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第一节 资本的原始运动
异质商品的获得 物物交换的最简单的商品交换图式可以表现为
W——W′.
交换的两端是不同种类的商品。交换的目的若是获得满足物欲的商品,那么商品的运动则不会再循环往复下去,于是在此终止。
导入货币G后,如前所述,商品的交换图式变为
W——G——W′.
即使将直接性的交换分割成销售和购买两大要素,如果是按照由销售到购买的顺序,那么因为商品交换是以获得满足物欲的商品为动机的,所以交换的起点和终点跟直接性的物物交换的情形一样,依然是异质的商品。
若必要的商品可通过交换来获得,那么因为商品的拥有者达到了他的目的,就此而言,这样的商品交换有一定的终止点。即使用货币来作为介质,商品交换的性质也不会出现较大的变更。
为满足物欲的商品交换是为买而卖的。的确,由商品交换而得到需求的商品时,同样的商品交换会循环往复进行下去。但是,即使是循环往复地进行,其新的始点不是与之前的商品交换连接在一起,而是被切断的。
为卖而买 考虑一个以G为起点的图式又会怎样呢?以G作为上述图式的出发点,则商品交换的由购买到销售的顺序图式为
G——W——G′.
这个起点和终点都是同质的货币。由交换获得的(终点的)商品与起点(的商品)同质,所以这里的商品交换的主要问题不是商品的质而是商品的量。为卖而买,这是这个图式所表现的含义。从这个角度来看商品的运动时,可以认为具有经济意义的运动是
G<G′.
由货币到资本的转化 为卖而买的交换图式,从数量的差额角度考虑,容易想象到它没有终点,会不断地循环往复下去。即
G<G′<G′′<….
呈现这种运动形态的东西,即呈现出有不断增强倾向的货币的集合,我们暂称之为资本。马克思将其称为货币到资本的转化。
换句话说,资本最初的特征有两点:
第一,它以货币形态出现。
第二,它是增殖的价值物。
以上的交换图式中,每个销售和购买的部分都是等价交换。那么,在等价交换下,如何使
G<G′
变为可能呢?单就交换图式而言,看似不太可能。
“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一册,第二篇,第4章,第2节,第190页。)
“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一册,第二篇,第4章,第2节,第193页。)
马克思是在以劳动力的商品化作为主线的剩余价值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商品生产中的价值增殖体系进行说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