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基督宗教历史与现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近代广西民族概况及其传统宗教文化

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的边疆省区,世居民族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民族,另有满、蒙古、朝鲜、白、藏、黎、土家等40多个其他民族。长期以来,各民族相互聚居和杂居,彼此保持和延续了特有的传统宗教文化和信仰。

一 广西民族与语言

有关广西少数民族的历史,过去学界已经做过详细的介绍和研究,这里不再赘述,仅对各民族在近代广西的地理分布作一简单介绍。

汉族是广西境内人口最多的民族,从先秦时起,已经开始进入广西地区。明朝以后,随着大量汉人西移,汉族已成为广西最大的人口群体,并与当地民众一同开发和营造广西经济文化。壮族是广西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亦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至近代分布在广西各地,主要聚居在广西西南一带的南宁、百色及桂中的河池、柳州四个地区,另外桂林、钦州、贵港和贺州地区亦有较多人口。长期以来,壮族受汉文化影响较深,而其他少数民族则逐渐与壮文化同化。梁家麟:《建道神学院百年史》,香港:宣道出版社,1999,第4页。瑶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主要山地民族,隋唐以来就生活在五岭一带的山区,自古有“五岭无山不有瑶”之称。瑶族在广西主要散居在中北部山区,分布在十万大山和大瑶山的金秀、都安、巴马、大化、富川、恭城等瑶族自治县内。苗族是广西的另一大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桂北和桂西北的融水、隆林、三江、龙胜四个自治县,其余则散居于资源、西林、融安、都安、环江、田林、来宾、那坡等县(自治县)境内。仫佬族主要分布在桂中的罗城、宜州和柳城等地。广西回族从宋代开始迁来,之后渐次增多。特别是南宋时期马塈(回族)驻守靖江(今桂林)后,其部属多为回民,他们随军来到地处偏南的广西。随后,元平章阿里海牙率兵(多为伊斯兰教徒)攻陷桂林城,马塈被杀,部分回民部属流散落籍桂林,元兵亦有回民驻留桂林者。元朝统一广西后,前来广西任职的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官吏及部属众多,先后担任知县和相当于知县的就有四五十人。至民国常有回民从云南、广东、湖南等地来到广西经商和做工,有的也定居落籍下来。抗战时期,北方的一些回民从沦陷区逃难到大后方的广西,从此安定下来。今天的广西回族主要居住在桂林、柳州、南宁几个大城市,少数分布在临桂、灵川、永福、平乐、百色、鹿寨、靖西、梧州等地。

广西彝族人口只有数千人,从云南、贵州等地于不同时期迁来,主要分布在桂西北的隆林、那坡、西林和田林等县的一些村寨,按当地习惯分为黑彝、白彝、红彝三种。水族主要散居在南丹、宜州、融水、环江、都安和兴安等地。毛南族大多聚居在环江一地。仡佬族主要居住在广西西部的隆林。京族是中国境内特有的一支少数民族,最先分布在广西北部湾的“京族三岛”——巫头、尾、山心,然后以三岛为中心逐渐向潭吉、红坎、恒望、江平、竹山等地发展。从族源上来看,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属于同一个族群,据称大约在16世纪时陆续从越南的图山(今海防市附近)等地迁来广西,因而京族过去曾被广泛称作“越族”。

不论是广西壮族、瑶族、苗族,还是彝族、京族等民族,他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本民族和聚落地区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保存了较好的民族宗教信仰,直到外力的介入,在与异质文化的相遇和碰撞过程中,才开始逐渐发生变迁。

从语言系统来分类,近代广西主要有四大语系:一是以桂林为中心的“官话区”,自两湖传入;二是以梧州为中心的粤语区,又称“白话区”,自广州经肇庆传入;三是壮语系,或称泰语系,分布地域较广,没有固定地区;四是客家语系,客家人入桂较晚,多居于山区,故又称为山语系。陈寿民:《广西民族的分布与语言的分析》,《广西文献》1982年第16期。在这四个语系中,官话区和白话区最为显著,前者集中在桂北,后者集中于桂南。西方教会及其传教士进入地方后,为传教需要,首先要过语言关,广西地方诸多的语言和文化对他们来说是一大挑战。当然,传教士在加强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了广西的地方民族文化及其宗教信仰。

