与”或称为“敌应”,例如艮卦()上下爻皆不相与,是故其《彖》曰:“艮……上下敌应,不相与也。”在上卦与下卦之间,二与五之间的相应尤其重要。阴阳二体异性相吸,这是因为有互补(complementary effect)而相乘的效果。同性之间相斥,即使因相应或相比而合作,则最多只有相加的效果。图-4是以谦卦为例,说明六爻之间“承乘应与”的关系。
图-4 六爻之间“承乘应与”的关系,以谦卦为例
邻近相连的两个爻,有相比的关系。比是亲比(holding together or next to each other)的意思,一卦的六爻中,初与二、二与三、三与四、四与五、五与上皆有相比的关系。在相比的二爻间又可分为乘与承两种情况:下爻承上爻,上爻乘下爻。以第三爻与第四爻这相比的两爻为例,第三爻则是“承”命于在其上的第四爻,一则受其控制,而又有辅佐第四爻之责;而第四爻则是“乘”在第三爻之上,而有驾御领导之责。一般而言阳乘阴为顺、为吉。阴乘阳为逆、为凶。
李光地认为五与四之间的乘承关系最为重要,五在尊位,四因为靠近五而承受之,要恭顺小心,所以在下的阴爻以其柔而承在上阳爻的刚健,是吉、是善的。反之,相比两爻若是阴上阳下,则多凶。《周易折中·义例》一文中对“比和应”做了如下的详尽分析和整理:
1.比与应,必一阴一阳,其情乃相求而相得。
2.六十四卦之中比应之义,惟四与五之间的比,二与五之间的相应为最重。
3.四与初有时候会取其相应之义,三与上则很少取相应之义。
4.五与上或取相比之义。其他相邻二爻很少取相比之义。
5.五为尊位,《系辞传》中孔子曰:“二与四同功而异位,二多誉,四多惧。”四近而承之,贵乎恭顺小心,故刚不如柔之善。二远而应之,贵乎强毅有为,故柔不如刚之善。
6.以“六四”承“九五”者,凡十六卦,皆吉。
7.以“九四”承“六五”者,凡十六卦,不能皆吉。
8.以“九二”应“六五”者,凡十六卦,皆吉。
9.以“六二”应“九五”者,凡十六卦,不能皆吉。
10.若其爻为“卦主”,则其他各爻大多以是否与卦主相比或相应来判断其吉凶。
这些统计只是作为参考,应用时要斟酌卦爻之义与所分析之事为何,而灵活解读,不可将条例视为一成不变的“典要”。朱子曰:“《易》不可为典要,《易》不是确定硬本子……有阳居阳爻而吉底,又有凶底;有阴居阴爻而吉底,又有凶底;有有应而吉底,有有应而凶底;是不可为典要之书也。是有那许多变,所以如此。”
“承乘应与”是以《易经》用世之时的重要观念。“承乘应与”不只是注意不同职位的相对位置,同时也要考虑不同人物阴柔或阳刚之个性是否能相互配合。我们在与上面的主管和在下的部属互动时,应持有如下的态度:
1.承以损益:在下位者虽承上之志,却不应该只是“一个口令,一个动作”。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加以损益,使上志能符合下情。
2.乘勿失体:居上位的领导人在驾御部属时,应让属下将其能力和智慧充分地发挥出来,而不是以强制的手段去约制部下,使其失去自主的原动力,成为不知变通的愚忠之臣。以乘势而言,要先能识势,才能乘势。以用人而言,要先能识人,方能用人。
3.应而不流:在上下卦相同的相对位置上之二爻为相应,但却不是做应声虫而已,要能提供客观的意见,甚至逆耳的忠言。《中庸》曰:“和而不流,强哉矫。”自立自强,故能相和、相应,但却不同流合污。
4.与而不倚:相应而又阴阳互补的两爻,是“与”的关系。《中庸》曰:“中立而不倚,强哉矫。”相与的两爻应该互相配合,有合作的诚意,不应太坚持己见,但也不能过度依赖、顺从对方,应保持不偏不倚的中道精神,有随时独立作战的心理准备。
六爻所居之时位,可应用于组织层级、人事应对,及时势之发展上,其要点归纳如表-1。
表-1 六爻时位应世之道
人不能离群而居,故必有“承、乘、应、与”等人际关系的存在。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位会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观点和与相关人士之间互动的态度。在上位应尊重在下位之人,并鼓励他们发挥其所长。在下位者则应保持其独立自强的精神,不靠向上之攀援而求升迁,更不可逢迎居上位者之恶。古人以“匡君之过”或“逢君之恶”而辨君子与小人,在现代企业中“君”字可泛指在上位的主管,一个好的部属有义务纠正其主管的错误,不可只知逢迎其所好。
六爻兼具时位之义,我们在分析爻位时应参合爻时。在“时”上,我们应重视“终始”,又能“慎始敬终”,在事物的开端之始,要警觉和慎重;在事物将结束之际,仍能兢兢业业,不敢稍有懈怠。《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此之谓也。做事时要首尾兼顾,不能虎头蛇尾。
王弼《周易略例》曰:“故观变动者,存乎应;察安危者,存乎位;辩逆顺者,存乎承乘;明出处者,存乎外内。远近终始,各存其会;辟险尚远,趣时贵近……观爻思变,变斯尽矣。”他以“应、位、承乘、外内、远近终始”来分析爻的变化。王弼认为观察变动时要看爻之间相“应”与否,相应是因为大家志向、目标一致。“承乘”则会生出顺从或反抗的情况(阳乘阴为顺,阴乘阳为逆)。二爻距离的“远近”,可代表危险和容易;避险要走得越远越好,如遁卦()中的“上九爻”:“肥遁,无不利。”要赶上时势则应就近才能观察清楚有影响力的人,如观卦()中的“六四”爻:“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应”又要和“初上”所代表的始和终综合在一起来分析,时势上已落后,但因为能与新兴的力量相应,则还有追上的机会。大家都在互相竞争时,我能够安静独处,是因为我比别人早几步看到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故能“后人发,先人至。”领导者个性柔弱,但却不致寡断,这是因为能用有刚毅之志和有判断力的部属。卦的“内外”则代表应该沉潜自处或是出来冲刺。
