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最优投资率的存在性
5.1 最优投资率的存在性
5.1.1 凯恩斯—拉姆齐法则
关于最优投资率的研究一般可以追溯到拉姆齐(Frank P. Ramsey, 1928)关于最优储蓄的研究。为了求出最优储蓄(率),拉姆齐预设了三个基本假定:①人口保持不变;②不存在技术进步;③没有效用贴现。进一步,他认为人的根本欲求是实现“极乐”,他所说的“极乐”,即一个人最大可得的享乐率。因此,人的行动就是进行足够的储蓄以达到或无限接近“极乐”。那么在只存在一种商品的条件下,用数学的方法把上述观点描述出来就是:人们应该在无限长的时间上最小化“极乐”与现实享乐之间的差,即:
式中B代表“极乐”值,U(C)代表消费的效用,V(L)代表劳动的负效用,现实的享乐等于消费效用减去劳动的负效用,F(·)代表产出,K为资本存量,L为劳动。
通过运用约束条件,可以对方程(5 -1)中的积分变量进行变形处理,可得:
由于C和L是K的任意函数,因此只要求解被积函数的一阶条件,就可以得到最小值。对式(5-2)中被积函数取C的导数,得:
方程(5-3)的左边是投资率或储蓄率,右边为“极乐”与现实享乐的差除以消费的边际效用。这就是拉姆齐的最优储蓄法则。由于凯恩斯对这一法则做出了直观解释,因此这一法则也常被称为“凯恩斯—拉姆齐”法则。
拉姆齐的模型确立了最优投资率的存在性,并由此奠定了研究最优积累和最优增长的基础。拉姆齐用这个模型推断,最优储蓄率应“大大地超过人们通常提出的储蓄率”。在一个例子中,他计算的最优储蓄率为60%。
拉姆齐的文章大约在发表30年后,才引起研究者们的普遍重视。人们研究的主要议题是拉姆齐的结论是否站得住脚,以及这个结论是否对于他的三个假定过于敏感。
丁伯根(Tinbergen, 1960)、古德温(Goodwin, 1961)和查克拉瓦蒂(Chakravaty, 1962)率先从发展理论角度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即使在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对于无限延续的未来,最优路径也并非总是存在。这对凯恩斯—拉姆齐法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库普曼斯(Koopmans, 1960)的研究则表明拉姆齐假定的特殊性是十分明显的。事实上,拉姆齐自己也认为,他所使用的方法是“一个在伦理上站不住脚,仅仅是由于想象力薄弱而产生的实践”。
随着增长理论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静态分析,而是更加关注长期均衡增长问题。这意味着拉姆齐“不存在人口增长”、“不存在技术及进步”以及“不存在效用贴现”的假定必须被拓展。
为了拓展拉姆齐模型,社会福利函数被表示为如下形式:
式中u(·)代表个人的效用函数,δ代表效用的贴现率,t为时间。式(5-4)对于最优储蓄率的存在性构成了威胁,因为除非δ足够大,否则该式中的积分可能会发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经济学家们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很多情况下都找不到最优储蓄率。关于这一点,哈蒙德(Hammond)和米尔利斯(Mirrless)有过详细的陈述,他们认为没有任何效用函数能够保证最优储蓄率的存在,也没有任何产品的实际限制足以避开这个问题。于是他们提出用合意增长代替最优增长的方案,假设人们只对有限的T年进行计划,那么式(5-4)中的积分具有唯一解,该解就是合意的增长路径。
显然合意储蓄率与最优储蓄率是有差别的,人们不满足于这样一种结论,后来的研究从多方面对最优储蓄率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获得了许多重要进展,本节以下部分将对其中的代表性成果进行评述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