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大战”在即,有备无患
脱稿讲话之前,要对讲话的主题、重点、声调包括肢体语言等,都有一个大概的框架准备,尤其是开场白、转换语、结束词,要做到有备无患,这样观众对你的第一印象、外在形象、讲话内容才会有一个深刻印象。
拟定提纲,打好腹稿
脱稿讲话,包括演讲、参与讨论、表明观点、说服别人以及即席发言等,而这些随时需要“手到擒来”的讲话方式,都离不开“肚子里有货”。因此,拟定讲话提纲,培养打腹稿的能力就成为讲话成功的基本功。
著名诗人、学者、民主同盟中央委员闻一多,虽为著名讲师,但每次演讲和讲话前,都特别注意提纲的拟定和腹稿的准备。有一次,他准备发表《最后一次演讲》,为增加讲话的力度,他除了拟定讲话的大致提纲、每条讲述内容、引例等,还从讲话的开头语到过渡部分直至结尾,都做了精心谋划。
经过细致的前期谋划,他一开口便打动了听众。来看他的开场白:“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是偷偷摸摸的来暗杀,这成什么话?”
闻一多的演讲从一开始,就用一连串激昂的感叹句,把演讲直接引入正题,给听众一种畅快淋漓的印象。有了好的铺垫,他接着按部就班地将演讲一次次推向高潮。
脱稿讲话重在理清讲话思路,做到胸有成竹。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想一遍,脑子记一次;写一遍,脑子记一次;看一遍,脑子又记一次;再把提纲默读一遍,就记了四次。这样,脑子、视觉、嘴巴都参与,记忆当然就深刻很多。如果只靠脑子记,没有视觉和嘴巴的参与,自然记不深刻,容易忘记。另外,手中有稿,心中不慌。如果没有提纲,不打腹稿,万一遇到忘词的情况,就只能干瞪眼没办法。而如果有提纲在手,腹稿在心,就可以看一下提纲,有一个提示。而且,带“货”上台,腹中有“粮”,心里不慌,反而不太容易忘词。
什么情况下可以打腹稿?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老调重弹。当你换了场合,重复以前讲过的内容时,可以打腹稿。除此之外,只要是第一次讲的内容,都应该本着“凡事预则立”的原则,动手写出提纲。
拟定提纲、打好腹稿,讲起来方寸不乱,从容发挥,没有明显的语病,一次即席讲话也就成功了一大半。因此,拟定提纲、打好腹稿十分关键。
那么,如何才能把提纲列好,把腹稿打好呢?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立片言之居要
如果时间紧迫,来不及构思全篇,可以采用“立片言之居要”的方法,就是先开门见山地用直言肯定句式提出自己的主张或见解,然后以此为发端,用一组句群进行讲述。这“片言”就是“意核”,讲的时候完全是对“意核”进行剖解。从破题到展开、到多角度的论证、到最后的总结,句句话都言之有序地“黏”在“意核”上。
对“居要”之“片言”作全方位分解,如下“三字诀”可以作为表达的提示:“正面说”(肯定的角度)、“反面议”(假设性否定)、为什么(列举理由)、怎么做(指出门径)、找例证(论据实证)、作归纳(回应论点)。当然不一定面面俱到,有时将一两个方面说清、说透彻,也可能是一篇很好的演讲。
浓缩的都是精华
对于训练有素和有经验的发言者来说,在讲话前的短暂时间内,就能根据现场的情况确定讲话的中心内容,以及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对于经验不足的发言者来说,讲话前可将内容高度浓缩,进行要点提示,以免遗漏。
比如在某单位体育比赛发奖会上发表即席讲话,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向获奖的集体和个人表示祝贺,向教练员、工作人员表示感谢;二是要说明举办这项活动的意义;三是号召向运动员学习;四是希望今后继续举办。根据这些内容,可以用“祝贺”“感谢”“意义”“学习”“希望”等词来对讲话内容进行抽象概括,作为讲话主干,届时进行发挥。
形散神聚,以“情”取胜
社交演讲常常是先有“情”后有“意”,表达受某种情绪的驱使,其特点是即席生情、即席觅意、即席取材、即席成趣。当我们进入社交场合时,可以先不去构思演讲内容,而是先充分感受其气氛,理出自己的感情线索。讲的时候先确立一个意愿,然后诙谐洒脱地随兴驱遣,无雕琢痕迹,娓娓道来但其意渐显。这类演讲形散神聚,以“情”取胜,显得真挚而有灵气。
随时讲话准备的时间虽然不多,但是无论如何,也应围绕话题,迅速在脑海中构思一个简单的讲话腹稿。把观点概括好,用关键词、关键句把它列出来,并想好开头、主体、结尾怎么说。做到有点、有线、有面,提纲腹稿也就基本确定了。
先排练,后展现
你在演讲时是不是也出过这样的洋相:
会议中轮到自己发言时,比上刑场还难受,头脑一片空白,被人耳语;台下说话还行,但一上台就磕磕巴巴,语不成句,手脚不知往哪儿放,说了上句忘下句……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演讲的重要性。具有优秀的演讲口才,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本能。
通常,绝大部分的人在准备演讲时,往往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记演讲稿上面,而忽略了演讲前的排练。因为他们觉得只要记住演讲的内容就可以了。其实,演讲跟演话剧是一样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场话剧没有事前反复排练会是什么结果。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排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场演讲是精彩还是平庸。
排练演讲要注意哪些细节呢?