吴汝纶在《易说》中指出:“《易》中凡阳爻之行,遇阴爻则通,遇阳爻则阻。故大畜()初、二两阳皆不进,因前临阳爻受阻;九三利往,以前行遇阴路通。”此为阳上行遇阴则通之例。
爻之间的互动不能只从“承、乘、应、与”来分析。还得看情伪、远近、爱恶,以及其所造成的相感、相取、相攻结果。来知德曰:“卦以变为主,故以利言。其言吉者,利人也。其言凶者,人若能避之,亦利也。爱相攻,家人九五是也。恶相攻,同人九三是也。远相取,恒之初六是也。近相取,豫之六三是也。情相感,中孚九二是也。情者,情实也。对伪而言,伪相感,渐之九三是也。曰相感、曰相取、曰相攻,即情也。感者,情之始动,利害之开端也。取则情已露,而悔吝着矣。攻则情至极,而吉凶分矣!”相感、相取、相攻就是情,情是诚实以待之情,与虚伪相反。相感是情之始动,是利害的开端。相取是情已显露,而生出了悔吝之心。相攻是情到了极处,向对方有所求取、期待。有所取而未得到所期待的回应,就会有所不足,不足则将由爱生恨,此时是吉、是凶已经可以分别地很清楚了。人与人相处若虚情假意,最后必然互相攻击。然而若能真心付出,却不求回报,反而能保持长久的情谊。
分析时位必得看其动态的变化,这些变动经常是由于情感之真伪和改变而造成的。《易经·系辞传》:“爻者,言乎变者也。”强调在一卦的态势之下,爻代表各种可能变化的人与事,以及其时和位。《易经·系辞传》又曰:“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在变动的过程中,一定有利有害,有正道,有邪道。变动结果的好坏,是随着我们面对世事的心态和情绪而会有所变迁。王弼在《周易略例》中更进一步提出了下列的观点:“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变者何也?情伪之所为也……是故,情伪相感,远近相追;爱恶相攻,屈伸相推……非天下之至变,其执能与于此哉!是故,卦以存时,爻以示变。”“情”代表人性之善的流露,而“伪”则是虚假造作的态度。人与人相处相感,日久见真情,以真情对待,距离再远也会追随过来。有一首逸诗:“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这是说:“唐棣这种花朵开得翩翩动摇、反转,我不是不想念你,我没去看你,是因为你住得太远了。”《论语·子罕》中孔子批评这首诗的作者说:“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孔子认为真心地思念,则再远的距离,都阻挡不住。孔夫子对感情真伪的研究之深入,由其诗评可见。
爻辞及小象辞,便是在宏观的卦义下解释各爻的局部性质,有所谓“全面思考,在地行动(Think globally and act locally)”的意思。爻是各卦组成的元件,爻又代表变化,此局部之变,将影响大局。我们也可以各爻的微观之义,尤其是以为“卦主”的“主爻”来推求全卦之主旨,此乃以小见大的意思。王弼《周易略例》曰:“凡彖者,通论一卦之体者也。一卦之体,必由一爻为主,则指明一爻之美,以统一卦之义。”首先提出卦主之说。即一卦之中的主角,又称为主爻。王弼曰:“夫少者,多之所贵也;寡者,众之所宗也。一卦五阳而一阴,则一阴为之主矣;五阴而一阳,则一阳为之主矣。”他用“物以稀为贵”的原则来决定下面这几卦的主爻。一阴五阳之卦有六:姤()、同人()、履()、小畜()、大有()、夬(),这六卦中的阴爻为其卦主。一阳五阴之卦亦有六:复()、师()、谦()、豫()、比()、剥(),这六卦中的阳爻为其卦主。
卦主即是指一卦之中主要的爻,李光地在《周易折中》中将卦主分为“成卦之主”和“主卦之主”,并对六十四卦的卦主都做了说明。成卦之主是指一卦之义因此爻而立,主卦之主是主宰、掌控一卦其他各爻的主爻。主卦之主以第五爻居多,因为“主卦之主,必皆德之善,而得时、得位者为之”。简而言之,我们要学会在一个复杂情境中,体察其时代的意义为何,能分别不同人或组织所处的位和所储蓄的势,然后能找出在此势位之下,最具影响力的主要之人、事、物。了解其宗旨和根源,因势而利导之,则可轻易地掌控全局。
爻辞的意义未必与卦辞一致,各爻因为所居之时与位不同,对一卦中其他五爻的观点就会有异,其他爻对此爻之评价也与其自视者有差别。例如大过卦()的“初六”爻,自视为至洁至柔的白茅草,可以用来放在下面用来保护置于其上的珍贵器物。“九四”爻处栋隆之时,则视自己为栋梁之材,而看不起“初六”,认为它只是低贱的茅草。自视和人视的观点经常会有所不同,这是由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时位不同所造成的。能体认到此不同之观点,人我相处自然能较和顺。
分析事物若以观察者为何人,则可有人、己之别,即自视和人视。自视是由自己的观点去看人事物,较为主观;人视是由他人的观点来看人事物,较为客观。若以观察“人事物”的对向来分,亦有人、己之异,即知己与知彼。知己是去了解自己或自身企业的人、事、物。知彼的彼,因对象之不同,可以是顾客、竞争者、合作伙伴、部属或主管。如图-5所示,由自视、人视之法以知己、知彼,就有如下的四种组合:
图-5 自视、人视与知己、知彼
1.自视+知己:此乃由己观己的知己功夫,是指能观察自己的时位,而自我反省之内观的功夫。
2.人视+知己:此乃由人观己的知己功夫,这是从他人的角度来省视自己的行为,此由外观内之法。
3.自视+知彼:此乃由己观人的知彼功夫,此乃由内观外、推己及人之法。
4.人视+知彼:此乃由人观人的知彼功夫,设身处地的从别人的立场去了解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何看法。
《易经》的精髓便是在培养我们“自视、人视”以“知己、知彼”的能力。我们常说:“一个人换了位置,就换了脑袋。”这是因为位不同,观点自然有异。除了位之外,时间之缓急、先后顺序、感情之轻重、经验之有无、个性偏悲观或乐观、都会影响我们看事情的观点。一般人总是习惯从其所在位置的角度去看事情,而缺乏由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的训练,许多误解和冲突都是因此而产生。
