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导言
乞讨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社会现象之一。据民俗学家曲彦斌的研究,汉语中“乞丐”一词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在青铜器的文字中继续使用。
至迟在公元前3世纪已有在公众场合乞讨的文字记录。现代汉语中使用的“乞丐”一词在宋代就已出现。
就如许多人们习以为常、语意明白无误的词语往往难以定义或缺乏一种全面的解释,“乞丐”一词可以有多种含义。曾对1970年代中国台湾的乞丐作过深入研究的人类学家大卫·夏克(David Schak)曾很清楚地概括过这种情形:
尽管“乞丐”一词在中文和西方语言中的意思相当明了,但中国人和西方人一样,在使用此词时常常含糊不清。于是我们看到人们笔下的“乞丐”有做工的,娱乐他人的,提供服务的,强行敲诈的,偷窃的,甚至还有抢劫的。
这当然不是说乞丐(或英语中的beggar)一词有误导性。这个名词可以包括许多不同的意思,这实际上反映了街头游民是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以各种方式苦苦挣扎,以求生存,而这正是本书要探讨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会看到,即使这些乞讨者以五花八门的面目出现,人们仍然叫他们乞丐,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此也自认不讳。
拙著Street Criers: A Cultural History of Chinese Beggars 2005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出版后,获2006年美国第三世界研究学会(Association of Third World Studies)所颁发的Cecil B. Currey最佳著作奖,2009年由韩国享誉六百年的“太学”成均馆大学出版了韩文版。近年来时有出版社和学者与作者联系,要求翻译出版中文版,唯本人希望中文版不仅是翻译,而是在英文版基础上的再创作,以此加入近年来中西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掘到的原始资料和本人的研究心得。现在完成的这本小书,就是著者以此为宗旨的中文新作。英文原作依西方习惯,多将史料诠释,较少直接引用原始资料;中文本则反其道而行之,尽可能提供资料原文,俾学界有志做类似研究者可借此按图索骥或顺藤摸瓜。此外,本书虽为学术著作,但在写作风格上,作者希望能做到雅俗共赏,俾学界研究不仅能为学人所用,亦能为大众所理解或接受。
英语中的Crier一词指的是旧时英美等国受雇在街头宣读法庭或地方政府公告的人(也作Town Crier),地位有点像中国衙门里的隶卒衙役之类;又因他们总是摇着一个铜铃,在市镇街头拖着长音叫着“Oyez, Oyez, Oyez! ”(听着,听着,听着!),以唤起人们的注意,故也称为摇铃人(Bellman),颇类似于中国旧时的更夫。拙著借用其义,并冠以Street(街)一词,以隐喻中国乞丐众生相。乞丐中有街头呼号求乞者,有吹弹唱跳卖艺者,有代人守门叫更者,有受雇哭叫送殇丧者,有鸣锣开道走卒者,如此等等,无一不是叫号街头;其受官府默许,喧闹街市,收取丐捐,则更具有类似Town Criers那样的半官方性质,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乞丐”一词所能概括,故本书之研究对象可用“叫街者”(Street criers)一言以蔽之。
就本书的主题而言,则“时空上下”四个字更能概括明了:中国的乞丐次文化在历史时段上有强大的延续性,是为“时”;在空间地域上有惊人的一致性,是为“空”;而乞丐次文化和主流文化乃至精英文化之间又有极为生动活泼的交流性,是为“上下”。这种交流性也反映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其实质也是一种上下关系。下面的讨论即围绕着时、空、上下这三者进行。

图1-1 英人画18世纪末广州街头的一组流浪汉群像
由英国人亚力山大(William Alexander)和梅逊(George Henry Mason)根据他们在当时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广州的街头所见实地绘制,1799年发表于伦敦。从左至右依次为:化缘的和尚、捕蛇者、瘸腿的乞丐、玩蛇者、耍猴者、舞罐者、驯狗者。虽然画像有艺术加工,但画中人物却并未有人们在明代周臣(约1450~1535)《流民图》(见图1-2)或清末民初照片中所能见的令人触目惊心的赤贫,可能是当时的广州尚得益于乾嘉盛世余荫之故。
来源:William Alexander and George Henry Mason, The Costume of China(1804), and William Alexander, The Costume of China(1805).

图1-2 明代周臣流民图(局部)
原画为册页,绘有流离失所的难民24人,后一分为二并装裱成手卷,现分藏于美国檀香山艺术学院(Honolulu Academy of Arts)(前半部)和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Cleveland Museum of Art)(后半部)。此图出于原画后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