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择偶观
择偶观即人们在择偶问题上的价值取向,也称“择偶价值”,它回答的是人们按什么标准选择配偶的问题。择偶价值与个人、家庭、社会、婚姻价值观密切相连。它可细分为以下7个方面。第一,生育价值,即是否有利于繁衍后代;第二,审美价值,对方的外部条件(如身体、举止、谈吐)、内在条件(如品格、气质等)是否引起好感;第三,劳动价值,即是否有利于生产劳动;第四,社会价值,即是否有利于个人和家庭社会地位提高;第五,政治价值,是否有利于政治统治,这主要是对统治者的婚姻而言;第六,经济价值,家庭的经济条件是否优越;第七,爱情价值,是否被对方吸引。在实际生活中,择偶价值通常被称为“条件”。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这些价值的强调是不同的,同一种文化背景中也因地区而异、因人而异。本章将考察西村青年择偶观的特点及其变化。
一 传统婚姻中理想的配偶条件
中国传统婚姻的目的是“传宗接代”,人们所形成的择偶标准也多有利于这个目的。在这种婚姻中感情因素是次要的。完全出于当事者性魅力的相互吸引、一见钟情的浪漫婚姻是极少见的,这种婚姻在传统婚姻模式中是受贬抑的,因为这种婚姻通常没有那种通过明媒正娶、仔细权衡各种条件后缔结的婚姻稳定。同注重个人感情因素的现代婚姻形式相比,传统村落社会中的婚姻具有更重视生育价值、劳动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而轻视审美价值、爱情价值的特点,因而也具有更实际、理性和慎重的特点。这种婚姻更接近商品交换,即在正式缔结婚姻关系前双方总是像买卖东西一样仔细掂量条件的各个细节。在这种极为慎重的态度下缔结的婚姻十分稳定,村落社会中不仅离婚率低,就连退婚也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或者说正是由于不可以离婚才促使人们对“终身大事”采取慎重的态度,二者互为因果。
乡村社会婚姻缔结过程中为仔细考察当事人双方的条件设计了完善的程序。前文我们考察了婚姻缔结的整个过程,有4个步骤是不可缺少的,即“说媒”、“打听媒”、“相媒”和“见面”,这个过程中既有他人的介绍,又有暗地调查和实地考察;不仅当事人的父母尽力,整个家族都负有责任。应当说这几个步骤都是为双方相互考察“条件”而设。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实际是根据一定的择偶标准行事的。当然,任何形式的婚姻都是按一定的择偶标准缔结的,不过,同那种以浪漫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形式相比,村落社会中的婚姻缔结对择偶标准的考虑更趋全面和理性,它更接近计算机择偶:输入条件,给出符合条件的人选。只不过乡村社会的婚姻缔结中,择偶条件的设定和选择不是由机器而是由媒人、当事人父母、族人共同完成的。
不言而喻,择偶标准受人们生活条件的制约。不同的社会以及同一社会的不同地区择偶标准是不一样的。城市女青年追求的所谓“三高”(高个子、高收入、高学历)的择偶标准并不适合农村。日本等发达国家女青年追求的“三有一无”(有别墅、有汽车、有收入、无双亲)的择偶标准不仅不适合西村也不适合大多数中国城市。择偶标准更因人而异,根据家庭背景、个人性格、个人兴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择偶标准,例如,有的人偏重人品,有的人偏重身高,有的人偏重脾气,等等。此外,在不同的年龄,人们的择偶观也有差异。但这并不是说乡村社会没有一个普遍的对于理想配偶的标准。这个标准基本上为所有人接受,尽管在实际中没有人能够完全满足这个标准。特别是在村落社会,人的同质性较大,阶层分化不太明显,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也大体一致,这个理想的配偶标准对于人们择偶行为所起的作用更大。理想的择偶标准反映了我们文化传统中对男女性别角色的要求,譬如我们的传统文化要求妻子服从丈夫,人们理想的妻子应当是温柔的。同时,理想的配偶标准也受到人们实际生活的制约,例如,村落社会中的男子以“又高又胖”的女子为美,因为这样的女子更适合干体力活。
