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决定消费率的微观基础
4.1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前两章已经指出,消费受收入的约束,但在一定的收入约束下,消费者消费什么、消费多少,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消费传统、消费观念、分配制度、经济结构、社会保障、消费政策、收入预期。比如,中国人有勤俭节约的传统,因此在收入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中国人比欧美人消费水平要低。又比如,10年前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还是经济实用、物美价廉,而今天已经向美观舒适、豪华气派的方向转变,相应地,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可能倾向于更多地消费。
凯恩斯(1936)曾总结了14个影响储蓄行为的因素:①谨慎;②远虑;③计算;④改善;⑤独立;⑥企业;⑦自豪;⑧贪婪;⑨工资;⑩收入和净收入之间差额的变化;⑪资本价值的意外变化;⑫时间贴现;⑬财政政策的变化;⑭个人对未来收入预期的变化。前8个因素代表了消费者的主观动机,后6个因素反映了消费者面临的现实状况。由于储蓄是消费的剩余部分,因此,影响储蓄的因素也就是影响消费的因素。但是凯恩斯(1936)并没有把他所总结的这些因素都纳入消费模型中,他认为除了绝对收入——工资以外,其他因素都可以忽略,于是得出了绝对收入假说。事实证明,绝对收入假说明显偏离实际的消费行为,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尽可能全面地把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加以深入分析,而不应该简单地忽略。下面我们就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给出必要的分析。
(1)收入。因为收入对消费具有预算约束的作用,所以收入必然对公众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比如,富裕程度不同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消费水平。这里,富裕程度就代表了已经实现的收入的多少。通常人们的收入越多消费也越多,但是收入与消费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函数关系,则需要深入研究。
(2)收入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未来收入增加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增加。这是因为当未来收入增加时,消费者现在就可以减少为未来的支出而进行的储蓄,这样就可以更多地进行消费,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增强。反之,当预期未来收入下降时,为了维持未来的实际消费水平,消费者现在就必须增加储蓄,结果导致当前的边际消费倾向减弱。
(3)价格预期。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价格的变化对公众的消费行为具有明显的影响。由于公众对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存在心理账户,当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低于公众的心理价格时,他们倾向于多消费这些商品和劳务,反之人们倾向于节制对这些商品和劳务的消费。
(4)不确定性。当出现经济剧烈波动时,出于安全考虑,公众的消费观念会发生很大的改变。通常,当人们预期经济在未来会变得更加不确定时,便倾向于节制消费。当出现通货膨胀时,人们往往倾向于更多地消费,而当出现通货紧缩时,人们往往倾向于更少地消费。这是因为,当出现通货膨胀时,人们担心自己的货币资产贬值,所以想尽快把货币资产转换为其他类型的资产,而当出现通货紧缩时,人们发现推迟消费能够获得更多的效用,所以便节制消费。
(5)消费环境。这里,消费环境特指与消费相关的法律制度、服务水平、基础设施等。任何消费行为都要求一定的消费环境,当消费环境不能为人们的消费行为提供必要的条件时,就会显著抑制人们的消费。就这一点来说,最有趣的例子之一是,一些在大城市里被普遍接受的高档时装,在偏远的山区根本就没有市场。这说明当地文化排斥或不认可这些消费,因此这类消费就会受到明显抑制。另一个说明消费环境重要性的情形是,在法律不能给消费者的权益提供足够的保护时,人们就不会轻易尝试新产品,因为人们担心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或上当受骗将得不到有力的保护。这说明如果法律对消费的保护不力,那么消费也会受到影响。消费环境也包括基础设施方面的条件,如果这些条件达不到一定的水平,那么有些消费就无法进行,比如,一些欠发达地区,通信甚至供水、供电都十分困难,那么像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各种家用电器就不可能有人买,这说明基础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某些消费所要求的必要条件,也必然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一般情况下,当消费环境比较有利于消费时,消费就会相应提高。
