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内战爆发与美国对华政策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到抗战末期,国民政府的统治区收缩到了西南、西北,在华东、华北和东北没有它的军队,国民政府要到这些地方受降,一时鞭长莫及,于是蒋介石在11日“命令”朱德总司令:“所有该集团军所属部队,应就原地驻防待命”,不得向敌伪“擅自行动”,同时命令伪军“负责维持地方治安”,抵抗人民军队受降。美国政府的政策是积极支持蒋介石垄断受降权。8月12日,赫尔利(Patrick Jay Hurley)在给国务卿的报告中说:“如果美国和联合国家允许中国的一个武装的政党接收日本投降,并缴获日本人的武器,那么,中国的内战便将是不可避免的”,他建议,日本须将所有在中国的武装交给国民政府,日本若企图武装中国国内任何反抗国民政府的军队,应予以惩罚。也就是说,赫尔利为避免内战开的方子是不让中共军队受降。他的办法为美国决策者所接受。8月15日,杜鲁门向驻日盟军司令麦克阿瑟发布了第一号命令,其中说,所有在中国(东北除外)的日本陆海空军都只能向蒋介石投降。前文已经提及美国积极帮助国民政府接收台湾,这是其帮助接收敌占区的其中一环。
尽管如此,美国政府在其正式宣布的对华政策中却仍然坚持一条:不支持中央政府打内战。参谋长联席会议在8月10日给魏德迈的指示中说:“美国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美国不支持中国中央政府进行内战”。
抗战末期,美国就想调和国共矛盾,建立一个以国民党为主但容纳共产党在内的联合政府。1944年8月赫尔利使华,其重要目的是调和国共关系。经过赫尔利斡旋,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去重庆谈判。27日赫尔利与张治中飞往延安迎接毛泽东,次日,他们陪毛泽东、周恩来抵达重庆,国共重庆谈判开始。国共双方于10月10日达成会谈纪要(简称《双十协定》)。协定规定了国共双方遵循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其具体的成果是决定召开各党派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但解放区政权问题没有解决,中共军队整编的问题没有落实,受降权、国民大会等问题也未达成一致意见,隐藏了引发内战的诸多不稳定因素。11月26日,赫尔利向杜鲁门递交辞职信。美国总统杜鲁门眼看中国有可能陷入内战,影响美国的在华利益,12月15日发表了对华申明,表示赞成中国“召开全国主要政党代表的国民会议,以谋早日解决目前的纷争”,并派遣特使马歇尔来华“调处”内战。马歇尔于1945年12月20日抵达中国。12月21日在南京与蒋介石见面,12月22日至重庆与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等见面,后来他又接见了各界代表。马歇尔认为,国共双方的矛盾在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互不信任。但是,马歇尔的调停最终并未有结果。
马歇尔的努力促成了国共在关内的和平,而随着国共在东北斗争的日益激烈,马歇尔向蒋介石做出了让步,从此他的调处越来越多地偏袒国民党,逐渐失去一个公正调处人的身份。1946年5月,美国不顾中共的反对,为国民党空运了两个军到东北。中国共产党看清了马歇尔使华的本质,不再相信马歇尔的所作所为,至此美国的信用在中国共产党的心中降到了极点。
1946年6月26日,停战有效期刚过,国共两党的军队就在中原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长达三年多的全国内战就此开始。内战爆发后,美国积极援助蒋介石反共。但是,中共还是逐渐取得胜利。由此,美国决策层就对华政策展开激烈争论。美国对华政策直接影响了美国对台湾的战略思考。前文已经提及,战后初期美国积极援助国民政府接收台湾,此时美国还没有预料到国民党将失败。但是在中共逐渐取得了战争的主动后,美国开始考虑中共胜利后的对台政策,并于1948年前后酝酿了一系列对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