卦代表某一个状态情境(situation or scenario)下的时,六爻则是此时态下,事物发展的六个阶段(phases),或是一个人或组织所处的位置,以及这些人、事、物在不同时、位上可能的变化。在实用上,时和位是不可分的。站在一个爻位的立场来看,造成变化之因素和与因应的方法,可分为下列三种:
1.受大环境之影响,处于某一爻位之人,在心态上或行动能做适当之调整,故能够待时而乘势,这是识时务的俊杰。
2.与系统内部其他人、事、物之间(即某爻与一卦之中其他五爻),能有良性的互动,有所相感,而求同存异。这是能按照自己所在的时和位去奋斗,故能结群力而成功。这是修道有得于己,且有功于世,却不居功的士君子也。
3.与大环境互动而主动地去改变所处之环境,这是懂得造势,虽无文王犹兴的豪杰之士。
六、错综交互:表里视之,相反相成
每一卦有其错综交互之演变,形成卦与卦之间的各种关系,如综卦、错卦和交互卦。这些关系皆各有深义,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综卦是将一卦之六爻上下颠倒而形成另一卦,故又称为反对卦或覆卦。孔颖达认为:“覆者,表里视之,遂成两卦。屯()、蒙();需()、讼();师()、比()之类是也。”
图-6即是以谦卦为例,列出与其综卦与错卦。屯、蒙二卦,原为一个卦,先从里到表正着看是屯卦,再由表到里反着看是蒙卦,就形成了两个互综的卦。
孔颖达提出来“表里视之”的观念来解读综卦,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一般人看问题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由内里向外表看,综卦的目的是要训练我们能反过来,由外表向内里看,由外在的角度来反省自己,即“由人视己”之道,学《易》者应养成以对方的角度乃至其他各种观点来看问题的习惯。在经营管理上,企业的员工应以顾客的观点来了解客户之需求,以提供最贴切的服务;主管应以其部属之角度来评估所欲推行计划可能的难行之处,而为之设想;为人部属者亦因从主管宏观的视野来看政策之本意,而与上同心协力。上下皆能如此,则事情自然能做得圆融而容易推动。《老子》曰:“反者,道之动。”或是得自综卦之启发。
图-6 错卦与综卦之形成方式,以谦卦为例
“错卦”是将一卦六爻之“阳爻变阴爻,阴爻变阳爻”所成,故又称为“正对卦”或“对卦”,其实亦可称为“互补卦”。相错之二卦,多有互补的效果。笔者认为“错卦应取其阴阳互补、中和之义。”学《易》者应知“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倚。”同时了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学会看任何事情的正反两面(pros and cons),再进一步了解事物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相对互补之特性和作用。知道如何截长补短,因而在处事时能面面俱到,使得诸事圆融。
《易经》共有六十四卦,始“乾”、“坤”而终“既济”、“未济”。依六十四卦之卦序,每相邻的两卦为一组,如第1卦和第2卦、第3卦和第4卦……第63卦和第64卦。孔颖达从卦画的角度,看出这六十四卦“两两相偶,非覆即变”,每一组相邻的两卦以互为综卦为基本原则,如第3和第4的屯()、蒙()两卦即互为综卦。在序卦中每一组相综的卦,可视为一个卦,由内里向外表看是本卦,从外表向内里看则形成本卦之综卦。六十四卦中有八个卦“反覆惟成一卦”,也就是说其综卦与本卦相同,这八个卦是:乾()、坤();坎()、离();颐()、大过卦();中孚卦()、小过卦()。因为只能取其错卦与其相偶,故共有四组八个相错而不相综的卦。另外还有四组互为综卦,而且互为错卦的八个卦:随()和蛊();泰()和否();渐()和归妹卦();既济卦()与未济卦()。六十四卦的排序方式,其思路于《序卦传》中可见。《序卦传》将六十四卦视为一整体,去探讨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
在文王的卦序中以两两相综之卦为排序的基本原则,相综不成则相错之。图-7是上经三十卦,图-8是下经三十四卦,这二个图中的卦依序是从左到右、再由上到下,并且用“天泽火雷风水山地”代表“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来辨别一卦之中上卦和下卦之大象,然后才标明其卦名。例如蒙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坎、为水,所以称之为山水蒙。《易经》六十四卦分成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似乎没有平均分配。然而若将互综的一组卦视为一卦,则上经为十八卦,下经亦为十八卦,上下经之卦数正好相等。
图-7 文王序卦错综图(一):上经三十
图-8 文王序卦错综图(二):下经三十四
我们又可以取六爻中的二、三、四三个爻形成一个新的下卦为互卦,再以三、四、五三个爻形成一个新的上卦为交卦,合并这二个新的上下卦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卦,称之为“交互卦”。交互卦的上卦和下卦皆重“复”取居人位的三爻和四爻而组成,上卦只取近人而居天位之五爻,下卦只取近人而居地位之二爻,故有上符天心,下合地意,而中以人为本、以人为重的意义。如此交互之法,“下中有上,上中有下。”加强上下之间的联系,亦有上下相“杂”之深意。交互卦是取“复杂”之义,三、四两爻重复取两次以成交卦和互卦是“复”,上下卦各取一或二爻夹杂以成卦是“杂”,好像《你侬我侬词》中所说:“你的泥中有我,我的泥中有你。”成语“错综复杂”一语应代表了错卦、综卦和交互卦这三种“错综交互”的观念。