演讲前至少3次以上大声排练
注意,是大声,不是默念。还是那句话,如果一场话剧在排练时,演员只是默念台词,能达到排练的真正效果吗?
显然不是。大声,能让你提前感受演讲的情境,能帮你及时修正演讲的语言,能让你加倍熟练演讲的节奏和内容。大声排练一次,抵得上默念十次。
当然大声练习讲究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所以,要尽量把每个字音都完整地发出来。咬字头、立字腹(圆)、收字尾,同时使用鼻、口、喉、胸四腔。说话的声音要大,速度要快,不要有停顿。
开始朗读的时候速度较慢,逐次加快,一次比一次读得快,最后达到你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读的过程中不要有停顿,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晰,要尽量把每个字音都完整地发出来。可以用录音机把你的速读录下来,然后自己听一听,从中找出不足,进行改进。
至少安排一次在观众面前进行排练
比如你的家人、好朋友、伙伴、同事,还有孩子等。他们会站在听众的角度来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并向你提供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
同时,多些背诵。这种排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记忆能力;二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记忆是练口才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朗诵”。它要求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声情并茂的表达。背诵法的着眼点在“准”上。也就是你背的演讲词或文章一定要准确,不能有遗漏或错误的地方,而且在吐字、发音上也一定要准确无误。
练气、练声
首先要练气。
吸气:吸气要深,小腹收缩,整个胸部要撑开,尽量把更多的气吸进去。注意吸气时不要提肩。
呼气:呼气时要慢慢地进行。要让气慢慢地呼出。呼气时可以把两齿基本合上。留一条小缝让气息慢慢地通过。学习吸气与呼气的基本方法,你可以每天到室外去做这种练习,天长日久,定会见效。
其次是练声。
在发声以前先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放松声带,用一些轻缓的气流振动它,让声带有点准备,发一些轻慢的声音,千万不要张口就大喊大叫,那只能对声带起破坏作用。声带活动开了,我们还要在口腔上做一些准备活动。我们知道口腔是人的一个重要的共鸣器,声音的洪亮、圆润与否与口腔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不要小看了口腔的作用。
每一遍排练都要掐表计时
不计时的排练不算真正的排练,要把每一次排练想象成是跨栏练习,计时、计时、再计时。开场需要多长时间、主要内容需要多少时间、一个要点需要多少时间、收尾需要多长时间、互动需要多少时间等,都要进行计时。直到你能够很轻松自如地在规定的时间内(最好还要留出一些时间)完成你的演讲。特别是缺乏演讲经验的人,更是要提前准备,增加排练次数。
丘吉尔普遍被人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演说家之一,为了准备在英国国会下议院的第一次演讲,他用了多长时间呢?6个星期。
给自己的演讲录像或录音
当你排练到已经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安排一次录像或听录音的排练,通过观看自己的演讲视频或录音可以给你很直接的反馈,让你可以更完美地再进行调整和改进。
想要让你的演讲更加成功、精彩,请记住——先排练,后展现!
