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合并和农村儿童人口锐减
除了迁移和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持续性挑战外,20世纪初期开始的一项教育改革同样影响了儿童福祉,即2001年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也被称为“撤点并校”。这一改革旨在撤销大量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部分城市学校。鉴于“撤点并校”对农村儿童教育的消极影响,2012年这一改革被废止。
这一改革最初是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和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的学龄儿童人口锐减提出的(雷万鹏,2010;万明钢,2009)。通过从“村村办学”变为“集中办学”,对学校资源进行重新布局和集中,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方亮、刘银,2013;徐国英,2013)。其直接影响十分明显。2000年,中国农村小学共有44万所,10年后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了近50%,仅剩23万所(21世纪教育学院,2013)。从正面效应来看,学校合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最初的目标。通过集中办学,实现了规模经济,提高了教育效率(范先佐、郭清扬,2009;李盼强、曾尔琴、杨国辉,2012),改善了教育质量,促进了城乡和地区教育发展的平衡(方亮、刘银,2013;马佳宏、卢梅春、李良,2011)。然而,学校合并政策对农村儿童的发展具有负面影响的观点受到了猛烈的抨击。
有关学校合并政策的负面影响的例子很多。最突出的是生活在边远地区的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受限,农村地区的辍学率上升。许多研究指出,边远地区学生的家庭住所和城市中心学校之间的路程更远,增加了上学的交通费用和安全风险(褚卫中、张玉慧,2012;柯梦圆、徐璐、张秀先,2015; Yi, Zhang, Luo, Shi, Mo, Chen, Brinton, & Rozelle, 2012)。研究者认为,这一政策加剧了农村边远地区和城市地区的两极分化,加剧了地区不平等。因此,促进平等的政策目标并没有达到(蔡志良、孔令新,2014;范铭、郝文武,2011;徐国英,2013)。尽管政府开始在全国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政策,同时要求中心学校提供校车接送服务,但是入学率并没有显著提高(徐国英,2013)。
此外,政府还提倡兴办寄宿制学校,来解决中心学校和学生家庭住所之间不断增加的路程问题。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许多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环境不卫生、空间拥挤。而且,由于缺少家长监护和情感支持,这些离开家庭生活的孩子常常出现心理问题(崔多立,2012)。总的来讲,兴办寄宿制学校不仅没有解决上述问题;相反,大量办学资质不达标的寄宿制学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存在大量的食品安全和生活安全问题(褚卫中、张玉慧,2012;万明钢,2009)。除此之外,学校合并政策还导致中心学校的班级规模过大,无法配备足够的师资和教学设施,这些因素对学校质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方亮、刘银,2013;陶青、卢俊勇,2011)。
持反对意见的人还认为,学校合并政策引发了农村社区的一场文化危机。农村小学的关闭加剧了村庄文化的碎片化,使村庄变得更加贫困和落后(熊春文,2009;赵贞、邬志辉,2015)。总之,学校合并政策对农村儿童(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的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