现以谦卦为例,说明交互卦形成的方式。如图-9所示,谦卦的交互卦为解卦,一个人对外能够谦让,内部又能改革重组,自然能够舒“解”所遭遇“蹇”难之境,蹇卦于卦序中是在解卦之前。
六十四卦所能形成的互卦只有16个,因为互卦是取中间四爻而成(24=16)。这十六卦是:乾、坤、剥、复、大过、颐、姤、夬(以上八卦的中间四爻为重叠的太阴或重叠的太阳);渐、归妹、解、蹇、睽、家人、既济、未济(以上八卦的中间四爻为重叠的少阴或重叠的少阳)。这十六个卦的互卦只有乾、坤、既济、未济四卦。乾、坤、既济、未济这四卦,是由分别由太阳()、太阴()、少阴()、少阳(),这四象自身三叠(重覆三次)而成之。《易经》六十四卦之序卦,始于乾、坤二卦,而终于既济、未济二卦,故有以此四卦统摄《易》道终始之意。
图-9 交互卦取卦法,以谦卦为例
在形成交互卦的重组过程之中,加强了本卦原有之组织上下之间的联系,此一观念可供企业在组成任务性团队时之参考。交互之道也可以应用到企业重整和改组上,我们随时随地都要思考,企业内部的人事与制度,应如何将上下相杂而重整。企业内外的资源、人力应如何去组合,重要的资源是否应该有所重复以互为备援(backup)。改组时应考虑不同的组合:可以采用母子公司之形式、转投资控股之方法,或是与他人结盟之策略。
除了交互卦之外,将上下两卦互相交换的卦而形成另一卦,叫做“互易卦”,例如大壮卦()和无妄卦()。大壮卦上震下乾,有创意又有计划故能“大壮”也。有计划而又有创意,则是“无妄”,没有虚妄。
在卜卦时不论是以蓍草或钱币起卦,都是经由一定的程序算出6、7、8、9这四个数而决定一个爻为阴爻或为阳爻,并判断此爻是不是变爻:6和8为阴爻,7和9为阳爻。其中6为老阴,9为老阳,其势已极而必变,故为变爻。卦中有变爻时,若将卦中之变爻由老阴变阳,老阳变阴,即形成本卦之“变卦”。
《易经》分析一卦,可倒反为综、可互补为错,可取中间四爻而交互之、可以上下卦互易之,或将为老阴、老阳的卦爻分别变成阳爻和阴爻,故可得到综卦、错卦、交互卦、互易卦和变卦,可与其本卦相互参照。企业家要用这种卦变的思维方向,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才能从与此问题有利害关系者(stakeholders)的观点来看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错、综、互卦,及序卦传中卦序之关系,分别代表了互补、相反、重叠交互和时序先后的关系。
任何管理观念和企业策略,都必然有利有弊;唯有知其弊,方能得其利而避其害。唐朝赵蕤所著《长短经》中的《反经》和《是非》两章对此看法发挥得最为淋漓尽致。例如诸葛亮曰:“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强调领导者自己应知法守法,方能以名器来制众,这是强调“严赏法”之重要。但姜太公曰:“明罚则人畏慑,人畏慑则变故出。”则指出在管理上只知明察属下之过而严惩之,则员工皆趋于被动,有少做少错的心态。如果属下一旦不小心犯过,则可能因为惧怕严重的后果,反而心一横,犯下更大的过错,造成重大的变故,此“察察之明、奖惩过当”的流弊。
七、性德:刚柔相济,德行相辅
卦之爻有阴阳之性,阴阳之性在人是其个性之刚柔,在企业则是其组织文化之软硬(人性管理或军事管理)。在企业经营上,我们不但要了解自己和组织的时与位,更要分析自我分析其性情。同时也要深入了解所属员工刚柔的个性、办事的能力、及品德操守,是否能和其职位相配,如此才能择人而任事。西元四百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有句名言:“个性决定命运。(Character is destiny)”强调个性对人的影响之深远。在企业中,其文化即是其个性,企业的文化是决定企业命运的重要因素。《论语·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孔子引用南方人的俗话:“人要是没恒心,连巫医都做不成。”恒卦“九三”爻辞也说:“做事修德若没恒心,大都会遭受羞辱。”“在这种情况下,不占就已经知道结果了。”这便是以人的个性之有恒与否,来判断其所做事情之成败,没有恒心的人,难以成事,由此可见人格特质在判断一个人做事之成败的重要性。
子曰:“君子不器。”这不是不重视“形而下”的事务,而是鼓励我们要有开阔的胸襟,不要局限了自我的发展。个性和文化常常决定了一个人或企业的格局,而格局也经常决定了结局,有些人便将此归于命运。我们若能知道自己在个性上的缺陷,态度上的偏颇,和思路上的局限,则可以找到弥补个性上缺失的方法,例如找到个性上能与自己互补的合作伙伴。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开放活络的思路去面对问题,则能以旺盛的企图心,打开事业的版图,改变我们的命运。
马王堆汉墓《帛书易·要》曰:“故《易》,刚者使知惧,柔者使知刚。”《易经》能使刚强的人知道“过刚易折”过分刚强、硬碰硬,则容易折损,故应补之以柔性的手腕。柔弱的人知道“过柔易靡”,过分柔弱容则易流于萎靡不振,故当补之以刚健之精神。
荀悦曰:“夫立策(按:指策略)决胜之数,其要有三:一曰形、一曰势、一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等而用殊者,三术不同也。”荀悦此说将人(包括领导者、其部属及其竞争对手)的情与形势之分析综合起来考虑。性情即俗称的脾气,天下第一等人是有能力而且有好脾气,“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便是处事待人圆融的最佳脾气。
