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库尔德民族问题透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库尔德问题的产生

1914年8月2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同年10月29日,奥斯曼帝国作为同盟国阵营的主要成员宣布正式参战。奥斯曼帝国政府的这一疯狂举动对已衰落不堪的帝国不啻为最致命的一击,使长期累积的“东方问题”近代欧洲列强为争夺奥斯曼帝国及其属领土和权益所引起的一系列国际问题。从欧洲来看,奥斯曼帝国地处其东,故统称为“东方问题”。东方问题,也就是“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是整个19世纪欧洲外交的主题之一,也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最终以帝国解体方式得到了解决,其辖下各民族纷纷获得解放或脱离,而奥斯曼帝国本土上的最大少数民族库尔德人何去何从则成为一个问题。

一战时期,库尔德民族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战时奥斯曼帝国政府曾动员库尔德人去打协约国,尤其是沙俄军队。库尔德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较为复杂。总体上库尔德人响应哈里发号召参战。哈米迪耶骑兵依然忠实于苏丹,奥斯曼帝国最初在东部前线部署了30个库尔德骑兵营。战争爆发时,沙俄很快攻占了伊朗库尔德地区以及亚美尼亚,并武装亚美尼亚人对抗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则动员库尔德人与亚美尼亚人作战。库尔德人和亚美尼亚人之间爆发了激烈战斗。亚美尼亚骑兵大量屠杀库尔德人,以报复库尔德人参与亚美尼亚大屠杀。值得一提的是,亚述人也遭库尔德人大量杀害。1914年,居住在土耳其东部和伊朗部分地区的亚述人对奥斯曼帝国宣战,最终奥斯曼军队在库尔德人的帮助下打败了亚述起义军。不过,也有部分库尔德人,特别是南库尔德斯坦以及德西姆的库尔德人拒绝参战。在北库尔德斯坦,甚至有小部分库尔德人与沙俄军队一道对奥斯曼军队开战。对此,政府进行了激烈报复。乌尔法教会医院院长雅克布·昆兹勒记录了一战期间青年土耳其党人对亚美尼亚人和库尔德人的种族清洗,详细描绘了1916年冬埃尔祖鲁姆和比特里斯的库尔德人遭大规模驱逐事件。当时,库尔德人被认为是沙俄隐藏在奥斯曼帝国内部的“第五纵队”,为此政府大规模驱逐该地库尔德人,约30万人被驱逐到乌尔法、马拉什和艾因塔布(Aintab, 1922年改名为加齐安泰普)。1917年夏又有大量库尔德人被驱逐到中安纳托利亚的孔亚地区。到一战结束,大约70万库尔德人被驱逐,其中一半因无家可归而死亡。G. S. Harris, Ethnic Conflict and the Kurds,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77, pp.118-120.还有说法称,1915~1918年土东部有60万库尔德人被杀,Edgar O'Balance, The Kurdish Revolt: 1961-1970, London: Faber and Faber Limited, 1973, p.19.也有70万的说法。The Kurdistan File, p.23.

战时,沙俄占领奥斯曼帝国东部,向亚美尼亚人和库尔德人宣传民族自决思想,并竭力推动亚美尼亚独立,对库尔德民族运动起了一定的激励作用。当时,伊朗宣布中立。其实,自1907年伊朗立宪革命以来,库尔德人实际上已基本脱离中央控制,一战前后伊朗库尔德斯坦大量领土被奥斯曼帝国和沙俄占领(1908年奥斯曼土耳其进攻伊朗,1911年和1917年沙俄两次占领伊朗领土)。伊朗库尔德人利用政局动荡机会,竭力武装自己。1917年沙俄爆发十月革命,建立新政权。同年12月3日,苏维埃政权宣布不承认沙俄政府与奥斯曼帝国、伊朗签署的不平等条约,沙俄驻伊朗军队发生骚乱,库尔德人乘机发动袭击,杀死沙俄军官,迫使沙俄撤军。这一地区陷入无政府状态。