1991年笔者在西村进行调查时,通过同西村青年的交谈得知,对于男青年来说,理想的配偶条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长相。包括相貌和身高。理想的条件是相貌漂亮、身高不应太低。西村人描述相貌时通常使用的语言有:齐整(漂亮)或不齐整,长得差不多,大眼、双眼皮儿,瘦瘦气气(苗条)、精精样样(小巧玲珑)或胖胖大大,等等。对人的身高的描述,不像城里人使用“一米七八”或“一米八”之类的精确语言,而是大体的描述,如中等个儿、细高挑儿、个儿头不低,或者用比较的方法,例如,和咱村XXX一般高,或比XXX低一点儿,等等。同城里人的审美观不同,那些“又高又胖”的女子被认为“富态”,似乎更受男子的喜爱。女性过于妩媚动人、富于性魅力未必是好的条件,因为人们认为一个人的长相若对异性太富吸引力不利于婚姻的稳定。
其二,性格。理想的性格是“好脾气”(温柔)。那些能言善辩、性格泼辣的女子被认为“口”(意为“厉害”“凶”)而不受欢迎,因为性格泼辣通常难以同婆家人和睦相处。沉默寡言被认为是美德。一个女子“材料(才干)大”,这绝不是一个正面的评价,它的含义是:此女子非同一般,难以驾驭。“女强人”是令小伙子们望而生畏的。前文那位按照报纸上的征婚公告来到西村的女子,很久以后人们还议论说:“这女人材料大,要不大,能自己跑来吗?结了婚肯定也过不好!”那个提出一个人相媒的小妮儿被小伙子的母亲拒绝,也是厉害的女子不受欢迎的例子。
其三,人品。理想的人品是精明能干、“省”(节俭,会过日子)、懂事儿、无生活作风问题、勤快、能干农活。“手巧”(会做针线)是一个优点,“手巧”的女子比“手笨”的女子更受欢迎。女子爱说爱笑或同男性接触较多被认为是“疯”,是一个缺点。有婚前性行为更是绝对不可饶恕的缺点。
其四,身体健康,无缺陷或疾病。订婚后有的人发现对方有严重疾病而退婚。
其五,年龄合适。过去理想的婚姻年龄是女方比男方稍大,过去此地有“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原因可能是:过去结婚较早,男方家庭希望早日增添劳动力,女方年龄比男方稍大,结婚后可立即成为一个能干的劳动力。现在这种习惯已经改变,理想的结婚年龄是男女同岁或男方比女方长一岁至二岁。过去讲究的人家还要专门请算命先生测八字,看两人的属相是否相配,现在这种做法已很少见。
对于西村女青年来说,理想的配偶条件有以下几点。
其一,长相上五官端正,身体健康。现在西村女青年也像城市的女青年一样,要求男方个子高。同样,男子富于性魅力也不是什么有利的条件。
其二,在品德方面,理想的品德是老实、“勤勤”(勤快)、能干、孝顺、“正干”(走正道)等。过去,“不老吭”(沉默寡言)是一种优点,现在这已不是明显的优点,但“冒料”(说话不注意方式的人)仍不受欢迎。
其三,家庭声誉,理想的条件是父母“清亮”(明白事理)、家庭和睦、“混”得好(即在村落社区中有很好的名声)、“不冤”(在村落社区中不受欺负)、“会过”(会过日子)、“仔细”(节俭)。“胡毒弄”(不会过日子)的人家不受欢迎。
其四,家族情况,理想条件是“大门大户”(宗族集团大)。一般来说,“弟儿们”(弟兄)多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它表明男方有一个庞大的宗族集团,而有一个较庞大的宗族集团便意味着结婚后女方有一个更大的交往圈子,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就是不会受人欺负。婚后女方要到男方的家里生活,所以女方家庭对这一点比较重视。
其五,“成分”问题,理想的“成分”当然是越低越好。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80年代以后,“成分”问题便不那么重要了,而现在已不再构成一个问题。
其六,家庭的经济情况,理想的条件是家里“有”(富有)。这可用许多具体的指标来衡量,例如,家里是否有外来收入(即非农业收入),是否有砖瓦房、拖拉机、电视机等。
其七,个人的受教育情况,理想的学历是高中毕业,当然中专毕业更好。
