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基督宗教历史与现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广西的自然地理和交通环境

一 广西地理概况

广西地处我国南疆,位于东经104°26′ ~112°04′,北纬20°54′ ~26° 24′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广西中部。南部濒临北部湾,与海南省隔海相望,东连广东,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邻云南,西南与越南毗邻。广西是中国西南内陆连接沿海地区的枢纽,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两广丘陵西部,山多地少。

从整个地貌来看,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其间山岭连绵,山体庞大,岭谷相间,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呈低地状,低地边缘多决口,中部和南部多为平地。明清时期,在陆地总面积中,广西山地占52%、丘陵占34%、平地占14%。罗国璋、王伟漳:《广西土地利用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第53页。山地和丘陵合占86%,可耕地面积较少,自古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关于广西地貌,近代来华传教士一般而言,传教士每到一地,就会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一方面写进报告当中,作为他们在地方传教工作的活动记录,另一方面也向家人、朋友介绍所到之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传教处境。即有记载:“广西大部分地区分布着丘陵和群山,它们绵亘在从东北部到西南部的地区,组成了庞大的山体。”Joseph Cuenot, George F. Wiseman, Kwangsi: Land of the Black Banners. St. Louis, USA:B. Herder Book CO. , 1942.另有传教士描述得更为详细:“整个省内山峦起伏……这里的山,其山峰和山体和广东地区那低低的丘陵不同,它是由石灰岩构成,直耸地拔地而起,有几百米高,山体大多光怪陆离,极具鬼斧神工之妙。”Wilmoth A. Farmer, Ada Beeson Farmer-Amissionary heroine of Kuang Si, Atlanta, Georgia Foote & Davies Company, 1912, p.55.这些记载大体反映了广西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 广西交通概况

由于广西境内多山,陆上交通极为不便。宋朝时,广西以府治地今桂林为中心,主要有三条干道出广西,分别为北路、东路和南路。北路即湘桂走廊,以水路为主,这是广西与北方中原地区和西部四川地区联系的主要交通干道,同时也是与东部江南地区联系的交通道路之一。南路也是以水路为主,从桂林南下梧州,沿西江至广州及其沿海地区。东路是三路中唯一的陆路,是从广西至江西以及江南地区的交通干道。这三条交通线使广西进入了全国交通网络系统之中,同时也将中国各大区域的中心城市联系起来。但由于广西地处西南偏隅,从国家政治中心延展至全国各地的交通干线至广西已成为道路的末端,犹如人体的末梢神经,已经变得纤细微弱了,功能也大受影响。张锦鹏:《宋代广西的交通及区域经济》,《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49~50页。

广西地区通向外地的陆上交通干道路况条件极差,行进困难,不利于旅行和商品物资的转运。例如,从桂林出发至永州祁阳县的黄罴岭,此岭岩壑深邃,道路回转盘桓,崎岖泥泞,车马行进十分艰难。宋时范成大从浙江至桂林赴任,经此地记述如下:“十六日,十七日,行衡、永间。路中皆小丘阜,道径粗恶,非坚壤即乱石,坳处又泥淖,虽好晴旬余,犹未干,跬步防踬,吏卒呻吟相闻。”范成大:《骖鸾录》,参阅范成大《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第56页。可见广西陆上交通险阻艰难,大大制约了广西与外区域的联系。

尽管元明清时期,广西陆上交通有所改观,但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别是喀斯特地貌及山脉群峰现状,严重地阻碍了广西陆路交通的发展。

与陆路交通的曲折、艰难相比,广西水上交通相对便利。广西河流众多,流量大,极具通航价值。广西境内的河流大都属珠江水系,唯桂北的湘江、资江属长江水系;桂南的南流江、钦江直接流入北部湾。属珠江水系的有左江、右江、邕江、郁江、浔江、西江、红水河、黔江、洛清江、柳江、融江、漓江、府江、贺江等。江河四通八达,北部经府江、漓江、灵渠,向北过岭入湖南,进洞庭湖入长江;西面经郁江、黔江、柳江过红水河到贵州进入云贵高原;东面经郁江、浔江、西江入广东出海;南面溯藤江、容江、北流江转南流江,入北部湾。吴小凤:《明代广西交通建设述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4期,第52页。此外,一些州县境内的小江河,也起通航作用。水上航运条件极为优越。