英法俄等欧洲列强早就对垂死的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垂涎欲滴,一战期间则加紧了瓜分步伐。沙俄政府向库尔德人允诺大量援助,但实际上准备一旦奥斯曼帝国瓦解则并吞库尔德斯坦。一战期间,大国一直在讨论如何分割奥斯曼帝国属下的阿拉伯、亚美尼亚和库尔德领地。1916年5月16日,英法秘密达成瓜分奥斯曼帝国的协定,因这份协议的草案由英国中东专家马克·赛克斯和法国外交官弗朗索瓦·皮科拟定,因此又称“赛克斯-皮科协定”。同年9月,沙俄也在彼得格勒签署了这份秘密协定。协定主要内容是:叙利亚、安纳托利亚南部、伊拉克的摩苏尔地区划为法国势力范围(摩苏尔后又调整给英国);叙利亚南部和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现伊拉克大部分地区)为英国势力范围;黑海东南沿岸、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两岸地区为俄国势力范围。该协定日后成为分割奥斯曼帝国的《色弗尔条约》的基础,同时该协定及其对地区边界的划分也对日后该地区国家的边界确定和边界纠纷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国势力范围下的叙利亚地区后来分为黎巴嫩、叙利亚两国,英国势力范围之后诞生伊拉克、科威特等国。很多边界系人工用铅笔在地图上划直线而成,并非自然边界线。这带来了一连串的问题,并导致巴勒斯坦问题、库尔德问题等诸多问题的产生。

1918年10月30日,战败的奥斯曼帝国与协约国代表在穆德洛斯(Mudros)签订了《穆德洛斯停战协定》,宣布无条件投降。停战协定规定:达达尼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完全对各国船只开放;协约国可征用奥斯曼帝国的商船、海港、铁路等设施;奥斯曼帝国需和其他同盟国断交;奥斯曼帝国需解散其武装部队,并将其战舰移交协约国;奥斯曼帝国军队需退回1878年柏林条约所规定的边界。此外,条约特别规定,如帝国东部省份发生暴乱,协约国可进兵占领之。协约国亦可在认为自身受威胁时派兵进驻土耳其的军事重镇。

1920年4月22日,协约国邀请奥斯曼帝国政府派代表赴巴黎参加和会。帝国政府派出前首相艾哈迈德·铁菲克帕夏(Ahmed Tevfik Pasha)参加。铁菲克认为和约有关条款过于苛刻,拒绝继续讨论。于是帝国政府撤换了铁菲克,改派首相达马特·菲利特帕夏(Damat Ferid Pasha)率团赴巴黎继续和谈。同年7月22日,菲利特将与协约国达成的协议草案带回国汇报。苏丹穆罕默德六世随即召开内阁会议讨论并通过协议。8月10日,《色弗尔条约》签订。该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承认汉志和亚美尼亚独立;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划为英国委任统治地;叙利亚和黎巴嫩划为法国委任统治地;库尔德人自治;土耳其在欧洲的大部领土主要由意大利和希腊瓜分;黑海海峡由国际共管;废除征兵制,土武装力量被限制在5万人以内;土财政经济接受战胜国的监督,帝国税收优先支付战争赔偿及协约国占领军费用。该协定签订后,协约国便开始侵占奥斯曼帝国领土,出兵占领土耳其,希腊自西面登陆伊兹密特并向内陆挺进,法国和亚美尼亚亦分别自南、东两面进入小亚细亚。而英国早在1918年就占领了摩苏尔和基尔库克。

《色弗尔条约》是历史上涉及库尔德人命运的最重要国际条约之一。条约共433条,其中第62条、第63条和第64条等涉及库尔德人。第62条规定,成立一个由英法意三国政府代表组成的三方委员会,筹备库尔德地区在未来6个月内实施自治。库尔德地区范围包括库尔德人占多数的地区,即由幼发拉底河以东,即将成立的亚美尼亚国以南,土耳其、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三方边界交界处向北的广大区域。若三方委员会不能就自治计划达成一致,将提交各自政府来最终裁决。在库尔德人实施自治的同时,必须保证自治区内亚述-查尔定人(Assyro-Chaldeans,信奉天主教)以及其他宗教或少数民族的权益。条约还规定,将组建一个由英、法、意、伊朗和库尔德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对该地区进行考察并决定是否需对土与伊朗边界做调整。条约第63条规定,奥斯曼政府在接到上述两个委员会的决定后应在3个月内予以执行。条约第64条规定,条约实施1年后,如果库尔德地区大多数人希望获得独立,那么可向国联理事会提交申请并开会讨论作出决定。如果国联认为该地区已具备独立能力,主要协约国成员不反对库尔德人独立,奥斯曼土耳其政府同意放弃对该地区所有权利,奥斯曼土耳其和主要协约国成员举行特别会议并确定了库尔德人脱离奥斯曼帝国的具体细节等条件满足,那么库尔德人将获得独立。