其八,个人的职业和技能。漂亮或受较多教育的女孩都希望嫁给城里人,但由于受户口、工作的限制,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是“吃商品粮的人”比较受欢迎。“吃商品粮的人”是人们对农村中非农业户口者的称呼。尽管原来每月为每个非农业户口者提供的几十斤商品粮早已取消,但非农业户口在西村青年择偶时仍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不过,“吃商品粮的人”也尽量找一个同样“吃商品粮”、从事非农业工作(他们的后代也“吃商品粮”)的人。这样,在“吃商品粮的人”与“不吃商品粮的人”之间实际上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20世纪90年代以来,“吃商品粮的人”不一定安排工作,即便安排工作收入也不一定稳定,所以“吃商品粮的人”的优势已不那么明显,现在这条鸿沟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其次最好是长期在城里干临时工。再次是能够做小买卖的,或者会一门手艺,如木工、泥瓦活等。过去此地虽有“寻个当兵的怕打仗,寻个干部怕下放”的说法,但实际上军人和干部仍是女青年择偶的首选。因为和平时期,已很少打仗,干部也很少被下放。
从这些理想的择偶标准可以看出,男子对女子的标准偏重于个人相貌和品格,而女子对男子的标准偏重于家庭背景和能力。男女对理想异性的标准的不同,反映了对性别角色的期望的差异,也反映了人们对男女评价的不同标准。
当然,这些都是理想的条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事人根据自己的条件,都会有不同的调整。一个人如果标准定得太高,几次失败后,年龄变大(超过25岁),就有“搁住”(即不再有人介绍对象)的危险。父母也不能自恃条件优越而态度消极,有这样一个例子:
KLZ,住在西村主村南部。他的家庭和个人条件较好。到了该“说媒”的年龄,其母亲说:“不着急嘛,咱们家这样的好‘地儿’,不愁找个好媳妇。金镢头还能愁个柳木柄儿吗?”这话传了出去,人们都知道KLZ家是个好地方。“XXX的家——好地儿”成了一句人人皆知的歇后语。但传来传去,这话有了讽刺意义。不了解情况的人,不知道这话是真是假,不再敢给KLZ提亲。提过几次亲,女方向旁人打听,旁人真假难辨地说:“是XXX家吗,那可是好‘地儿’呀!”女方便产生了怀疑。KLZ已40多岁了,这把“金镢头”也没有配上个“柳木柄儿”。
这件事给人们的教训是:即便家庭条件好,对待别人的“说媒”也须持积极态度,否则便有被“敬而远之”的危险。
二 择偶观的变化及其原因
20世纪90年代初期,西村仍是一个较闭塞的社会,青年人的择偶观仍带有传统色彩。不过,尽管这个村落远离城市,人们的生活仍发生着变化,人们在择偶问题上的看法不仅同新中国成立前,就是同改革开放前也有所不同。这种变化大体可以描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重视家庭背景变为重视个人条件,即出现了由“家庭本位”向“个人本位”的变化趋势。家庭“成分”已不再构成一个问题。对于女青年来说,有一个较大的宗族集团,即“大门大户”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但不像以前那样重要了,而更重视男方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条件。20世纪90年代初期,西村人的婚姻仍不仅仅是当事人自己的事,而是两个家族的事,不过,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变。“现在也不讲成分,也不讲家庭条件啦,只要小孩儿(当事人)好就中了。”这是许多西村人的态度。感情因素在择偶标准中明显比过去重要了。传统婚姻中那种“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过于实惠的婚姻观,现在至少不那么明显了。