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安全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战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民族性文化体系与世界性文化体系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一个后冷战时代,这是一个“多极化”与“单极化”相互竞争的时代,国际体系从冷战时期的两极结构向具有相对稳定的所谓“一超多强”全球力量对比的新结构过渡。伴随这种政治格局,当前资本主义的文化扩张也转向了文化霸权主义的阶段。文化霸权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价值观与文明的普适性,即号召全球效仿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强制推行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但是,文化霸权主义与世界性文化体系根本不同。所谓文化的“地域性”或本土化与文化的“普世性”或普遍化,不会成为绝对不可转化的两极,只是有可能形成转换的两种文化生存状态。尽管西方文化仍然占主导地位,但不能将“世界化”等同于“西化”。所以,正确理解和处理民族性文化体系与世界性文化体系的关系问题将是我们实施文化安全战略的基础。

一 民族性文化与世界性文化的含义及现状

世界性文化的内涵如何界定?世界性文化体系与文化全球化的关系如何?如何正确理解世界性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这些问题都是文化研究中争论的热点问题。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特定的生态背景和历史人文环境下所产生的物质、行为、观念习得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部分。“世界文化”,从广义来看,是指世界各民族共同组成的一种多元一体的文化;从狭义来看,就是指被世界各民族所普遍认可或接受的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中的普遍性和共同性。而正是这种民族文化中的普遍性和共同性,鲜明地体现了世界文化的统一性的发展趋势。世界性文化建立在各民族文化的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之上,世界民族共识的基础当然不可能是某种特殊文化传统,而只能是它们之间的“重叠共识”或交互理解。实现这一点,至少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每一种特殊文化传统本身的开放与转化,即对异域文化或文化他者开放自我,并促成自我向某种较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解系统或共享层次转化。二是各特殊文化传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达成共识,包括相互了解和达成某种共识的愿望、平等对待的方式、交互主体的文化理解姿态以及可供各方分享的文化共识和价值观念参见万俊人《儒家伦理:一种普世伦理资源的意义》, 《社会科学论坛》1999年第5~6期。

一直以来,关于文化问题的研究都是置于传统与现代的框架之中,而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联系空前密切,文化问题研究亦不可避免地融入全球化背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研究视野和框架开始出现。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文化在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和价值凸显,文化日益成为全球化研究的一个维度。置身于全球化的背景之中,横向上各国文化的交往出现了新的高潮,纵向上各国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最典型的莫过于全球化系统的开放性特征对民族文化的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民族文化何去何从,已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所以,要处理好全球性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就要正确理解全球化进程中各民族文化的冲突与交融等问题。

二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性文化与民族性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1.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

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既表现为自然的冲突,也表现为人的冲突。文化全球化是人类在全球空间进行的新的文化实践,会与原有民族、国家不同的文化发生冲突;同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的力量对比不平衡,发达国家借助其强势文化推行“文化霸权”,进而发生冲突。在这种冲突中,有两种越来越明显的迹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一种是当代国际社会上出现的日益加剧的民族主义情绪和由之引起的地区性民族冲突,另一种是在某种普遍主义形式掩盖下的文化帝国主义和政治扩张主义。归结起来,民族文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来源于这样几个方面的矛盾:一是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矛盾。二是不同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进程的交往中,彼此之间存在的矛盾。三是居于强势地位的发达国家的民族文化与居于弱势地位的不发达国家的民族文化之间的矛盾等参见鲍宗豪《文化全球化的价值意蕴——兼论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与整合》,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这几个主要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当前,文化全球化给民族文化带来的挑战、形成的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民族文化”与“文化霸权主义”存在冲突。“不同文明国家和集团之间的冲突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那些总是产生集团之间冲突的东西:对人民、领土、财富、资源和相对权力的控制,也就是相对于另一个集团对自己所能做的而言,将自己的价值、文化和体制强加于另一个集团的能力。”〔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第134页。这就是文化霸权主义的实质所在。文化霸权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主要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实施政治、经济霸权之后开始实施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即通过话语、媒介等渠道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渗透到发展中国家,企图使这些国家中断其自身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发展逻辑而逐渐西化。但是,文化全球化不等于文化“一元化”“一体化”,更不等同于“文化殖民化”。因此,“文化霸权主义”与“民族文化”的冲突在当前尤为突出。

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以难以阻挡的力量向其他文化区辐射,按照亨廷顿的划分,中国文化、斯拉夫东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基本处于守势,但也能作出一些回应的文化强国大都处于北方,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几乎听不到南方非洲文化、拉美文化的声音。西方文化扩张主要依靠大众文化发展的强势地位,具体体现在媒介霸权、话语控制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使得西方大众文化所隐含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被输入国得到广泛渗透并获得认同,也就最终实现了文化殖民的目的。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文化霸权主义”的文化渗透主要是在理论层次上推行以西方所谓主流社会科学范式为基础的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宣扬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在大众文化层次上通过各种传媒的形式传播它们的文化,例如通过电视、国际互联网、书籍、刊物、广告等;还有通过文化产品以及生活方式的渗透,使人们的环境和生活方式西方化。随着大众文化产品的全球化传播,西方大众文化已经流行全世界。在市场上能买到的不仅是商品,还包括标志、声音、图像、软件,它们统治着人们的思想领域,占据着交流空间。这是一个由于各种跨国贸易的集中而使生活方式同质化的世界。西方的迪斯尼乐园、好莱坞电影、米老鼠、芭比娃娃之类在西方十分流行的时尚也左右着世界的目光。它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的同时,也强化了西方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因此,在坚持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保持文化的民族主体性,成了当下很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任务。

