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笔者以为本书的如下观点和提法具有启发或参考价值:
新闻学、文学、历史学兼有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相比较而言,新闻学和历史学社会科学的属性更明显一些,文学人文学科的属性更明显一些。可是,一旦把它们完全归为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科都会带来一些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
新闻价值、文学价值都要接受历史价值的审阅和检验,经不住历史价值审阅和检验的,只能是一时一地的时尚,不具备真正的价值。
典型报道的完整过程应该包括:发现典型、报道典型、监督(维护)典型。过去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一旦成为从上到下认可的典型,就难以被新闻监督,结果使典型逐渐丧失了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走向自己的反面。其实,对典型的有效监督(包括新闻监督)正是维护典型的必要条件。
把报告文学划归文学较好。
历史上,参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有三个因素:周围环境、相关人员,有时还有旁观者。进入媒体社会后,除了上述三个因素外,还有第四个因素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媒体。
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作家的一只新笔,设想了一个全新的作家创作方式。
本书对下面几组对应概念、术语或习惯说法的组合和比较分析,相信对于新闻、文学、历史三大学科、三大领域的打通和划界是有益的。
这些概念、术语包括:
新闻真实、文学真实、历史真实;
新闻叙事、文学叙事、历史叙事;
新闻价值、文学价值、历史价值;
新闻敏感、创作灵感、历史意识。
这些习惯说法包括:
记者的深入采访、作家的深入生活、史学家的详尽占有材料;
新闻的社会作用、文学的社会作用、史学的社会作用;
“用事实说话”“用形象说话”“于叙事中寓论断”;
新闻自由、创作自由、历史研究无禁区;
“第四权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历史的“法官”;
新闻中的“有闻必录”与文学中的“自然主义”;
“新闻五要素”“记叙文六要素”“五个W研究法”;
新闻中的典型人物与文学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抢新闻”与(文学的)“赶任务”。
以上几组对应概念、术语或习惯说法并非全部。把这些分属于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对应概念、术语或习惯说法联系起来分析研究,就有可能看到它们的统一性和内在联系。比如,将媒介批评、文学批评、史学批评联系起来考察,笔者看到了文学批评的三个标准与媒介批评、史学批评的标准有着对应美:
这种对应美也许在某种意义上也表现出爱因斯坦所向往的宇宙的整一、简单美。这种对应之所以能够出现,根本原因在于新闻、文学、历史都来源于社会生活,都以社会生活作为判断它们优劣的最终尺度。
包括以上几组对应概念、术语或习惯说法在内的本书初步勾勒出新闻文学历史三大领域、三大学科基本关系的框架。
本书对下面一些习惯说法或学者的观点作了辨析或提出不同看法,相信有助于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的深化:
“今日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政治家办报”;
柯林武德的“历史的想象”与“历史的构造”;
翟学伟的“想象和虚构不是文史的分野”;
史学家的“情节配置”与小说家的“艺术加工”过程“完全一样”;
李良荣的新闻选择标准;
李炳银的对报告文学事实真实“也要有文学的能动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