由于婚前交往比以前增多,对脾气儿、说得上话、合得来、会体谅人之类的感情要求已成为青年人选择对象的重要标准,而这些在以前“无交往婚”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这表明择偶观有朝着重视个人感情方向变化的趋势。在个人性格方面,过去那种老实、不老吭、好脾气等一向受好评的特点,现在未必是优点。在笔者的调查中许多西村青年认为,“不老吭”就是没“材料”。他们要求对方会表达、沟通,在待人接物方面要“过得去”。特别是女青年,他们更要求男子有本事。有人说男方最好是会做小生意,能够“立门事儿”。所谓“立门事儿”,在当地语言里有这样几种含义:其一,独立,遇事有决断能力;其二,“会混”,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其三,在社区生活中地位不低。那些不老吭、老实的人大多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过去男子择偶,要求女方要“好领”,“好领”就是听话、温顺,容易在一个大家庭中生活,而现在大家庭很少,多数人结婚不久就分家,所以不存在“好领”“不好领”问题。尽管好脾气仍是许多青年(特别是男青年)追求的择偶标准之一,但已不像过去那样被强调。
第二,择偶行为中,当事人的意志在婚姻缔结过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青年都说,找对象是自己当家。不仅过去那种父母包办的情况已极少见,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那种仅安排当事人见一次面的情况也有了改变,现在是先安排当事人见面,两个人没有意见后,再安排正式见面。也就是说,在择偶过程一开始就有当事人意志的介入。新中国成立前到20世纪90年代初,其变化趋势大体为:新中国成立前完全由父母和族人做主,主要由父母包办婚姻;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初期是以父母的意见为主,参考当事人的意见;90年代初期,已经开始以当事人的意见为主,父母及家人的意见作为参考。
第三,出现了重视学历、技能的趋向,这也可以说是重视个人条件的一种表现。过去女青年择偶,现役军人是首选。因为过去在农村,只有参军才有可能脱离农业生产。现在现役军人仍是一个吸引人的条件,不过,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农村已有了更大的分化,人们的选择面比以前更宽了。做生意、盖塑料大棚种菜、搞养殖、搞运输、长期在外打工等,都是有利的条件。由于教育的普及,有的青年明确提出了对学历的要求,如女青年要求对象应当高中毕业。这的确是一种新的倾向。
第四,人们在择偶方面的审美观逐渐接近城里人。在西村可以看到许多人的家里挂着漂亮的电影明星海报。有人收购城市里的美人挂历,把日历部分剪下,把画像卖给农村人当画看。笔者在调查时还看到一些西村青年玩的扑克牌,上面是穿着“三点式”的半裸女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而现在人们已经习以为常。这些形象无疑会影响青年男女对理想异性的看法,使他们心目中对理想异性有了具体的形象。女孩子们学着挂历上的电影明星的样子打扮,涂口红、往脸上抹“大宝增白蜜粉”。男孩子则学着电视上的歌星,穿上牛仔裤,留一头长发。人们对那些突出个性、突出性魅力的打扮持更宽容的态度。过去,人们在形容某个小伙子的对象长得漂亮时,会学着说书人的口气开玩笑地说:“长得沉鱼落雁、闭花羞月。”“人见不走,鸟见不飞,狗见不咬,马见不踢。”现在则可能非常具体地说:“长得像某明星一样气正(漂亮)。”那些明星成了他们的偶像,这说明人们对理想异性的追求越来越强调个人魅力了。有这样一个例子:
SHS,鳏夫。过继族中一个侄子为子。1996年因癌症过世。根据当地习惯,鳏夫死时,要给他陪葬一个用面粉做的女人偶,以免他在阴间仍无配偶。不过现在都用美人头像代替面人。SHS死时,家人在一份《电影画报》上剪下当时一位中国大名鼎鼎的电影明星的头像,放入棺材。有年轻人开玩笑说:“SHS活着的时候没寻上媳妇,死后找了个这么气正的媳妇!”