明清以前,广西的运输几乎完全依赖河川,后来虽然也建设了铁路、公路,但大体仍以河川运输为主。广西河流大多沿着地势呈倾斜面,从西北流向东南,形成了以红水河—西江为主干流横贯广西中部,以及支流分布于两侧的树枝状水系。民国时期出版的《广西地理》记载:“广西境内河川的分布,颇为均匀,其中有东西流向者,南北流向者,纵横灌注,有如网状,全省九十九县,可得河川航运之利者达八十县。”陈正祥:《广西地理》,中正书局,1946,第137页。《广西航运史》也记载:“广西河流众多,共有天然河流476条,总长22663.7公里,可通航河流212条,总长9513.7公里。……广西的河流分属西江、长江和独流入海三个水系,以西江主流为脉干,呈叶脉状分布全区,形成理想的天然河网,其密度为0.144公里/平方公里,是全国河流密度较高的省份。西江水系在珠江三条支流中流程最长,最有经济价值。西江水系在广西境内的通航河段遍及64个市、县,占73.6%,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的80%以上。”马依、舒瑞萍:《广西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第4~5页。

作为广西地域内主川的西江,主要由无数条小支流组成,遍布全区各地。传教士陈法言(W. H. Oldfield)在其所著的《开路先锋在广西》(Pioneering in Kwangsi)一书中曾这样形象描述:“最著名的西江,据说通航流域达800里。从太平洋海岸经过广东省向西像一只大手伸展开来,在口岸城市——梧州进入广西。从梧州起,向西向北分成无数条小支流,就像细长的手指,渗透到省内的各部分地区。由于没有铁路,千年以来,西江被当作出行和商贾往来的黄金水道。”W. H. Oldfield, Pioneering in Kwangsi: the Story of Alliance Missions in South China, Christian Publications, Inc. Harrisburg: christian publications, Inc. , 1936, pp.18—19.由此可以看出,近代来华传教士对西江在广西水运交通中的重要性是再清楚不过的,这是他们为了拓展教务需要做的前期准备。

除了以上文字外,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另有传教士提到广西境内几处重要的水陆交通地段。例如,在描写西江时记载:“流经省内的大小河流最后几乎都在梧州汇集,然后流入广东境内。水陆交通,整年从南宁到梧州都有电船可以通航。有些年中,甚至电船可以通航到龙州、百色这些西部地区。到柳州,可用其他的交通工具(船只)到达。夏季时期,由于河流水量较大,最远还能航行到广西东部的平乐。”Joseph Cuenot, George F. Wiseman, Kwangsi: Land of the Black Banners. St. Louis, USA:B. Herder Book CO. , 1942, p.11.正如这些传教士所描述的那样,广西几条重要的航运线路也都在西江的干支流上,如北部桂梧线的桂江段,在涨水季节,电船可自梧州通至平乐,有时更可直达桂林。9月以后,因为水量涸浅,便只得全部停航。并且这段只适于顺航,不宜逆行,因为“江水很多地段落差较大,水流湍急,如在首府桂林至梧州段的桂江,有大约360米的落差。那些小的支流只有被雨水注满后才能通航。这里集中有千百条民船,因都是急水滩,纤夫无法逆河拉船”Wilmoth A. Farmer, Ada Beeson Farmer—A missionary heroine of Kuang Si, Atlanta, Georgia Foote & Davies Company, 1912, p.56.。到1915年,电船也可以逆流而上抵达桂北的桂林了。在桂江附近的其他小支流(如贺江、荔江),多用民船将丰富的农矿产品运出,通常上水航行仅为下水航行速度的一半。在柳江段(柳州下行至桂平),河水丰满期,“航运更见繁盛,多有电船可通”。南宁到梧州段,该线实为广西水道交通的主干线。及至梧州开埠,始有汽船往来于广州与梧州之间。1906年,蒸汽船开始往返于南宁、梧州间。此后,电船与年俱增,至1910年,已有10艘在梧州和南宁间定期航行。“经过永淳、横县、贵县、桂平、平南、藤县而至梧州,计程620公里,电船直达,往返约需六七日。”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 Decennial Reports, 1912— 1921, Wuchow, 1902— 1911, Nanning.同时上溯至龙州,甚至达百色,在涨水期电船可达。而民船更多地穿梭于广大乡村,成为当时联系广西各城镇和乡村水域的主要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