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形成机理与治理政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摘要

2012年以来,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市场持续低迷,我国工业领域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尤为突出。在新兴产业领域,多晶硅、光伏电池、风能设备等产品产能过剩亦相当严重。如不及时化解和调整过剩产能,将会使得部分行业长期陷入难以转型升级的困局,且会引发诸多新矛盾甚至导致经济危机。因而,正确认识产能过剩问题,准确把握当前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寻求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既紧迫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书首先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产能过剩。一种是在比较完善和健全的市场体制下,现实经济运行的供需动态匹配和调整过程中以及经济周期性波动过程中出现的生产能力相对需求过剩的情形。另一种是经济体制缺陷扭曲企业投资行为而导致的产能过剩。本书指出第一种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市场机制能有效调整这种产能过剩,并不需要宏观经济政策之外其他政策进行应对;第二种产能过剩是制度扭曲与政府的过度干预,使得企业过度投资以及市场协调供需均衡的机制难以有效运转,进而导致系统性的产能过剩和经济波动加剧,这才是中国出现产能过剩顽疾的关键所在,也是政策部门真正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接着本书分析了本轮产能过剩及部分重点行业产能过剩的基本情况与主要特征,并指出:本轮产能过剩涉及行业领域广泛,呈现全方位产能过剩的新特点;由于本轮产能过剩是发生在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转换与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背景下,故本轮产能过剩还具有长期性的特征。

进而本书深入解析了本轮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并指出增长阶段转换与体制机制缺陷共同作用导致本轮产能过剩。一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这是导致本轮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二是体制缺陷背景下,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领域的恶性竞争是导致本轮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也是导致本轮产能过剩最为主要的原因;三是产业政策上存在的缺陷也是推动产能过剩形成的重要原因。

本书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财政分权和以考核GDP增长为核心的政府官员考核机制,使得地方政府有强烈招商引资竞争的动机,土地所有权的地方垄断、资源能源等要素价格扭曲、金融体系的软预算约束以及生态与环境补偿机制的缺乏,使低价供地、财政补贴、提供廉价资源、帮助企业获取金融资源以及降低环保要求等措施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大战的主要手段。正是这种恶性招商引资竞争,导致系统性的产能过剩。此外,地方保护主义使得市场调整和化解过剩产能的机制难以有效运转。

本书接着对于现阶段产能过剩治理政策进行了研究探讨,指出现行产能过剩治理政策仍过多依赖严格新建项目审批、提高准入标准、强制清理违规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等行政手段。这种政策模式虽能在短期内暂时缓解产能过剩,但这些行政手段难以长期实施,且与取消行政审批、深化市场体制改革的大方向不符,也不能从根本上治理产能过剩,并带来一些不良政策效应。不消除导致系统性过剩的体制机制缺陷,不建立起以市场主导的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不但不能从根本上治理产能过剩,还使得产能过剩由低技术水平、低端环节、低端产品向高技术水平、高端环节、高端产品发展。

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了应着力于建立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而建立防范和化解严重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关键在于深化改革,理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一是必须矫正导致系统性产能过剩的体制机制缺陷,约束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过程中不当干预市场的行为;二是必须健全和完善市场制度,让市场机制在协调供需平衡、调整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企业与落后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更为有效地发挥其决定性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高效率性;三是采取适当救济措施,应对严重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对于就业、社会稳定带来的冲击,弥补市场机制在社会领域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