表达时要声情并茂。准确、完整、生动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准确复述、转达别人的话。准确、生动地描述景、事、物、人和生活。
脱稿讲话中的“柜子理论”
要学会脱稿讲话,并非完全不要写稿子、念稿子。相反,文稿是很重要的工作载体,是对重要工作信息的集中记录。没有文稿,工作就缺乏准确性、权威性、系统性。为了节约时间和防止讲话跑题,我们在进行脱稿讲话前,反而应该认真思考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亲自动手,事先准备一个发言提纲,甚至写成一个完整的讲话稿。要学会恰当地利用稿子和驾驭稿子。
信息时代,人们已经不怎么动笔了,尤其是许多领导干部、企业管理者都由秘书代劳,因此动笔的机会更少。但是,秘书写的讲稿多半程式化,尽管他们会尽量符合领导的语言习惯,但始终不如领导干部自己动笔更能展现自己的魅力。
有这样一个笑话:
美国总统罗斯福问美国的外交官哈里曼:“为什么英国首相的演讲那么激动人心呢?我们的撰稿人怎么就写不出那么有水平的东西呢?”哈里曼说:“那是丘吉尔自己写的。”
由此可见,在演讲稿这个问题上,还是亲自动手的效果比较好。
其实,要想写好讲稿,可以遵循“柜子理论”。具体的方法是盘点自身、列表取舍。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分成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又可以找到一两个代表性的故事。也就是说,盘点一下自己的经历,列表记录。比如,童年阶段、求学阶段、从军阶段、从政阶段等。然后,聚焦演说这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代表性的人和事。把这些人和事列表,这就是演讲所需的材料。
戴尔·卡耐基在总结成功的演讲经验时说过:“一切成功的演讲,都是来自于充分的准备。”
其实,除了上面的方法,我们获取演讲材料的途径还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
一是获取直接材料。所谓直接材料,是指演讲者自己的经验和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做有心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广泛地阅读、收集、积累材料,古今中外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都要学习,同时加强自我的思想、道德、情感等各方面的修养,处处留神观察,认真体验便能获得许多材料。
二是获取间接材料。所谓间接材料,主要指从书籍、报刊、文献中所得的材料。多收集历史资料,对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的有关情况要熟记,并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多收集现实资料,对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事件、人物的有关情况要了如指掌,进行思考。收集的材料可以记纲要、大意,也可摘录。一般记在笔记本上或卡片上,使用灵活。不管是获取直接材料还是间接材料,都要做到广泛采撷,精于筛选,等于归档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这里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要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归纳、研究、分析、发掘出新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收集材料要注意以下原则:
1.收集材料要定向,防止盲目性和随意性。我们必须把握方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收集。
2.材料要充分。演讲要求大量地、详尽地收集和占有材料,既要纵向了解事物发生、发展的经过,又要横向了解事物各方面的联系。不仅要了解事物的正面材料,而且要了解事物的反面材料,以便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可以避免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有了素材之后,就需要统筹使用,布局谋篇,打出一个“柜子”。比如说,要打造一个“演说训练”的柜子,这个柜子要有几个抽屉,抽屉里可以放演说准备、脑的训练、口语表达训练、态势语训练、即兴演说、表达常规模式……把所经历的人和事分门别类,看看是应该放到“演说准备”抽屉里,还是放到“脑的训练”抽屉里,或者是放入其他抽屉。我们平时可以多想想,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得出的心得应该如何分类,需要的时候又该如何组织,才能使讲稿内容言简意赅、精辟生动、深入人心、引起共鸣。这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更容易达到讲话的教育、指导、启发等目的。
组织材料是一项细致而又具创造性的工作。打个比方,改革开放以前,家家都很穷,穿衣戴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当时,虽然大家的衣服上都打着补丁,但穿得很清爽。如今,每个人的衣柜都有很多衣服,但每次赶赴约会、参加会议、串门做客,都会反复试装,累得满头大汗,可能最终也没穿出满意的效果来。
其实,人的大脑也是一样的,需要不断打理,让脑子清爽起来、空灵起来。现在的很多人每天都很繁忙,需要接触方方面面的人、事、物。久而久之,大脑里的各种信息纷繁庞杂,一时很难理出头绪。
平时一定要注意思考,抽空整理自己大脑的信息,这样才会使自己的思绪清晰,工作效率也将大大提高。
台下长见识,台上当讲师
日常生活中有个词,叫“听讲”,很少有人说“讲听”的。这个排序无关顺畅,完全是道理使然。造物主给了每个人两只耳朵,却只有一个嘴巴,很明显就是让我们要善于听,慎于听。听得多了,别人的优点、不足等就成为自己的参考系数,也为自己随时脱稿讲话“打造”出了心理蓝本。正所谓:台下长见识,台上当讲师。
