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研究对象
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战后日本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此,需要首先明确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学界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有不同的解释。有学者认为,全要素生产率是技术进步的体现。例如,巴罗(Barro)认为:“增长核算将观察到的经济增长分解为与要素投入变化相关的成分和一个反映技术进步和其他因素的余量”。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全要素生产率是对未知的度量。例如,阿布拉莫维茨(Abramovitz)认为:“经济增长并非来自劳动及资本等被传统度量的生产要素,而是来自复杂的、所知甚少的全要素生产率”。由此可见,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有必要进一步廓清其概念范围。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考虑全部要素投入情况的生产率,即产出与全部投入之比。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总量生产函数模型,经济投入主要包括两部分,即资本与劳动。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不仅在于资本与劳动的投入数量,而且还包括资本与劳动的组合方式,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整合方式不同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产生影响。经济增长来源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两部分。其中,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变化是可以被识别与解释的。但是,未被识别的生产要素以及生产要素间的组合方式则需要通过全要素生产率表示与体现。
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包括资本量、劳动量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当资本、劳动等各种生产资源达到合理配置,即各种生产资源被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成为潜在经济增长率。潜在经济增长率反映一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实力,体现该国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当资本、劳动等资源的投入面临约束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就成为促进潜在生产率以及经济增长率的重要来源,有助于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