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学与数理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价值实体论

马克思最先对价值进行了定义,并说明了价值是作为价值形态来体现的,从价值形态中产生了货币形态,从商品世界中诞生了商品货币,价值的体现形态即为价格。

另一方面,根据Krause的主张,交换可以作为等值关系来把握,狭义的交换的公正性可在一物一价的原则下被保证。如果市场中的交换正常进行,那么只要确定交换比率,商品经济即可顺利运行。即使不明示价值的实体也能表示逻辑上的等价性。

那么,价值实体为什么重要呢?换句话说,为什么仅仅有交换比率还不够呢?

就像货币商品具有的性质一样,不变质的自然特性与储藏及支付相关的时间性或空间性等层面有关。交换比率在那样的时间或空间的视点下也必须站得住脚。那怎样才能使其变为可能?

如前所述,狭义的交换的公正象征性地表现在一物一价的原则下。但它所要求的只是交换价值比率的唯一确定。即使先确定了交换价值,那交换价值的大小本身为什么是那个大小?比如说商品A的价格是的话,除此以外的价格是不是就不可能呢?这些都还没有被合理阐释。


代入等号和比较等号 马克思的价值形态论可概括为,交换的基本图式的等号是作为代入等号(Assignment)来把握的。即,是将右边的值赋予左边的项的一个操作。该操作也可以称为是商品交换价值的值的初始化。

一般来讲,XY进行交换时,可记为X=Y,此时的等号是比较等号,可理解为左边和右边是一个同等的量。之所以能这样,实际上是在其“背后”有了由代入等号进行的实体价值的值的初始化。

马克思在展开价值形态论的分析时,认为给予一般商品的价值规定形式,说明由此而被确定的商品的交换比率的顺序,进而决定货币商品的价值,从而得出以货币为中心的交换比率体系的成立。


货币的价格 马克思认为“货币不具有价格”。对此,越村(1961, p.46)认为“货币拥有为1的单位价值”。其实很明显,这两种说法都是指交换中的AA或者tii=1。

从强调没有量纲这一点马克思是正确的,但从交换计算的连贯性来讲越村是正确的。


出售与购买的分离——恐慌的第一种可能性 货币作为一种支付手段发挥作用的话,交换的图式即变为

W——G——W.

前半部分W——G称为出售行为,后半部分G——W称为购买行为。即商品交换分离为卖和买。

卖出而获得货币的商品拥有者未必会购买其他商品而抛掉货币。也就是说,卖和买未必会相互抹消。卖和买所发生的时间、空间也可以是异时、异地。因此,买卖不一定会均衡。非均衡时的市场上的交换是不均衡的,也就是说会遭遇到恐慌。马克思将此称为恐慌的第一种可能性

价值论看上去是一种静态的理论,其实它内含了诸如恐慌之类的动态现象的萌芽。


商品拜物教 作为使用价值的商品,并没有呈现出什么不可思议的地方。但是,作为价值物的商品在人们看来具有不可思议的性质。

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表面上来看非常明显。什么样的商品有着什么样的使用价值,作为使用价值物具体又是什么,比如说它对于人们的视觉和触觉来讲是个很自然的存在,也不过是人和物之间的一种物理性的关系罢了。但是,作为商品的价值物的相互关系跟商品的自然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理性的关系无关。作为价值物的商品的关系,在人们的眼里犹如一种跟人独立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关系是基于人类劳动的产物这一共通性,由人类自己确立的关系。虽然如此,却犹如与人类独立的关系一样表现出来。这即是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的拜物性质或者商品拜物教

商品世界的拜物性质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社会性质而产生的。

生产物成为商品,是因为它是个别的私人劳动的产物。这些私人劳动的总体形成了社会总劳动。每个生产者通过商品的交换才得以相互进行社会性的接触。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才得以通过交换来体现。商品的交换关系不单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也是生产商品的生产者(所有者)之间的关系。

这样,商品的价值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作为物与物的关系来体现的。

从货币的角度来看,商品的拜物性质得到了彻底的体现。原因在于,货币从它一诞生就具有了购买力这样的“魔力”。


价值的决定过程 在交换的内部,无法决定价值的大小。因此,需要在交换的外部来探求价值决定的要素。

交换图式中没有说明的是,为何当事人拥有那个商品,这个商品又是怎样在市场上跟其他商品进行交换才得以出现的。除了偶发性获得这个商品的情形外,为了能够定期在市场供应这一商品,其中最为妥当的解释是当事人在生产这一商品。

而市场的各个参加者通过交换获得他们自己需要的商品,有着各种各样的理由,最基本的理由是,需要消费并来维持生活。也就是说,经济活动的范围是作为

生产——交换——消费

这一基本范畴来把握的。因此,为了阐明交换过程未阐明的事情,关键在于要在生产过程或者消费过程中探求原因。经济学的理论在此阶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生产过程中探求交换比率、交换价值的决定要素;另一类则是在消费过程,也就是消费者的主观满足度上探求其决定要素。基于消费者的主观满足度的价值论被称为效用价值学说

下面我们要论述的关于马克思的理论,是基于在生产过程中探求价值的这类学说。马克思在价值形态论中,是从商品的价值以投入的劳动量来衡量这一基础展开讨论的。即,马克思所说的价值实体是投入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这样,由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称为劳动价值学说。马克思所展开的劳动价值学说是由古典经济学的伟人之一李嘉图所展开的。在学说史中,存在一类跟劳动价值学说一样,以劳动为基础来讨论商品价值的支配劳动价值学说。因此,劳动价值学说目前存在一个支流。关于支配劳动价值学说我们将在后面的讨论中提到。

马克思在展开价值的尺度的讨论时,假定了等价交换条件。这是一物一价,即比狭义公正交换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我们在下一章能看到,即使表面上看上去是一种公正的交换,但其实也出现了实体性的不等价交换,马克思注意到了这个现象。

我们之后的讨论一方面要深化马克思对生产过程的分析,另一方面来明确生产过程的诸多条件是如何决定经济中的各种状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