《尚书·洪范》中谈到“三德”,其实谈的是三种个性,其文曰:“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沉潜刚克,高明柔克。”德是内得于己、外得于人之谓。“三德”是指人的气禀不同,共有三类。正直的人,喜怒哀乐之显现于外者皆恰到好处。刚克是指个性较刚强之人,柔克是指个性较柔弱的人。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行、狂、狷即〈洪范〉的三德。正直的人,不刚不柔,性情中正和平而康泰;有刚强的人有个性和脾气较难让人亲近;有柔弱个性的人不跟我们唱反调,比较协和可亲。人的性情要以柔治刚、以刚治柔,使其刚柔相济,不偏不倚。
刘备曾对自己和其对手曹操的个性分析如下:“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加上对形势利害的分析,认为“当时,曹(操)强而孙(权)弱,刘(备)更弱。如果助曹灭孙,旋踵而亡的就是刘备自己。如果联孙抗曹,等灭曹之后,刘的力量也壮大了,还有胜孙的机会。”是故刘备遵从诸葛亮之谋,联吴抗曹。
瑞士分析心理学家荣格对《易经》有所研究,曾为德人卫理贤所著之《易经》作了一篇长序。他早在1920年代就提出了人格特质的分类,将人格分别为外向(extraversion)和内向(introversion)两型,这很可能是荣格受《易》理中乾坤刚柔之性这种观念的影响。如今常为企业界在用人时所用的人员性格量表(如Me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简称MBTI),大都本于此。西方管理学能将抽象的观念,转化成可操作性的工具或方法,故容易为人所用,而收实效,这是中国管理学未来发展时值得借镜者。中国管理学以经验为本,哲思深邃,发人深省,可为应世之张本,又岂可轻视之!
孔子研究《易经》是从“我观其德义耳也”为切入点,德行代表一个人的品德,广义而言则包括了透过实践内在之德而有益于人的行为。《周礼·地官·师氏》曰:“敏德以为行本。”郑玄注曰:“德行内外,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以德行并称,故知道德虽为行之本,亦有赖于行而显其德。《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三不朽之说,以德为先,其言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孟子曰:“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将贤德的人摆在有监督权的位置,而有才能的人,则任用于能发挥其办事功能的职位上。德、才并重企业才会进步,而又不至于出大乱子。是故马一浮认为“六经总为德教”。隋炀帝和唐太宗,皆雄才大略之皇帝,前者亡国灭家;后者,以其文韬武略开大唐开国后之盛世。其不同之处,在乎其人是不是有德,能否察纳雅言、体恤民情。
孔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也曾试过占卦,但却不迷信,据他自己的统计他占测事情只有百分之七十的准确度。孔子过分热衷《易经》曾被学生子贡当面批评过,认为孔子以前教弟子“敬鬼神而远之”,也曾说过:“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察(没德行的人常求神灵保祐,不善用智慧和谋略的人,常用卜筮来察验未来)。”怎么年纪大了却迷信起来了。孔子回应说:“我观其德义耳也……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孔子辩解说他是从道德的观点来研究《易经》,其方法与卜筮的史巫相似,而目的却不同。君子重德行、讲仁义,所以很少去拜神求吉祈福,也很少用卜筮来断事。
《论语·雍也》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皇侃《论语义疏》引李充的解释曰:“君子无幸而有不幸,小人有幸而无不幸。”君子做事正直、努力,成功了不只是靠幸运气,失败了则是运气不佳。小人投机取巧不走正道,成功是幸运,失败则是咎由自取、理所当然,不是不幸造成的。
除了时、位、性格之外,一个人的“德”行,也会影响到此人在某种情势下吉、凶、悔、吝的结果。所以在用一个爻的爻辞判断之吉凶之时,要先对占卜对象之个性和德行有所了解。例如剥卦()“上九”的爻辞是:“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其《小象》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占得此爻者,若有君子之德,则受民众的爱戴,而小人占得之,则连最后得以遮风避雨的屏障也将被剥除于上。履卦()“九二”的爻辞曰:“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贞吉”是指要能守住正道,才会吉。“贞”在此便是一种道德行为上的先决条件。荀子曰:“以贤易不肖,不待卜而后知吉。以治伐乱,不待战而后知克。”以用贤德之人为吉也。
在《左传》里有关卜筮的记载中,就有以占卜之人以自己的德行来判断卦的占辞是否适用的例子,见《左传·襄公九年》如下:
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也。”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是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这则事例是说,鲁国成公之母穆姜与叔孙侨私通,欲废除成公,阴谋败露,在事情揭发将要被押往东宫囚禁之前,穆姜曾让人占卜预测其前程。结果得的是艮卦(),其变卦为随卦(),解卦者对穆姜说“随,其出也。”认为她很快就会获释出来。然而穆姜以随卦的卦辞:“元亨利贞,无咎”来解释,她认为卜到随卦要“元亨利贞”四德皆备,才能无咎。她反省自己的德行,皆与四德相违背,所以她判定自己罪责难逃,必死于东宫,后来果然如此。故曰:“占者有是德,方应是占矣。”而“占者无其德,则不应其占矣”。