倾听不是简单地用耳朵来听,它是一门艺术。倾听不仅仅是要用耳朵来听说话者的言辞,还需要全身心地去感受对方谈话过程中表达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狭义的倾听是指凭借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广义的倾听包括文字、交流等方式。倾听的主体者是听者,而倾诉的主体者是诉说者,两者一唱一和,有排解矛盾和宣泄感情等优点。
曾经有个小国的使者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个小国的使者不厚道,同时出了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结论都是一模一样的。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老臣说他有办法。
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着三根稻草,分别插入三个金人的耳朵里。第一个金人的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大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善于在台下长见识,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在人际交往中,善于倾听对方的谈话,尤其是善于倾听带着某种鲜明特点者的谈话,反映了一个人的素养和交往技巧。善于倾听的人耐心、虚心,他们在随时脱稿讲话方面一定会是成功的。
很多人在交谈中倾向于用自己的意见、观点、感情来影响别人,因而谈个不停,似乎非如此无法达到交谈的目的。这样的人很容易招致别人的厌烦。实际上,只做一个好的演讲者不一定会成功,还须做一个好的听众。在演讲、谈话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总是处于说的位置上。要想使你在台上谈的东西得到台下人的认可与共鸣,就必须先在台下善于倾听他人的谈话。善于倾听的人,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能够利用一切机会,博采众长,丰富自己,而且能够留给别人讲礼貌的良好印象。
蒲松龄因为虚心听取路人的讲述,记下了许多聊斋故事;唐太宗因为兼听而成明主;齐桓公因为细听而善任管仲;刘玄德因为恭听而鼎足天下。
不能够在台下倾听别人,总喜欢在台上滔滔不绝的人,其讲话也会时时出错甚至失败。其实,很多时候不在于他们说错了什么,或是应该说什么,而是因为他们听的太少,或者不注意听。比如:别人的话还没有说完,他们就抢着说,讲出些不得要领、不着边际的话;别人的话还没有听清,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别人兴致勃勃地与他们讲话,他们却心不在焉,手上还在不断拨弄别的东西。有谁愿意与这样的人在一起交谈,又有谁喜欢听这样的人上台“胡咧咧”呢!
越是能成功在台上讲话的人,越善于倾听。因为他们懂得比较,善于总结、借鉴。
她不算天生丽质,她曾被发现也曾被忽略,她采访过的人数以百计,她以说话为生,并且用心倾听每一个故事。她被称为中国的奥普拉,她是一个天生的访谈家,她就是鲁豫。
从主持音乐节目《音乐无限》开始,到《凤凰早班车》《一点两岸三地谈》《VIP会客室》以及为她量身定做的访谈节目《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等一连串节目,鲁豫以人情味成功开创亲切形象,她主持的节目深受观众欢迎。应该说,她是一个成功的“讲师”。
然而,在谈到“听”对她的影响时,她说:“我觉得倾听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首先,倾听需要足够的自信,我觉得爱抢话的主持人其实是不自信的主持人。其二,对待不同的人,我会用不同的语言方式去交流。第三,有时候装傻也是很重要的,只有装傻,才能得到嘉宾的证实。还有一点,我很敏感,作为一个采访者,敏感是必需的。对,我会说‘天哪’‘真好’,有时候我会连续地说‘真好’,我还对一些比我小的人说‘大哥你没事吧’,这些话都是我平时偷听人家的,我只是借用而已。当然,这只是对比我小的人,真的对比我大的人说,就不好玩了。”
从鲁豫朴实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听有多么重要。听不仅能让人增长见识,还能拿来就用,提炼其中的精华,为自己讲得更好提供佐料。
对那些需要随时脱稿讲话的人来说,听,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走下讲台,身处台下时,更是如此。下面三个技巧能帮助你在台下成为更好的倾听者。
排除其他事情
你所能给予对方最好的善意,就是你的全神贯注。若要有效倾听,就需要100%的专注。
透过眼神,人能表露出更多的感受与理解。如果你觉得很难与对方进行眼神接触,可以试着把视线焦点放在对方两眼间的鼻梁上。
先把对方的话听完
不要预设对方的话应在何时停止、谈话内容应朝哪个方向发展,也不要认为你知道对方的句子会如何画下句点。即使你非常擅于猜测,也不要把猜想说出口,就算你猜对了,这样的举措还是错的。你应该保持耐心,专心倾听,不要打断对方的话。最重要的是,对于对方所提出的问题,请不要在一开始时,就先设定回答的框架。
记笔记
记笔记能让你保持专注,也能让你保持清醒。对台上的讲话人而言,记笔记也有正面意义,它代表你重视这个话题,重视讲话的人,而且你会记下正确的信息。如果你能以轻松的态度记笔记,就能发现对方更多的优点。
话多的人、会说不会听的人往往有黔驴技穷的时候,也常有言过其实之嫌。话说多了,属夸夸其谈,油嘴滑舌,说过分了还会导致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而静心倾听就不会有这些弊病,反而有兼听则明的好处。善于倾听的人,给人的印象是专心稳重、诚实可靠。
把结尾讲成掌声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演讲的结尾,就是演讲的“收口”,演讲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演讲的结尾。因此,演讲的结尾要比开头和主体部分要求更高,内容要更有深度,语言要更有力度,方法要更巧妙,效果要更耐人寻味。
那么,怎样的结尾方式才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呢?