择偶观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决定择偶观的因素发生了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村落社会中出现许多新的因素。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有了变化,对性别角色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这些不能不影响人们的择偶观。实行责任制后,农村经济比以前“活”了,个人有了施展才干而改变生活的可能。这是个人的能力在择偶观中更受强调的主要原因。分家的普遍化以及从结婚到分家时间的缩短,使人们降低了对女子适应大家庭的要求。好脾气、不老吭之类的适合过大家庭生活的个人品性不再受到特别强调,受到强调的可以说是那些结婚后能够马上担负起持家重担的条件。结婚后很快过小家庭生活,使家庭由亲子本位向夫妻本位的方向转变了,这种情况下,感情因素自然受到强调。“对脾气儿”“说得上话儿”之类的条件比过去重要了。
此外,电视、电影、广播对新观念、城市新生活方式的渲染,也对村落中青年择偶观的变化起了巨大作用。其中,电视的普及对于年轻人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它大大拉近了年轻人与西方人、城里人在审美观上的距离。北京、上海乃至美国的青年中在流行什么,村落中的青年通过电视马上就能知道。虽然很多时候村落中的青年并不会立刻模仿而仅仅以好奇的态度对待这些报道,但那些流行元素不久就会在开封市流行开来,再过些日子西村青年中可能就会出现模仿者。这样一来,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受到了严重挑战,好与坏的道德标准以及美与丑的审美标准发生了变化,有的甚至完全颠倒过来了,这使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当地流传着一首叫《颠倒颠》的歌谣,表明了老一代同年青一代之间在价值观和审美观方面的剧烈冲突。
从前都是男管女,现在都是女管男。
女儿长大不敢管,儿子长大不敢劝。
媳妇不干婆婆干,不吃咸的再做甜。
老头老婆不敢问,出头露面净青年。
世人都穿老板裤,高级皮鞋花布衫。
女的头发扎不住,男的头发盖住脸。
女不女,男不男,十人见了九人烦。
三五成群连一串,吃喝玩乐又赌钱。
男女结婚要彩礼,现金得花几千元。
这种变化也反映在青年人的择偶观上。年轻人由惊奇到模仿,再到追求,老一代由排斥到默认,人们的择偶观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
但必须指出,年青一代和他们父母一代的择偶观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父母辈比较实际,注重家庭条件,而年轻人较注重个人条件。虽然20世纪90年代初当事人的意志在婚姻缔结过程中起着比以前更大的作用,但多数婚姻缔结的决定权仍掌握在父母手中,因为多数人在缔结婚姻时年龄偏小。所以对这种变化我们要有一个符合实际的估计。根据1999年的一份调查报告,农村青年择偶观发生了三大变化。第一,由重视家庭背景到重视个人条件;第二,更重视感情,性格、合得来成为更重要的因素;第三,从重视顺从、依赖到重视聪明、有能力。从西村的实际情况来看,西村青年的择偶观也出现了这样的变化趋势,但在评估这种变化的时候需要考虑两个因素。第一,男青年与女青年的择偶标准是不同的。根据笔者同西村人的交谈及在实际中的观察、体会,对于许多女青年来说家庭背景(包括经济条件、在村落社区中的地位、父母的情况、宗族背景等)仍非常重要,对一些人来说甚至是首要的。第二,青年的择偶观与实际缔结婚姻时所遵照的标准不是一回事,因为许多情况下婚姻缔结的决定权不在青年人而在其父母手中。互不认识的年轻人,只见一次面就订婚,怎么能谈得上合得来或合不来呢。所以年轻人即便有新的择偶观,可能也只是他们的一种理想,对这种择偶观在实际的婚姻缔结中所起的作用不应估计过高。