语言霸权值得特别注意。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英语作为一种经济强国的交际工具,取得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在,虽然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仅有10多个,但世界上已有多个国家把它作为官方语言,并且已有包括中国、俄罗斯、德国、日本等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将它作为第一外语进行教学。英语普遍的官方地位、学习使用人口的众多以及分布上的广泛性已使得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一门全球性语言。而在计算机操作和国际互联网上,英语是传递信息的最通用语言。语言承载着文化,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重要和基本的载体,语言的形式、类型和结构往往影响到信息内容的传播和接受。网络上英语信息的霸主地位,使得其中内含的文化价值观广为传播。目前,法国政府公开了一项方案,试图改变这一情况。按照这一方案,“E-mail”一词将禁止使用。在中国,网上维护本国语言问题也已经引起了关注。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早在1998年8月就已经开工。此工程的开工是鉴于中文虽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言之一,但在互联网上,英文信息占97%,法文占2%,中文只占千分之几。如果再不主动占领制高点,我们可能会丧失汉语传播的机会和权利。

(2)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存在冲突。文化全球化意味着各种文化平等交流,交融互补机会增多,意味着百花齐放。但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也会导致民族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是由于文化存在强势与弱势之分,在文化交流中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在文化传播技术上有先进与落后之分,这会导致文化交流在事实上的不平等,甚至出现文化入侵和文化殖民主义现象。但是,如果害怕和拒斥文化交流,维护本土文化的所为纯洁性,以仇视的心态面对外来文化,也会引发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塞缪尔·亨廷顿的“文化冲突论”、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以及受其影响的我国反西化思潮中激进的后殖民文化批评派的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情况。要正确认识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就应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妄自尊大心态,抓住文化全球化这一机遇,既吸纳多元文化中对民族文化有用的精华,又强化民族文化的精神价值,使民族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中获得发展机遇,增强民族文化向外辐射和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能力。

(3)网络文化霸权与民族文化存在冲突。网络文化冲突包括语言、技术和价值观层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文化中的价值观层面上,文化霸权的网络传播是与西方的全球化模式相辅相成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人类精神生活的领导者自居,从而向欠发达地区倾销它们的精神文化产品和价值观,网络传播就是它们重要的倾销渠道。它们在网络上传播世俗生活方式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念,使处于非西方文化体系中的网民“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西方的价值观,进而怀疑和否定自己民族的文化。网络传播所载送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也在动摇着人们既有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从而造成人们价值标准混乱和精神困惑。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网络的传播是不对称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处于信息发布的源头,而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接收信息。当代传媒以跨国资本的方式形成全球性的消费意识,其霸权话语渐渐进入不同国家与民族的精神之中。

2.世界文化体系与民族文化体系的融合

人类文化构成是多层面、多维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每一个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的两个方面。片面强调本土化,一味排斥外来文化很容易滋长一种民族主义情绪,当这种本土化被夸大到极端的程度时,就有可能被少数极右翼势力利用,导致新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扩张欲望膨胀。反之,夸大全球化而轻易丧失民族的东西,最终结局只能是“无所适从的国家”。因此,我们应该超越全球化与本土化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要走向世界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世界文化也要渗入民族文化才有持久的生命力,两者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探讨两者的融合问题显得非常重要。

一方面,文化全球化给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种种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在融入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化样式,实现新的融合。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所实现的更新与融合,就是民族文化在新的文化全球化体系的建构中,提升民族性,体现世界性。所以,我们主要是从迎接挑战的出发点来研究文化全球化。以往的文化一元与多样是一种自发的选择,而当代一系列技术革命和制度变迁已经大大改变了过去的那种文化力量的对比关系。在信息传播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国家与世隔绝和闭关锁国式的“老死不相往来”、不受他国影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全球文化逐渐成为一体,致使当今的文化交流,无论从范围、强度、速度,还是从多样性来说,都远远超过了以前的规模,这是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但同时,人们的社会行为总是发生和成长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在不同文化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也不相同,人们通过行动创造着历史并再造着文化及其生存环境。这意味着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自己存在的相对独立性和本土性,这就是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存在依据。在全球化条件下,尽管民族和民族国家受到质疑甚至反对,但在有效的文化力量对比中,重心依然保持在民族文化和民族国家这一边。如何合理处理全球化过程中文化一体与多样之间的张力和冲突,是推动文化共同繁荣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