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以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为基础,将能源利用效率放入国家能源安全的大框架中,充分考虑国内能源特性、供求状态、国情国力和国际环境,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与理论,管理科学、经济学、资源科学等学科知识与方法,定性与定量结合、国际与国内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即期与前瞻结合、社会与自然结合、经济与非经济结合、主观与客观结合、具体与一般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结合,从理论、政策及操作等层面系统深入研究中国能源利用效率问题。
1.3.1 研究内容
从内容上,本课题分为三大部分共8章:
第一部分(第一、第二、第三章)是理论基础部分,在对研究背景、国内外能源利用效率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对国家能源利用效率的概念、内涵、特点、本质、作用机制等进行分析,对系统论和可持续发展等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关系进行探讨,并选择能源利用效率测度的方法等。
第二部分(第四、第五、第六章)是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测度及实证分析部分,从企业、居民、政府三大类能源消费者入手,选择能源利用效率测度指标,初步构建能源利用效率测度指标体系,并对中国及其他共32个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状况进行测度及横向对比分析。利用CGE模型、投入产出分析和生态足迹分析法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状况和环境影响进行解释测度。
第三部分(第七、第八章)是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政策建议部分,重点评估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优势因素和劣势因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战略选择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随后进行总结与展望。
具体的章节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从国内外两个方面描述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研究所面临的国内的无奈和国际的压力;明确了进一步研究的基本思路;界定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
第二章国内外文献研究,系统总结了能源利用效率测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就绝对的和相对最优的能源利用效率测度指标、全球知名国家与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研究方法进行总结述评;最后提出国家能源利用效率测度研究的局限,指出本课题研究的关键。
第三章能源利用效率研究的理论体系,主要对包括马尔萨斯的“资源绝对稀缺论”、李嘉图的“资源相对稀缺论”、约翰·穆勒的“静态经济论”、罗马俱乐部的“世界末日模型”、系统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进行了回顾,分析了他们与能源利用效率测度研究的关系;选择能源利用效率测度方法,并主要介绍可计量一般均衡模型(CGE)、生态足迹分析法(EFA)和投入产出分析,建立了基于以上模型的能源利用效率测度框架。
第四章能源利用效率作用机理研究,将能源消费者分为企业、居民和政府三大类,分析它们各自的能源消费行为,构建能源利用层次理论模型,提出基于动态博弈模型的对策,为能源利用效率测度奠定理论基础。
第五章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测度方法构建,依据能源利用效率测度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从总指标、监控类、解释类和辅助说明类4个方面,构建能源利用效率测度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和能源消费份额法确定权重,在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下对中国与其他32个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测度,确定各国能源利用效率状况,进行横向对比分析。
第六章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分项测度与评估,根据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测度,沿着能源利用效率测度指标体系的指标层次向下分析,从监控类、解释类和辅助说明类三大方面入手,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估和解释,通过对比,指出有利的优势因素和可能对国家能源利用效率造成重大影响的劣势因素;利用CGE模型、投入产出法和生态足迹分析法,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形成进行解释及其环境影响进行测度;最后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进行预期。
第七章提高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战略选择,根据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测度和评估结果,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确定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具体战略、战略实施顺序等,尤其是对企业节能减排意愿进行初步调查,并实证分析技术进步对能源环境影响的作用机理,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
第八章结论与展望,总结全文,对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并提出本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本课题以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及统计测度为思维主线,按照“分析-评估-建议”的系统评价思想和实证研究思路展开。首先,利用行为选择理论和动态博弈论,建立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费者行为理论体系,并构建测度(评价及诊断)指标体系、方法和模型;其次,根据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和模型,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情景分析法等测度(评价及诊断)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现状、发展趋势和演化规律;最后,根据以上分析,利用CGE模型研究中国能源利用的环境影响策略选择等。研究中注意理论深度和可操作性,力求准确统计和预测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状况。技术路线如图1-5所示。
图1-5 研究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