三 个案考察
笔者于1991年1月和1997年1月两次就西村青年的择偶观问题进行了访谈,记录了同他们谈话的内容。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具体了解西村青年对择偶的看法。
1991年1月,笔者面访了3位女青年,以下内容是根据访谈录音的整理。
个案一 ZAJ,女,24岁,住在西村东南方向的罗寨村,小学毕业。1986年到开封县印刷厂当临时工,两年后因工厂停业,在一个从事个体服装事业的亲戚家做帮工。1984年,经亲戚介绍,她同西村一个男青年定亲,后来其母嫌男方没本事、不会说话(不善言辞)而退婚。退婚后经人介绍,她与同村一个男青年订婚,但对这个男青年仍有不满。主要原因是,男方一直在上学,高考两次落榜,仍不甘心,准备第三次考试。ZAJ料定,男方考上大学肯定会提出退婚,与其那时退婚,不如现在退婚。ZAJ几次催男方登记结婚,男方以没有钱为由一再推迟。1991年1月3日,ZAJ将男方的订婚聘礼(980元现金和一些化妆品)退给媒人,两人正式解除婚约。笔者访问她时,她正在“寻媒”。她的标准如下。对方的长相要过得去,主要是要精明能干、有本事,家里的条件一般就行,个头要高,要能办事,遇事能做得了主。不求太老实,人太老实就没本事。性格上的要求是,两人要对脾气儿(性格合得来),能说得上话。但这个条件目前很难实现,因为婚前来往不多,对不对脾气,只有结婚以后才知道。以前有人为她介绍了两个对象,都没有来往,每年只有春节和中秋节走两次亲戚。她对对方的了解主要通过父母和其他人。将来结婚她不想离父母太远,不想到外省,最好离家四五里。这个女青年于1993年与同村一个男青年结婚。
个案二 ZPN,女,20岁,初中肄业,住在西村主村南部。在县城一个体户做临时工,已退婚两次。目前的对象是距西村7.5公里的磨角楼村人,准备再次退婚,原因是ZPN认为对方太不会说话、太不会体谅人了。有一次,她感冒了,男方看望她,态度十分很冷淡,一句体谅人的话也没说。还有一次,ZPN与他在路上相遇,他一声不吭,红了脸低着头就走过去了。两人见面,都是ZPN问一句,他答一句。ZPN认为男方的家人也太土气,男方家也不是大门大户。ZPN有一个中学同学,是吃商品粮的,正在追求她,但她担心他的条件高,将来会变心。ZPN对于是否与现在的对象退婚有些犹豫。后来并没有退婚,两人于1993年结婚,现生一子。
个案三 SCH,女,20岁,高中毕业,住在西村西门里,非农业人口。在被调查的几名女青年中,她的学历最高,因而对婚姻的看法也更开放。她的择偶标准更简单,更注重个人条件:“俺什么都不图,只图一个人。不一定是吃商品粮的,但一定要有本事,搞事业(有职业),我可以当他的助手。准备找个有一技之长的人,如医生、个体户。还有,男方一定要看得起俺。距离上不要求,再远也没关系,但不会嫁到国外,两人再合适也不去。主要是太远,回家一趟不容易。”
上述3个女青年住在县城,是打工者,有一定经济实力,受到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向往城市生活。他们的择偶观与传统的择偶观已有很大不同。
1997年1月,笔者就青年的择偶观问题,又面访了4个西村人。其中,3名男性,1名女性;2人未婚,2人已婚。