先来看几个把结尾讲成掌声的范例。
决心式
这种结尾感情饱满、态度鲜明,激情奔放、有助于坚定听众的信念,增加演讲的感召力。如演讲稿《无愧于伟大的时代》:
同学们,让我们高举起“五四”的火炬,弘扬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为救国之行,用我们的热血和汗水、青春和智慧,甚至是生命,向我们的先辈和后代,向我们的祖国和民族呐喊:我们将无愧于伟大的时代,无愧为炎黄子孙!我们将无愧为跨世纪的中国人!谢谢!
这种结尾言简意赅,语言真切,充分表达了演讲者鲜明的立场和坚定的决心,从而有力地鼓舞着广大听众朝着这一目标奋进。
号召式
这种结尾是演讲者以慷慨激昂、扣人心弦的语言,对听众的理智和情感进行呼唤,或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或展示未来,以激起听众感情的波涛,使听众产生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如演讲稿《一位纪委书记的“小家”和“大家”》结尾就是用提希望的方式结束。
同胞们,朋友们,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黄金时代,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需要全体人民的艰苦奋斗,特别是共产党人的模范带头作用。如果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能正确处理好“小家”和“大家”的关系,严格地按党性原则要求自己,用党的纪律约束自己,用党旗下那神圣的誓言激励自己,那么我们党的形象将会更加光彩照人,我们党将会更加坚强伟大。
点题式
用重复题目的方式结尾。演讲的题目或标题是演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个性和特色的标志。在演讲结束时,如果重复题目,再一次点题,就能加深听众对演讲的印象,使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1989年,西班牙的卡米洛·何塞·塞拉·特鲁洛克获诺贝尔文学奖,塞拉在授奖仪式上发表了题为《虚构颂》的演讲,他这样结尾:
通过努力和想象,人最终可以成其为人。在这种很大一部分尚未完成的事业中,虚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一个决定性的工具:在通向自由的无尽的征途上,它能够给人们指引方向。
《虚构颂》的结尾直接回归演讲的主题,强化了作者所倡导的“虚构”的重要性,将作者的文学主张重重地烙在了人们的心里。点题式结尾更能突出演讲的中心论点。
由此可见,演讲结尾是演讲内容的收束,它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结尾的方法还有归纳法、引文法、反问法等。归纳法是概括一篇演讲的中心思想,总结强调主要观点;引文法则是引用名言警句,升华主题、留下思考;反问法是以问句引发听众思考和对演讲者观点的认同。此外,演讲的结尾也可以用感谢、展望、鼓舞等性质的语句作结,使演讲能自然收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总体来说,除了上面几种易引发掌声的结尾外,还有许多实用性强,同样也能给听众带来共鸣的结尾方式。如“谢”字式、余味式、高潮式、名言式、抒情式,等等。
以“谢”字式为例。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
“最后,让我再次感谢领导给我这个难得的竞聘机会,感谢各位评委和在座的所有听众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今天天气这么冷,大家还都来捧场,这使我非常感动。无论我竞聘是否成功,我都要向各位领导、评委和在座的朋友们表示深深的谢意!”(说完给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
以上是三名演讲者在同一次竞聘演讲会上的结束语,虽都是言“谢”,但第一个人的“谢谢”有“客套话”之嫌,掌声一般。第二个人的“再次感谢”比第一个人的要显得真诚,因此获得的掌声较热烈。反响最强烈、给听众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三个人的结尾,他字字含真情,句句发肺腑。所以在他下场之后,人们还在为他鼓掌。
结尾是演讲内容的自然结束。言简意赅、余音绕梁的结尾能够震撼听众,促使听众不断地思考和回味。它没有固定的格式,可以是对演讲要点进行简明扼要的小结,也可以是号召性、激励性的口号,还可以是名人名言或幽默的话。结尾的重要原则是:一定要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脱稿精例】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节选)
今天,我高兴地同大家一起参加这次将成为我国历史上为争取自由而举行的最伟大的示威活动。100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饱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然而100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100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世。
……
今天,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今天,我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我怀着这种信念回到南方。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
当我们让自由之声响起,让自由之声从每一个大小村庄、每一个州和每一个城市响起来时,我们将能够加速这一天的到来,那时,上帝的所有儿女,黑人和白人,犹太教徒和非犹太教徒,耶稣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将手携手,合唱一首古老的黑人歌曲:“自由啦!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