《色弗尔条约》第一次承认库尔德人有民族自决权,并同意库尔德人建立独立国家,对库尔德人历史具有重大意义,为库尔德民族运动提供了巨大动力。但是,条约并非没有缺陷。第一,条约并未征询库尔德人意见,强加于人。第二,条约规定的自治尤其是独立的条件过于苛刻,库尔德人缺乏自主性,完全听命于人。第三,条约将库尔德斯坦人为分割,严重限制了库尔德民族以及库尔德民族运动的整体发展以及日后库尔德人的统一。第四,不顾库尔德民族意愿,直接将库尔德地区置于殖民统治之下:比特利斯及凡湖以南划归亚美尼亚;原属奥斯曼之阿拉伯及伊拉克地区领土割予英、法两国,成立新的保护地。法国得到了叙利亚以及东南安纳托利亚部分地区,如安泰普、乌尔法、马尔丁。从西里西亚(包括阿达纳和中东部安纳托利亚部分地区)到北部的锡瓦斯和托卡特地区也被宣布为法国的势力范围;卡拉塔施及马尔丁以南之地划归叙利亚;摩苏尔以南地区划给伊拉克。第五,拟议中的库尔德国领土范围大大缩小。第六,协约国虽然签署协议,但并无履行诚意,最终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未执行协议,导致库尔德人独立梦想成空。

色弗尔会议的参加方包括英、法、美、意(观察员参加)、日本、亚美尼亚、比利时、希腊、希贾兹、波兰、葡萄牙、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拉夫国(即日后的南斯拉夫)、土耳其。库尔德人也组成代表团参会,在讨论库尔德和亚美尼亚问题时作为观察员出席会议。代表库尔德人出席和会的谢里夫帕夏(Sharif Pasha, 1865~1951)坚决捍卫库尔德事业,并于1919年3月22日和1920年3月1日分别向和会提交了两份备忘录。不过,库尔德人内部对库尔德斯坦的边界存在很大争议。Hakan Özoĝlu, Kurdish Notables and the Ottoman State: Evolving Identities, Competing Loyalties, and Shifting Boundaries, p.38.谢里夫帕夏认定的奥斯曼帝国库尔德斯坦范围为:北起高加索的兹文(Ziven),西到埃尔祖鲁姆、埃尔津赞,南到辛贾尔山、埃尔比勒、苏莱曼尼亚、哈兰(Harran)、特拉法尔(Tel Asfar),向东到拉万迪兹、威兹尔卡勒和亚拉腊山。Serif Pasha, “Memorandum on the Claims of the Kurd People, 1919”,http://en.wikipedia.org/wiki/Treaty_of_S%C3%A8vres#cite_note-12.这一地理概念在其他库尔德民族主义分子中引起很大争议,因为未将凡湖地区纳入,而当时亚美尼亚人声称凡省属于亚美尼亚。艾敏·阿里·贝迪尔汗(Emin Ali Bedirhan)认为,库尔德斯坦地理上应包括凡湖以及西部的哈提省(Hatay)。哈提省,位于土耳其南部,与叙利亚接壤,原为亚历山大勒塔桑贾克,有两个主要城市安提翁(Antion,现称安塔基亚)和亚历山大勒塔(现称伊斯肯得伦)。1920年被划给叙利亚,1936年土耳其就此事向国联提出抗议,1939年法国将该地交给土耳其。1919年12月20日,库尔德和亚美尼亚代表团解决了彼此之间的分歧并达成协议,分别由各自代表谢里夫帕夏将军和波格霍斯帕夏签署了协议。在双方发布的联合宣言中,库尔德人放弃对埃尔祖鲁姆和萨宋的领土要求,但保留了对阿格里和穆什的主权。这一宣言在库尔德人和亚美尼亚人中间掀起轩然大波。谢里夫帕夏被迫宣布辞职,导致库尔德人失去了出席和会的代表。不过,这些建议在和会上并未被协约国所采纳,条约中所提及的库尔德地区基本上限于奥斯曼土耳其本土。