个案一 SYZ, 19岁,住在西村北门外。初中毕业,家中兄弟两人,他是老大。SYZ会木工活,农闲季节到洛阳、偃师等地干活。近两年来有三四个为他说媒的,女方都住在附近村子,但都没成功,有时是女方不愿意,有时是他不愿意。阴历十一月二十五日刚相过一个媒,双方都没意见,准备在春节前正式见面。SYZ向笔者讲述了他对“寻媒”的条件:“人长得一般就中,家里不要求什么条件,家里穷点儿也不要紧。主要是人要好,来了要能干,不(与家人)生气。说话多少不要紧。个子高点也行,低点也行,不高不胖不瘦。我只要看中,爸妈不管我。找个外地的对象也行。我为了结婚早就攒钱了,过了年准备盖4间平房。寻好媒后至少要3年才结婚。我会木工活是个有利条件,比干泥水匠强点儿。过去相的媒,有个罗寨(村)的,小闺女儿没意见,她妈嫌两村距离远不同意。听说小闺女儿一星期都没吃饭。这次相的媒,对方是一般人,个子不低,有点瘦气,不黑,眼睛长得一般。相媒的时候大概瞄了一眼,我没意见,她也没意见。我们正式见面的时候,我得准备见面礼,准备给她1400元,我父母每人还要给100元,再买块手表,一共需要2000块。”
个案二 JQ,住在主村东门外,19岁,高中毕业。他向笔者讲述了自己择偶的条件:“要踏实能干、爱劳动的;个子一般就行,至少得一米七(他本人一米六五),要不胖不瘦的;高中毕业生;一定是未婚,坚决不要有孩子的对象。不要不老吭的,要一个爱说话的。找对象时是我做主。说媒的人先问俺妈,俺妈再跟我商量。俺妈愿意,要是我不愿意,她也没办法。”
个案三 SHB,男,39岁,民办教师,大专毕业。1983年结婚,有两个孩子,老大13岁,老二10岁。他的择偶观可以说代表了很实际、受经济大潮影响较大的一派。
“现在找对象,标准都不一样。有的重相貌,有的重个头,有的重脾气,有的重妇道。一般要求个子高点儿,有点儿‘材料’,这样别人不敢欺负。有的青年找对象的标准是看对方会不会做小生意。我当时找对象的标准有两条:一是要能干,可以当牛使;二是人品一般就行。又高又胖的人,一般身体都好,都能干,‘瘦气’的不能干。对方能不能干一听介绍就能知道。我的对象在家是老大,所以很能干,我很满意。现在,我要是给我的孩子找媳妇,就把有没有经济头脑放在第一位。看他对发展家庭经济有没有帮助。但这一点儿不好掌握,从说话中可以看出。人品可以放在第二位。”
个案四 SHL,女,53岁,已婚,有4个孩子,其中3个已结婚。小儿子在一所中学当教师,是“吃商品粮的”,正在与一位在同一所学校工作的女教师谈恋爱。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她的年龄最大。她的婚姻当时是父母包办的,男方家里穷,在村里“混”得不好。她对青年择偶的看法有这样的特点:较重视家庭背景,但在她这个年纪的人中,她属于对青年择偶持开明态度的一类。
她的几个孩子找对象,有的是孩子做主,有的是她当家。大女儿最初找了一个对象,后来她嫌那个男孩子没“成色”(本事),家里门户又不“顶棒”,两人来往了一年多,后来分手了。SHL说:“给闺女寻媒,门户头不‘顶棒’不中。给儿子寻媳妇,主要是看儿子能不能看上对方。过去说要好脾气的,进了门‘好领’,现在一进门就分家,不看重这点了。俺这个小儿子吃商品粮,在东白丘村中学教书,也得找个吃商品粮的对象,这样以后的小孩也是非农业人口。别人给他介绍的第一个对象也是教师。见了面,花了几千块钱,两人扯络(来往)快一年了,他不愿意,非拉倒不可,认为女的配不上他。他爸不同意,我想得通。现在是啥时候了,孩子不愿意,强拽的瓜不甜。拉倒了,不就扔几千块钱吗。我没有拦他。现在他自己在学校找了一个对象。两个人先扯络了几个月,才领给我们看。这个对象大高个、大眼、大双眼皮儿。他总是夸对象长得‘气质’。啥是‘气质’俺也不懂,反正只要他满意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