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钢铁产业安全基本情况概述
一 钢铁产业安全基本定义
(一)钢铁
钢铁是指铁与碳(C)、硅(Si)、锰(Mn)、磷(P)、硫(S)以及少量的其他元素所组成的合金。其中除铁(Fe)外,碳的含量对钢铁的机械性能起着主要作用,故统称为铁碳合金。它是工程技术中最重要也是最为主要的,用量最大的金属材料。
(二)钢铁产业
钢铁产业是指生产生铁、钢、钢材、工业纯铁和铁合金的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也是衡量各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与此同时,钢铁产业的发展能带动整个用钢产业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三)钢铁产业安全
钢铁产业安全是保障钢铁产业周期循环发展过程中钢铁产业的投资、运营和生产等产业链各环节健康发展、不受威胁的状态。具体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安全的主体是我国的钢铁产业;二是钢铁产业的安全包括钢铁产业的投资安全、运营安全和生产安全三个方面;三是钢铁产业的安全度,通过构建产业安全评价体系予以评价。
二 钢铁产业安全问题
(一)产业环境
产能增长过快且总量过剩
由于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我国现有钢铁实际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已有炼钢产能近10亿吨,产能利用率仅72%,明显低于正常水平。与此同时,新投产高炉59座,新增炼铁产能3249万吨,新增炼铁产能合计7381万吨,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达6726亿元,同比增长0.7%。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1666亿元,增长10.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投资5060亿元,下降2.1%,钢铁产能处于扩张阶段。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速度将逐步放缓,市场对钢材的需求增速也将大幅放缓,特别是房地产行业的衰落,而部分地区、部分钢铁企业还在不断地扩大产能,造成我国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更加恶化。
环保舆论压力
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下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随后各部委做出积极响应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要求钢铁产业,到2017年排污强度比2012年下降30%以上;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是否符合总量控制要求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新建钢铁项目要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对未通过能评、环评审查的项目,有关部门不得审批、核准、备案,不得提供土地,不得批准开工建设,不得发放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有关单位不得供电、供水。由此可见,国家以及环保组织对于大力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和力度,也从另一层面看出钢铁产业产业转型的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钢铁产业节能减排管理有待完善,成熟的节能减排技术有待进一步系统优化。高炉、转炉煤气干法除尘普及率较低,烧结脱硫尚未普及,绿色低碳工艺技术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减排任务艰巨。
原材料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铁矿石和回收废钢是钢铁产业原材料的主要来源。就铁矿石而言,我国铁矿石资源整体质量较差,且储量中绝大多数是贫矿,开采难度和开采成本较高;相对优质的铁矿资源较为稀缺,进而导致铁矿争夺竞争十分激烈。对于同样作为钢铁产业原材料的废钢来看,我国目前废钢回收率较低,钢铁行业二次能源回收利用率不高,与国外先进回收技术仍有差距,制约了废钢回收率的大幅提高。
图3-1 1990~2012年中国及世界铁矿石产量走势
图3-2 1990~2012年中国及全球废钢进口数量对比
(二)产业实力
产业结构布局不尽合理
我国钢铁产业目前存在“北重南轻”的产业结构布局,产业集中度不高,同质化竞争激烈,中间力量不足,以及产业供需结构性失衡,高新科技多依赖于进口,落后产能尚未淘汰等现象。