协约国强加给土耳其的《色弗尔条约》,把土耳其民族推向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凯末尔为领导的土耳其民族主义者认为该条约严重损害了土耳其人的利益和主权,对之不予承认,并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护权运动。在凯末尔的领导下,经过5年之久的反侵略斗争,最终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取得了胜利。1921年2月21日至3月12日,协约国邀请奥斯曼帝国及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大国民议会代表在伦敦举行谈判。大国民议会代表提出废除《色弗尔条约》,但未获接受。同年9月,土耳其军队击败希腊军队,法国和意大利随即宣布不承认《色弗尔条约》,并与大国民议会议和。1921年10月20日,法国与土耳其签署停战协议,协议第6条规定,土大国民议会政府应在国民公约中郑重地承认少数民族的权利。1922年,土耳其对希腊的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协约国同意废除《色弗尔条约》,并于瑞士洛桑重开和谈。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条约规定:协约国与土耳其恢复和平;协约国承认土耳其在小亚细亚本土范围内的独立和领土完整,确认土耳其从黑海到爱琴海、地中海至伊朗之间的边界;东色雷斯和伊兹密尔地区归还土耳其,亚美尼亚和库尔德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归土耳其所有;摩苏尔归属问题留待以后解决;土耳其放弃对埃及、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亚等地的领土要求,并承认英国对塞浦路斯、意大利对佐泽卡尼索斯群岛的兼并;双方相互放弃赔偿要求;土耳其偿还前奥斯曼帝国的部分外债;缔约各方宣布取消在土的一切治外法权和财政、关税监督权,土实行海关自主;海峡地区实行非军事化,缔约各国声明同意在海峡地区海上和空中通过及航行自由的原则。对土而言,《洛桑条约》是一个平等条约,土耳其虽然放弃了阿拉伯领土和塞浦路斯,但保留了东色雷斯,取消了库尔德的自治。根据条约,土耳其同意承认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等非穆斯林的少数民族身份,但不承认作为穆斯林的库尔德人的少数民族地位。这个条约对库尔德人来说是个噩耗。《色弗尔条约》成为巴黎和会签署的诸多条约中唯一没有得到切实执行并被完全废弃的条约。新条约不仅未提及库尔德自治或独立问题,还强调要维护土领土完整。由于西欧殖民者的出尔反尔,库尔德人错失了获得民族独立的历史最佳机会。