二 广西各民族传统风俗与宗教信仰

广西是多民族交错杂居的省区,其风俗习惯多有不同。从汉文史料记载来看,桂林一带,“风气清淑,习俗醇古,俗尚质朴,不事浮靡”;柳州方面,“风气与中州不少异,人少斗强,喜嬉乐”;平乐地区“风气声习,视沅湘犹伯仲”;而郁林(今玉林)的住民也“知学务耕,民俗简朴”,言下之意似与中土习俗相差不远。这是汉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其余各府则多保留原来习气:庆远府“人风犷戾,常持兵甲,礼异俗殊”;太平一带“椎髻蛮音,衣冠不整,饮食亦殊”;镇安地区“性情梗直,情义乖疏”;而泗城地方“民居架木为巢,或结茨山顶,依傍岩穴”,与中原文化的距离较远。李绍昉、蒋立镛:《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九)广西》,台北:商务印书馆,1966,各府(州)“风俗”之部。

就广西历史而言,各地方在宗教方面鬼神观念较为浓郁。桂林府“笃信阴阳,尚巫卜”,思恩府“疾病惟事巫”,南宁府“俗尚鸡卜,轻医药,重鬼神”,太平府“病鲜求医,事事巫觋”。整体来说,笃信鬼神、轻视医药、特重“鸡卜”庞新民:《两广瑶山调查记》,中华书局,1935,第99~100页。,是广西宗教上的特色。鬼神是当地民众精神生活重要的部分,被认为可以治病。《壮族简史》编写组:《壮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第122~126页。巫教可以说是广西宗教的一个主流胡耐安:《中华民族志》,台北:商务印书馆,1964,第273页。,居民迷信鬼神的程度非常高。

“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参阅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50页。广西的世居民族在传统宗教信仰上基本上走过了一条由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最后到多神信仰和现代宗教并存的发展道路。

自然崇拜主要是受到外界自然力的约束,在自然压力面前寻求的一种精神依托。广西是一个多山、气候湿热的地区,可耕地相对贫瘠。这样的自然环境给世代居住在那里的壮族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当壮族先民们在电闪雷鸣、毒蛇猛兽、旱涝灾害等自然界威慑的面前无能为力时,便想象着有一个神秘而巨大的力量在背后控制着这一切,这就是神灵的力量。过去壮族人民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神灵意志的外化。他们认为凡物都有灵魂,至今许多地方还保持着祭祀树神、石神、土地神、社神、雷神、水神等自然神的习俗。其中布洛陀信仰是壮族传统信仰中特有的原始文化,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于一身。

广西自古有“高山瑶,半山苗,汉人住平地,壮侗住山槽”覃洁贞:《试论瑶族传统文化的山地文化特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286页。之说。瑶族大多居住于高山密林之中,过着“依山险为居,刀耕火种,采食猎毛”,“食尽一山又他徙”,“居无定处,逐山田而岁有迁徙”国立中山大学广西瑶山采集队:《采集广西瑶山报告及请辟瑶山为学术研究所意见书》,民铎印务局承印,1928,第11页。的生活。因此,瑶民长期以来都处于刀耕火种的境况。出于自然和社会的压力,一旦碰到山洪久旱、电闪雷鸣,生计受到威胁时,无法理解这种自然现象的瑶民便将生的希望寄托在自然萌生的所谓“神灵”诸如风、火、水、雷等自然现象上,期望它们显灵保佑自己,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本民族的自然崇拜,这是所有瑶民最早产生的一种宗教信仰。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他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但仍有一些现象无法获得解释,因而这种崇拜至今还残留着。在这些瑶民先人的潜意识里,万物都是有灵的。

苗族同其他民族一样,其先民在漫长的原始时代,也产生了自己最原始的宗教观念。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所谓“万物有灵”的观念和对“盘瓠”的图腾崇拜。历史上广西苗族信仰的鬼神众多,古有“三十六堂神,七十二堂鬼”之说。苗民认为这些鬼魂能够影响和控制物质世界,能够对人的生活和行动做出相应的反应,它们与死亡、阴魂、族源生存相关联,是一种和苗族成员真实生活融为一体的象征符号,其具体表现在一些祭祀、祈祷及禁忌行为中。