六个爻与时、位、三才、“承、乘、应、与”等不同观念之关系,可归纳于表-2,我们在分析、运用卦爻之时,可参照此表。
表-2《易经》六爻多维分析表
八、形势:知机乘势,形格势禁
“时、势、位”三者乃《易经》中三个息息相关的重要观念,《孙子兵法》中有《形》、《势》两篇,在此借用这两个名词,以“形”代表一种静止的状态(state or status),为图的纵轴,形有盈虚之分。“时”代表时间的横轴,由大始而至无穷尽,其中有“始、壮、究”三个阶段终而复始,如图-10所示。图中所标示的位,是指职位的高低和内外,代表不同人在不同的角度和位来观察形势,可由内观外或是从外观内。“势”则是形之变化,可以的公式代表,其△符号代表差异。势为形的差异除以观察到此差异的时间差,因此势代表了变化的速度和方向(向上为息、为升;向下为消、为降)。《孙子》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即是以速度来诠释势。
图-10 时位与形势之关系
拉长时间轴来观察形的变动之轨迹则是趋势(trend)。形的变化则是因为社会变迁、政治和经济环境改变、市场和产业的变动、文化风潮之起浮和科技创新等驱动力量(driving forces)所造成的。本书剥卦一章中对经济上景气循环及变动的趋势,有进一步的解析。识时审势,观其变、察其所以变之因,方能知当下之情况及未来之发展,而及早做准备。
孟子引用齐国的俗语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强调时和势的重要性。《孙子兵法·势篇》中对“势”这一个观念有一个很生动的比喻:“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之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这句话只点出了一个“势”字,实际上则包括了“时、势、位”这三个观念。这是说从千仞高山上滚下来的圆形巨石,有锐不可当之气势与动能(momentum),这就是势。将巨石放在山顶上这是移形变位,代表将资源配置于战略上的制高点。居高的巨石一旦动起来,则可由位能转成动能,而产生作用。决定何时当静、当动,即“进、退、出、处”之道,乃时机(timing)也,然而时机必得根据敌我双方之形与势而定。势又可分为有形与无形者,有形者如地势,无形者如气势,一鼓作气者,即气势之用,气势者乃心理之作用,以无形胜有形,乃善造势者也。《增韵》以“气焰”来解释势,即是从心理层次而言。
《孙子兵法·形篇》的结语曰:“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这句话中其实也包括了“形、势、机”三者。千仞之水,形之盛也;未战之前能积千仞之高的水,集形造势也;决积水,则时机也;积水一泻千里其猛不可挡,势之发也。历来解《孙子》者,皆未会得此意。世人经常将“形势”二字合为一词,代表所处之情境(situation),皆应未能明辨形与势之差别。
《易经》中只有一处用到“势”字,故常为人所轻忽。坤卦《大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宋衷曰:“地有上下九等之差,故以形势言其性也。”这是以地形之起伏来形容势,代表趋势及其变化。“地势坤”有顺势而行的意思,《庄子·逍遥游》中大鹏鸟得“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乃利用上升的气旋而高飞,乃善乘势者也,故用力少而功效大。庄子曰:“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强调势之成在于“积”的功夫,即坤卦“厚德载物”之义,喻累积实力要厚,才能累积势力而产生作用。虞翻曰:“势,力也……老子曰:‘胜人者有力也。'”虞翻认为引起、推动变化的力量是势。坤卦“初六”《小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驯,顺也。“始于微霜,终至于坚冰,以明渐顺至也。”“坚冰者,阴功成也。”这是指势是在暗中逐渐形成的,故不易为人所察觉,等见到坚冰之时,则大势已去。坤卦以“微”霜示警,欲人细察形势之变化。庄子以风喻势,表势之无形而有力。坤者,因地之势,顺而行之;是故知坤之能在“因其势也”。
《韩非子·难势》引慎到之言曰:“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螾螘同矣,则失其所乘也。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慎到以权位为势,韩非批评说:“夫释贤而专任势,足以为治乎?”法家文献中之势是指权位,权位包括了位以及随位而来的权力,与《易经》和兵家所谓之势不同,故不在此做深入之探讨。
《孙子》乃孙武所作,孙膑乃其后世子孙。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威王。齐王派遣大将田忌出兵援救赵国,并以孙膑为军师,田忌原来计划直奔赵国以救其危,孙膑出了个“围魏救赵”之计策,孙膑的理论是:“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橶,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要解开杂乱纠纷的事情时,自己要先冷静下来,不能冲动地握起拳头。要化解开打群架的人,不能带了兵器下去参加打斗,若是出手就要攻击到害之处,打击其薄弱的环节。善于移形变位,摆出一个最佳的态势,则自然能够解除其受到的阻碍,打开困难的局面。孙膑者,乃兵法上善用形势者也,不愧为孙武之后。