从一战爆发到土耳其独立战争期间,是库尔德人独立的最佳时期。当时土内部政治上完全是真空状态,奥斯曼苏丹的权威出不了首都伊斯坦布尔,军队解体,无暇顾及库尔德人。在外部,英法已承诺库尔德人独立。战时,英法军队撤出了安泰普和乌尔法两地。伊朗也处于动荡时期,国家积弱积贫,动荡不安,中央政府软弱,难以顾及库尔德人。此前对库尔德斯坦垂涎已久的沙俄已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不仅不具侵略性,还同情和支持民族民主革命。但是,库尔德人没能抓住大好机会实现独立建国的目标。导致出现这一结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库尔德民族主义尚处于早期萌芽阶段,民族独立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力量不足,且缺乏内部团结。第一,缺乏类似凯末尔这样能够担负起独立建国重担和能凝聚人心的民族领袖。大多数库尔德领导人为封建部落酋长,受封建思想尤其是宗教和部落思想影响很深,思想落后,视野狭隘,缺乏现代民族意识,建立一个民族国家的重担远远超出了其能力。此时库尔德人不再拥有数十年前曾领导库尔德人反抗的类似贝迪尔汗或耶兹丹·谢尔那样的领袖。第二,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在失去中央政府有力控制后,库尔德人重新陷入部落统治的传统秩序之中,库尔德社会四分五裂,各自为战。第三,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库尔德政治组织来领导民族独立运动。当时最重要的组织为1918年成立的库尔德斯坦复兴协会(Kürdistan Teali Cemiyeti),成员都是有名望的库尔德政治领袖和部落酋长,如艾克莱姆·德杰米尔帕夏(Ekrem Djemil)、费克里·盖恩·扎德·拉希德(Fikri Gain Zade Reshad)、德杰尔吉斯·扎德(Djerdjis Zade)。在该协会首届大会上,谢赫阿卜杜勒·卡迪尔当选为主席,贝迪尔汗之子艾敏·阿里贝伊(Emin Ali Bey)和福阿德帕夏将军为副主席,哈姆迪帕夏将军(Hamdi)任秘书长。创办刊物《呼唤》。该组织在伊斯坦布尔分支的领导人为毛拉赛义德·米基斯利(Molla Said Mikisli)、哈利勒·哈亚利(Khalil Hayali)、哈姆扎·莫提基贝伊(Hamza Motki Bey),创办刊物《生命》和《库尔德斯坦》。该组织积极倡导美国总统威尔逊所宣扬的民族自决原则,派遣代表团分别拜访美英法三国驻土大使馆,表达要求独立的愿望。但该协会内部在是否要独立的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分为自治和独立两派。青年激进分子主张完全独立,以谢赫阿卜杜勒·卡迪尔为代表的贵族们主张自治。卡迪尔称:“在土耳其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抛弃他们,宣布库尔德实现独立,这对土耳其人是一个致命打击,我们不应该做这种有损库尔德人荣誉的事情。我主张我们必须立刻去帮助他们。此外,你们知道,土耳其人已经同意建立一个库尔德自治区。你们也知道,如果土耳其人届时不遵守诺言,库尔德人也可以使用武力实现这一目标。”他主张库尔德人应该与土耳其人一起战斗,以实现自治目标。Gérard Chaliand, A People Without a Country: The Kurds and Kurdistan, p.33.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来土耳其人并没有兑现承诺,而库尔德人武力反抗也没有实现目标。谢赫阿卜杜勒·卡迪尔本人也被凯末尔绞死。自治派与独立派最终发生了分裂,独立派另行组建了一个新的组织“库尔德社会委员会”,1919年开始发动独立运动,1921年3月被凯末尔镇压下去,110人被判处死刑,不过在德西姆地区的库尔德部落领导人的求情下,凯末尔赦免了他们其中很多人。这么做是因为当时凯末尔自感实力还不够强大,需要库尔德人的支持。这一时期,活跃的库尔德民族主义组织还有由谢赫阿卜杜勒·卡迪尔之子赛义德·阿卜杜拉领导的“库尔德斯坦自由”,但该组织的活动主要是在外交圈子里呼吁库尔德独立。1922年底,索雷亚·贝迪尔汗贝伊(Soureya Bedir Khan Bey)和一些库尔德议员如比特利斯议员尤素福·齐亚(Yusuf Zia)和哈里特贝伊上校(Halit Bey)在埃尔祖鲁姆成立了一个“库尔德独立委员会”,并在比特利斯、锡尔特等地建立了分会。成员中有很多知识分子、艺术家和商人,也包括将军伊桑·努瑞帕夏(Ihsan Novry)和一些部落领导人如谢赫赛义德、帕鲁地区(Palu)谢赫谢里夫和梅勒坎(Meilkan)地区谢赫阿卜杜拉等。该委员会成立后一直酝酿武装起义。库尔德俱乐部也重新活跃起来,其政策与库尔德独立委员会大致相同,成员有数百名,最初主要从事文化活动,后转向武装活动。1920年11月,土耳其德西姆地区西部信奉阿拉维教派的库尔德部落库切吉里(Kuchgiri)在部落酋长阿里善(Alishan Beg,穆斯塔法帕夏之孙)领导下发动起义,对抗凯末尔军队。1921年4月,反抗被镇压。这次反抗既没有得到逊尼派库尔德人的支持,也没有得到土耳其南部属于阿拉维教派的库尔德人的支持。

这样,从《色弗尔条约》到《洛桑条约》,库尔德人的独立资格被取消,奥斯曼下辖的库尔德斯坦被一分为三:土耳其的北库尔德斯坦、英属伊拉克的南库尔德斯坦和法属叙利亚的西库尔德斯坦。该条约是历史上对库尔德斯坦的第二次正式分割。连同17世纪被划归波斯的东库尔德斯坦,库尔德斯坦共被分成四大块,库尔德斯坦四分天下的格局从此确定。

在此后的岁月里,继续争取民族自决,建立库尔德国,成为各地库尔德人的共同梦想。由于库尔德民族主义的不断深入发展,同时库尔德人所在国政府不同程度地推行大民族主义或民族同化政策,歧视库尔德人,剥夺、限制库尔德民族权利,库尔德问题愈演愈烈,库尔德争取民族权利、要求自治或独立的斗争此起彼伏,成为影响相关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以及地区稳定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