除此之外,广西的其他少数民族对自然界的崇拜也都有着类似的内容。

除了自然崇拜外,在各民族中长期盛行的还有祖先崇拜。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祖先同万物一样是有灵念的,后人应当经常祭祖。壮族人家里一般都设有祖先的神主牌位,另外各氏族还有自己的祠堂。瑶族也有此类做法,在正屋中央供奉祖先牌位,上书“×氏历代先祖”或“天地君亲师之神位”;逢年过节时,他们以酒肉供奉,焚香祭之,以示不忘先祖,也希望祖先保佑后人平安发达、人财兴旺。祖先崇拜的另外一大特点是扫墓祭祖,这一般发生在清明节前后。所祭祖先不只限于祖父母、父母两代,距离较远的同房人还会约定日期一起去祭祖、上坟。在广西一些民族还有还愿习俗,其中瑶民便长期坚守崇祖的这一重要仪式,反映对始祖崇敬的盘王庙在瑶族社区非常常见。此外,瑶民还有还祖宗愿、婆王愿等祭祀活动。还愿时全村村民杀牛宰猪,到当地庙宇举行祭祀,甚至抬着神像四处巡游,并请道公、师公念诵“过山榜”等瑶族谱书。广西部分苗族在很早就有祭祖习俗,类似于黔东南和湘西等地苗族的“椎牛”,每13年举行一次,行祭时请巫师“念鬼”,呼唤列祖列宗名字,并念由某地到某地,经过一系列地方,最后请到家里,先请长房祖先,再请二房、三房祖先。族大祖多者,往往要请数百上千人,俨然背诵列祖列先的“名录”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第72页。。这种祭祖大典,一般要延续好些天。

居住在广西那坡县的大部分彝族,如达腊、念华、者祥、坡报等村屯,长期信奉原始宗教,而其中的祖先崇拜在各种原始宗教信仰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且具有十分复杂的仪式。祖先崇拜的主要对象是家庭的父母和祖父或更高一辈,主要内容和形式是让亡灵返回祖先故地,然后又祈祷亡灵保佑人世间的子孙后代和牲畜稼禾。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采取占卜、葬礼、祭祀等原始宗教仪式,把自己的思想、要求和生活形式,寄托在上述仪式中。腊摩即巫师、祭司,汉称“道公”,壮云“师公”,是为死者举行丧葬仪式的主持人。从报丧、入殡、开路、守制乃至安灵位等仪式,都离不开腊摩。他们身兼宗教祭司和民间艺人的双重身份。

京族定居澫尾、巫头、山心等地后,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越南祖先的风俗,形成了有别于中国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其中最具京族特色的风俗是建哈亭、过哈节。每年哈节来临,全村男女老幼身着盛装,欢度本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哈节期间拜祭的神灵很多,既有自然神、祖先神,还有城隍和诸姓祖先。哈亭里主要供奉镇海大王、兴道大王、广泽大王、高山大王、英灵大王等。其中兴道大王和广泽大王是祖先神,他们与自然神各司其职,共同构筑一张全方位的“保佑网”,一起接受村民的拜祭。哈节的祭祀仪式有迎神、祭神、乡饮和送神四大部分。在迎神之前还有序幕——大清洁活动。农历六月初六是尾哈亭固定的清洁日。六月初九,京族三岛中的巫头、山心以及越南一些地方亦有人前来共同参加迎神仪式。此外,京族还形成了其他一些独具民族特色的风俗,如其他民族一般在清明节扫墓,而京族在春节前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三十日扫墓祭祖。

少数民族最初的原始宗教信仰是他们经历过的外部世界在他们头脑中一种虚幻的反映。随着对外关系的加强和对外活动的频繁,以及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加深,各种文化交流的增多,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例如,早在汉朝时期,佛教就通过海路传入广西,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包括汉族在内,有大量广西民众信仰佛教。据梁启超在《佛教之初输入》一文记载:“佛教之来,非由陆而由海。其最初根据地,不在京洛而在江淮……西印度之建志补罗国,时以广东徐闻、合浦为海行起点……”罗香林在《唐代桂林摩崖佛像考》亦云:“佛教当非自中原传入,而实在印度先传安南,而再传梧州。”另据考古资料也发现,广西合浦、贵港、梧州等地很早就有佛教的流行。到东晋时期,佛教已经在广西兴盛起来了。唐朝后更有较大发展,广西境内兴建了很多有名的佛寺,如桂平的西山寺、全州的湘山寺、柳州的大云寺等。