在企业经营要位其位,即注意企业在策略上的定位(strategic positioning),以及产品在市场上的定位(product positioning),这都是广义的“位”。“位其位”的第一个“位”字是动词、第二个“位”字是名词,是指决定事物之位的功夫和过程。包括了如何增强企业、品牌和产品在顾客心中的影响力(mind share),进而增加市场的占有率(market share),此乃造“势”也。随市场和技术之变化,以及顾客之需求而推出新产品,此乃掌握“时”机也。
明了势之后还要能辨识几微之机,以知势之变。几和机二字相通,几是动之微,是细微(subtle)而不易察知之征兆(omen),乃吉凶之先见者也(foretelling signs)。陆赞曰:“《虞书》曰:‘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唐、虞之际,主圣臣贤,虑事之微,日至万数。然则微之不可不重也。”机是转机,可转吉或转凶,在企业经营上重大的转机被称之为策略转折点(a strategic inflection point),如图-11所示。转为凶则成危机(crisis),企业可能因此而没落;转为吉则是机会(opportunity),企业可因此而再创新高。凶之先见者是警讯(early warning signal),若见之不早,则凶兆可不声不响地漫延,而逐渐酿成大祸。吉之先见者是机会,我们见到好的机会,若能迅速采取行动,则能占到先机,图难于其易,故可以力少而功多。
图-11 策略转折点
起卦的程序中不论是用筮草或硬币都是有几率(probability)的成分在内,《系辞传》曰:“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数指数据、资料(data),收集、整理、分析各种资讯,用来预测未来是“占”。未来会有变化,故应变通以通变,这就是“事”。阴阳互动就生变化,有变化就测不准了,所以称之为“神”。譬如掷硬币时,是正面或是反面(head or tail)是没法准确猜中,我们只能说出现正反的几率各半。孔子曾说他用《易经》的筮法来预测事情也只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准确度,故知孔子可能已经用到了一些基本的几率和统计方法。我们在分析形势之时要考虑各种相关变数的变化之几率,才能做出适当的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因而采取适当的防险措施(risk mitigation)。预测未来必定会有某种程度的不准确性,也不可能将所有相关的变数都考虑到。变数太多则模型过于复杂,因而难解、难懂。何况未来也可能因为我们的努力,而改变其原有的轨迹。遇事之时是危机还是转机,经常系于一念之间。危机中必有机会,机会中也必有风险。世事之变,其机甚微,其变神速。成大事者,先要知机,于几微之时,见机而作,掌握稍纵即逝的时机,故能乘势而兴。
宋朝佛果圆悟禅师的师父法演禅师,在他要到舒州大平寺任住持时送给他四个戒句,称为“法演四戒”。“法演四戒”是:“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规矩不可行尽,好话不可说尽。”势不使尽,是给别人,也给自己留有余地,不仗势欺人,不孤注一掷。此乃禅门中对势的看法,近乎中庸之道。
易道从无极而生太极,由太极而生出代表阴阳之两仪。阴阳之互动,则絪蕴而生成万物,万物既成则有消长生灭。我们可用科技采用生命周期(technology adoption lifecycle)和变革的过程(change management process)这两种观点综合起来解读“时势位”这三种息息相关的观念。此周期可以是产品之生命周期,也可以是任何创新的制度、方法或观念之推行过程。
以科技产品采用生命周期为例,在变化初萌之时就介入者乃创新者也(innovator)。在产品流行之初就采行,为引领风潮的早期采纳者(earlier adopter)。由始而盛乃典范转变时期(paradigm shift),此时切入者,为先期的主流大众(early majority)。流行已至顶峰之后才加入者,乃后期之主流大众(late majority)。流行末期才改变者,则是后知后觉迟钝的模仿者而已。新事物一旦为多数人所接受,反而将会成为下一波革新之阻力。唯有新旧相因,新新相续,才是“生生”之易道。“时”有时间(time)和时机(timing)之义,表引进或推出产品之时机。“势”有趋势(trends)和势力(driving forces)之义,了解造成趋势之因,才能掌握大势之所趋,而顺势而为。“位”有位置(position)和定位(positioning)之义,企业应根据其价位、品质和流行性而做市场之定位。如图-12所示,即是将“时、势、位”与科技产品采用生命周期整合在一起的运用分析。
图-12 “时、势、位”与科技产品采用生命周期
六十四卦中的每一个卦,就代表一个动态的时局和形势,《易经》是一门形势分析的学问。我们在做情势分析时,先考虑卦体、卦象、卦德、卦序、卦变,以及卦与卦间错综交互的关系,再详细研究一卦之内爻与爻之间互动变化、承乘应与的关系。综合“时、势、位、性情、德行”各种观点来分析整体和局部的情势,并从不同利害相关人的角度来看问题,综合正反各方面的意见,拟订一些可行之方案,并对这些方案做深入之评估,然后选择一个可以令人接受满意的方案去推动,自然会增加成功的机会。
九、结语
《易经》的“易”字有“变易、不易、简易、交易”诸义,“时、势、位”会随时而变化,性情和德行也因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的修为而有所不同。分析情势不只是要了解外在环境可能的变化,更要掌握到组织内部各项应该改变和可变的因素。这些可变之因素包括有组织的结构、企业的程序、人员的技能和素质、产品之组合、市场的区隔、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等。在变革的过程之中,这些因素息息相关,要做出整体性的考量才容易达到变革的成效。在变易中有其不易之理,秉持不易之理,则可找到以简御繁的简易方法。因为其简易,故易为人所遵从,容易推广,变革也就容易成功。