一是产业布局失衡。近10年来,在全球钢铁工业加快产业重组之时,我国炼钢企业却从20世纪80年代的114家剧增到现在的280多家,平均规模不足70万吨,其中200余家小炼钢企业平均规模还不到10万吨,散乱差的问题十分突出,难以实现集约化经营,使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高效的配置,制约了我国钢铁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更难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我国钢产量世界第一,国内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在2013年世界钢铁企业的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列第十一。我国钢铁企业的规模小、专业化生产水平低、产业分散是造成钢铁行业重复建设、产品档次低、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截至2013年底,粗钢产量前十名的钢铁企业集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重为39.4%,同比下降6.5个百分点;前30家占55.1%,下降5.9个百分点;前50家占65.3%,下降4.6个百分点。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加剧了市场竞争。大型钢铁企业精品板材项目不断增加,板材产能开始集中释放。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重点放在了高端产品方面,甚至是重复研发其他企业的产品,造成高端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的现象。同时,在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多数钢材品种均处于过剩状态,其中高端板材中的精品取向电工钢和无取向电工钢目前已供大于求。此外,钢材市场出现的恶性竞争值得关注,企业价格战加剧,钢铁企业长期实行的不给钱不发货原则在一些品种上已难以坚持。
二是产业供需结构性失衡。普通钢材产量过剩,而高附加值钢材产量不足。板材尤其是附加值非常高的薄板消费领域(例如热轧薄板、冷轧薄板、彩涂板与冷轧硅钢片)的国内产能不足,不得不进口以弥补不足。据统计,2013年全年进口的120.70万吨钢材中,90%是附加值高的板材产品,占到国内市场消费量的35%~70%。而现在我国钢铁企业,特别是民营钢铁企业扩建、新建的钢材品种中,大部分是低档产品,属于低水平扩张的范畴。加快发展关键钢材品种,也就成为我国钢铁产业近年来产品结构调整的重点,国家也用国债资金支持了一批项目的建设。但总体看,能力增长速度仍小于需求增长速度。而且由于生产这部分产品技术要求高、投资大,近年发展起来的民营钢铁企业对此却几乎没有贡献,仍需靠宝钢、鞍钢、武钢、攀钢等国有大型企业。
品种质量有待升级
我国钢材产品实物质量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只有约30%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量大面广的热轧螺纹钢筋等品种升级换代缓慢,规范和标准不能适应减量化用钢的要求。产品质量不稳定,下游行业尚不能高效科学使用钢材。少数关键品种钢材仍依赖进口,高强度、耐腐蚀、长寿命、减量化等高性能产品研发和生产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就目前而言,钢铁产业尚未形成为下游产业提供完整材料解决方案的服务体系。
国际贸易摩擦增加
近两年国际钢材需求增长缓慢,市场容量有限,产能过剩现象愈演愈烈,钢材出口竞争激烈导致出口均价进一步下降,我国作为主要钢材出口国家,频繁遭受贸易摩擦;加之部分国外钢铁企业为自保不断对政府施压,多个国家对我国钢材产品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泰国对含硼热轧产品、马来西亚对含硼线材产品、巴西对镀锌板产品、美国对电工钢产品、欧盟对钢管产品等纷纷提起反倾销诉讼,国内钢材直接出口压力进一步加大。仅2013年前10个月境外对我钢铁企业发起的贸易救济措施调查就达17起。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的钢铁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多为低附加值的钢材,对于高附加值的钢材仍需大量进口,钢铁产品的低附加值也进一步抑制了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然而,这种情况的造成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原因影响:
缺乏技术创新,生产工艺落后。对于我国大多数钢企来说,技术一直是软肋,生产工艺非常落后。行业在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新产品开发能力方面一直落后于其他钢铁强国,产品质量明显低于其他钢铁强国,缺乏市场竞争力。
钢铁生产设备落后。大多数钢企的生产设备都很落后,甚至有的钢厂还在使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产设备。近几年,随着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各大大型钢企也引进了国外先进设备,但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国内钢企不能完全掌握先进设备的重要参数。
国企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大型钢企几乎都是国有企业,其管理体制不完善也给产品生产造成影响。
(三)安全生产
伤亡事故多发。一直以来,钢铁生产被视为一道危险的工序,生产事故难免发生。2012年我国钢铁产业伤亡事件共553起,同比上升3%,我国伤亡事件出现小幅上升的趋势,钢铁产业生产安全存在隐患。目前,一些钢铁企业仍采用落后的防护措施,企业管理上存在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