道教自东汉创立以来就与儒教一道从中原一带向全国各地乃至少数民族地区辐射。东晋后期,道家葛洪曾到今北流市的勾漏洞炼丹和传教。到南朝时,道教开始在广西民间传开。唐宋以后,道教在广西得到进一步传播,并为当地世居民族吸收,与本民族宗教文化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民间宗教信仰,如师公教等。

到了明清时期,道教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更为深入广泛地得以传播,其影响也遍及岭南各地,触及广西各民族生活的每个角落。尽管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但他们终究长期处在周围汉族封建经济的包围之中,不可能不受到汉族封建文化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民族交往的加深,少数民族在与邻近地区较为先进的汉族接触交往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了招神驱鬼的道教方术和超脱轮回的佛教思想,于是在他们的宗教活动中便把原始的宗教信仰与佛、道教信仰捏合在一起,形成了民族化了的特殊宗教。例如,久居深山的瑶民,在“改土归流”的政策下,与汉族的接触日渐增多,在此过程中瑶族的宗教信仰转变成了道教与其固有原始宗教信仰杂糅而成的一个混合体,有人也称这种信仰体系为“瑶传道教”胡起望:《论瑶传道教》,《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第61页。

回族是广西境内唯一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从宋时迁来就坚守其固有的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清真寺是其进行宗教活动等内容的主要场所。目前在广西有回族聚居的地方就有清真寺,回族习惯上也以一个清真寺作为一个教坊。据记载,广西最早的清真寺始建于元代,时有桂林穿山清真寺和桂林西关清真古寺。此后在回族聚居的地方陆续开始建有清真寺。明代广西的清真寺渐次增多,分布日广,包括今临桂、永福、柳州3市县都有清真寺。清代是广西清真寺修建最多的一个时期,由过去的几个市县进一步扩大到今桂林、临桂、灵川、平乐、永福、龙胜、柳州、鹿寨、宜山、南宁、百色、靖西等12个市县。民国时期又先后修建了6座清真寺,包括今天的梧州。从元代到民国时期,广西曾先后修建过39座具有一定规模的清真寺,分布在今天广西的13个市县。其中桂林13座(占总数33.3%);临桂10座(25.6%);永福3座(7.7%);柳州3座(7.7%);鹿寨2座(5.1%);灵川、平乐、龙胜、宜山、南宁、百色、靖西、梧州等各1座,各占总数的2.6%。

另外,广西各民族通过不断联系和交往,其宗教信仰也在相互影响,并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例如,广西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的宗教信仰可谓为多神,在与汉民族接触后,他们也兼信道教和佛教。其中“京族三岛”有当地最大的庙宇灵光禅寺,寺内的铜钟铸于1787年,内供奉有观世音菩萨。此外,还有三婆庙(内奉观世音,妇女多到此求子)、优婆庙(内奉汉伏波将军马援)等。具有特色的是这些庙宇中都没有和尚、尼姑,只有管理香火的“寺头”,由村民推行一位品行端正、夫妻双全、有儿女的男子担任,从庙产或公田中拨一两亩地给他耕种作为酬劳。因此,广西京族的宗教信仰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除此之外,在京族民间行宗教法事者还有法师和生童,多父子相传,自称属于道教中的“正一教派”,但兼信佛教观音菩萨等,把道教诸神天官、土地神和民间诸神如镇海大王、兴道大王、后神、田头公等同时供奉,融佛、道、民间信仰为一体。

总之,近代广西的宗教,如同中国其他地区一样,佛教和道教是两个最有组织规模的宗教。不过,有组织的宗教所影响的大多是社会阶层较高的人,或接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人群。民间多数人信奉的仍然是泛灵主义与鬼神崇拜等原始宗教。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与汉人的道教相混合,是广西最主要的宗教信仰形式之一。王熙远:《广西瑶族丧葬与宗教文化》,参阅胡大雷、何林夏《粤西文化与中华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第281~2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