“时”代表大环境,在此大环境下,我们应根据一己之时位决定进退出处之道。《易经》中再三强调“与时偕行”,是要我们能“深观群变”感知时代的变迁,能够充实自己应变的能力,不断地进步,“与时俱进”。大环境乃众多因素造成的,非吾人所能全权掌控,但了解时势、掌握时机,则是个人和企业成功之关键。
“夫圣人非能生时,时至而不失也。”有眼光才能识时,时候没到、时机没成熟,不可以勉强行事。审识时势、时机之宜乃为政、为商之要,其要有三:“顾左右,察民心,观动静。”“顾左右”是指顾及到左右干部或员工的士气和忠诚度,以及经营之环境;“察民心”于为政而言,是指考察民意;于商而言,则是去了解顾客的喜好和需求;“观动静”是指细察民心和左右之动静与变化。《尚书·洪范》曰:“稽疑……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强调决疑之法在先问问自己的良心安否、询问身边的谋士大臣、并探访民意,最后才考虑用卜筮的方法,让自己跳出惯性的思考模式,用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所面对的难题。
企业家或是一般人在立身处事之际,面对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环境之时,若能了悟《易经》中“时、势、位”的观念,加强其警觉性,并且深入之了解阴阳刚柔之别,于自我道德之修养有所讲求,则自然能对环境和组织的变化做出精确的观察和掌握,而趋吉避凶。学《易》若能得意忘言,而不为其所缚,才能应用自如,荀子曰:“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其心同也。”达《诗》义者在乎心意相通,不在言说;明《易》者心知意解,不卜而知未来;懂《礼》者在乎心中之诚敬,不着于表相;故曰:“其心同也。”
以个人而言位,一个人应了解其在组织内外所处的职位和功能。以企业而言位,则应知该企业在整个产业或某种技术的发展应用上所处的阶段。在不同的位置,对自己和对别人的看法就会不同。能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是化解许多冲突的秘方。我们不论在站在什么位置、居住在什么地方,都应发挥一己之德能,在其本位上尽一己之力,以实践其道德之理想。
王通《文中子》有言:“北山黄公善医,先寝食而后针药。汾阴侯生善筮,先人事而后说卦。”在北山的黄公是个好医生,他替人治病一定先想法子让人睡得好、吃得正确,如果病情不见改善,他才会施以针药。居住在汾阴的侯生善于卜筮,他总是先以人情、事理和形势去了解和分析来问卜者所提出的问题,若仍有疑惑不决之处,才以卜卦所得之卦象来做进一步的研判。所谓“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遇到问题时若懂得运用《易经》的多维分析法,则时势之所趋和各种方略之利弊得失自明,于是能很理智地做出决定,故不必凡事求神问卜。《易经》的卦辞和爻辞对事情之吉凶所下的断语,从吉至凶共有九个等次:“吉、亨、利、无咎、悔、吝、厉、咎、凶。”悔是有小偏差而知反悔,吝是有小毛病受到羞辱,厉是危险,咎是过失,凶则是险恶已极。
《易经》的多维分析方法和观念包括了“时、势、位、中、机、事、性、德、易”,可供我们在分析判断各种情势时,能从多方面的来思考问题,并理清这些维度之间的关联性。《礼记·经解》:“絜静精微,《易》教也……《易》之失,贼。”静下心来揣度人、事、物的精微之处是《易经》的训练,但若算计太精,且只为一己之私,则容易偏离正道。《春秋繁露·精华》曰:“《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起卦容易、解卦难,因而读《易》时总是见仁见智。本章归纳了解读卦辞爻辞的多维分析法,在此总结其重点如下,作为本章之结语:
时间:时有终始、先后、缓急。
形势:势可虚实、盈虚、顺逆。
地位:位居上下、内外、贵贱。
中庸:中取两端、不偏、不倚。
机微:机表几微、危机、转机。
事物:事辨本末、轻重、险易。
性情:情判阴阳、刚柔、真伪。
道德:德分贤能、德业、知行。
易义:易含变易、简易、不易。
附录一:王弼《周易略例·明卦、适变、通爻章》
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夫时有否泰,故用有行藏;卦有小大,故辞有险易。一时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时之吉,可反而凶也。故卦以反对,而爻亦皆变。是故用无常道,事无轨度,动静屈伸,唯变所适。故名其卦,则吉凶从其类;存其时,则动静应其用。寻名以观其吉凶,举时以观其动静,则一体之变,由斯见矣。
夫应者,同志之象也;位者,爻所处之象也。承乘者,逆顺之象也;远近者,险易之象也。内外者,出处之象也;初上者,终始之象也。是故,虽远而可以动者,得其应也;虽险而可以处者,得其时也。弱而不惧于敌者,得所据也;忧而不惧于乱者,得所附也。柔而不忧于断者,得所御也。虽后而敢为之先者,应其始也;物竞而独安静者,要其终也。故观变动者,存乎应;察安危者,存乎位;辩逆顺者,存乎承乘;明出处者,存乎外内。
远近终始,各存其会;避险尚远,趣时贵近。比复好先,干壮恶首;明夷务闇,丰尚光大。吉凶有时,不可犯也;动静有适,不可过也。犯时之忌,罪不在大;失其所适,过不在深。动天下,灭君主,而不可危也;侮妻子,用颜色,而不可易也。故当其列贵贱之时,其位不可犯也;遇其忧悔吝之时;其介不可慢也。观爻思变,变斯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