(6)消费习惯。当人们习惯于消费某类商品和服务后,其他影响因素的微弱变动将不会改变人们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比如,已经习惯于使用各种电气设备的家庭不会因为电价的微弱变动而减少对这些电器的使用,也不会因为收入的微弱减少而明显节制对这些电器的使用。同样,已经习惯于食用肉、鱼和奶的人们,也不会仅仅因为这些产品的价格的微弱上涨而减少对这些产品的消费。通常情况下,人们有根据习惯安排消费的倾向。
(7)攀比心理(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人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有些时候人们并不知道如何满足自身对效用的追求。但是人们往往会主动观察别人的消费行为,然后模仿或学习这些行为,这些模仿或学习行为对人们的消费产生明显影响。尤其在通信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丰富而便捷,模仿和学习行为对人们的实际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比如,当人们在电视上看到各种消费资讯时,就会想学习和模仿,这正是广告的作用。
(8)投资考虑。人们为了获得未来更高的收入从而实现更高的消费水平,必须在即期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作出抉择,如果一个人能够合理地处理不同时期消费的关系,那么就会提高自己总的效用水平。例如,当人们发现储蓄部分收入用于投资,下一期将获得更多的消费基金,那么人们就很可能节制即期的消费,等到下一期获得更多的消费基金后再增加消费。
(9)消费观念。人们的消费动机来源于个人认知、文化观念和社会习俗,我们把决定人们消费动机的个人认知、文化观念和社会习俗统称为消费观念。凯恩斯所提出的8个储蓄动机,都可以用消费概念来解释,而且当我们用消费观念解释人们的消费行为时允许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观念。比如谨慎动机,不同消费观念的人在谨慎程度上是有差别的,正像前面已经提到的,中国人相对于西方人可能具有更大的谨慎程度正是消费观念使然。
(10)遗产动机。也许往往不被人注意,但却对人们的消费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是遗产税。我们知道很多人在有生之年十分节俭甚至到了吝啬的程度,为的就是给后代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这种行为无法用一般的效用理论解释。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当遗产税足够高时,则会降低人们积累遗产的愿望,相应地增强人们的消费倾向。
以上,本书从10个角度分析了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尽管仍不可能穷竭影响消费行为的所有因素,如果能够把这些因素合理地吸收到消费模型中,将显著改善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有必要指出的是,以上10个方面的内容不仅涵盖了凯恩斯所列举的14个因素,而且从这些观察角度出发,能够解释若干凯恩斯分析方法所不能解释的现象。众所周知,凯恩斯的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主观动机,而上面所提出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攀比心理”等因素,不仅能够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主观动机,而且能够说明主观动机的由来以及主观动机的变化规律,也就是说本书的分析方法能够回答有关决策者的异质性问题。此外,凯恩斯的6个现实条件实际上是从收入和财富的不确定性角度提出的,意在说明消费行为因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但是在凯恩斯所处的时代,由于不确定性问题的研究没有取得突破,所以他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上述10个方面的考虑,从多角度反映了不确定性给交易者带来的冲击,不仅能够合理地描述和计算收入和财富的不确定性,从而解决不确定条件下的最优消费决策问题,而且能够把外生条件的不确定性与最优消费决策结合起来,比如“消费环境”、“消费观念”等概念能够反映政策变化的外生影响。
自凯恩斯以来,产生了不少有关消费的学说,例如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这些假说都包含了一定的合理成分。但是,因为影响消费的因素远不止收入,所以这些假说都没有完全揭示消费行为的形成机制和变动规律,当用收入水平对消费进行检验时,并不能保证理论分析与实际的结果一致。近年来随着不确定性理论的发展,人们对消费行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随机游走模型的使用,尤其是理性预期理论的运用,使得人们对利率、流动性约束等影响消费的因素的认识更为深入了。尽管如此,对于如何把影响消费行为的众多因素进行系统梳理,并提出相应的规范分析方法,还是一个亟待研究的理论难题。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本书对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做出了上述概括和总结,以期为规范分析提供一个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