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基本统计概念
1.1 统计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存在本质的区别:自然科学以“发现”永恒的、抽象的、普遍的真理为最终目的,这是其精华所在;而社会科学则以“理解”暂时的、具体的、特定的社会现实为最终目的。历史上很多人曾希望在社会科学领域找到一种能够适用于各个方面的真理,并且为之做过许多尝试,但都没有成功。其实,定量研究方法并不可能使我们找到像自然科学那样的普遍真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的目的是理解现实社会(谢宇,2006)。
自然科学中真理的存在实质上反映了自然界中不同个体之间的同质性,即具体个体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异。这一信念使自然科学家们认为,具体的、个体间的、看得见的差异只不过是表面的、人为的和微不足道的。然而,经验常识和从古到今的尝试表明,对于社会现象而言,异质性才是其突出的特性。由于具体个体间存在本质的差异,从而导致人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不能将所有个体等同对待。因此,社会科学中并不存在普遍真理,只存在一些原则和规律。对这些原则和相关逻辑进行探讨就是社会科学理论的任务。同时,受制于道德伦理和实际可行性,社会科学研究者基本上无法像自然科学家那样通过对实验室中的各种相关变量进行控制,从而寻找到社会现象的规律。因此,社会科学往往要依靠社会调查,通过样本来推断总体中的规律。这时,借用统计方法来完成研究工作便成为一种必要的手段。
社会现象的异质性是研究者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它使社会科学的任何研究方法都具有局限性,统计方法也不例外。正因为如此,社会科学的任何结论,凡是利用统计方法得到的,都必然包含一定的假设条件。可以说,学习定量研究方法的一个关键就是了解定量研究方法本身的缺陷、局限和不完善。而这些都根源于社会现象的异质性。
尽管定量研究得到的结论都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上,也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但定量研究方法却是研究社会现象不可缺少的工具。这是因为,如果没有这种方法,我们就无法很好地捕捉和表述研究对象的变异性。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法(比如思辨、内省、个人体验、观察和直觉等)确实也能增进我们对社会现象的理解,但这些方法都不能很好地反映社会现象的异质性。当然,它们能够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但不应取代定量研究方法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的核心。换言之,定量研究方法依然是理解社会及其变迁的最佳途径,它可以使我们避免一些因意识形态或先入之见而导致的偏见,确保研究活动的“价值中立”,从而得到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认识。比如,它可以让我们知道从某一研究得出的结论在总体层面上是否有偏差或在多大范围内是有效的;它也使我们可以通过统计方法发现组间差异和组内个体差异。而关于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的统计信息就是我们想得到的有关社会现象的规律。
定量研究方法已成为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但其在中国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在各种研究中的应用还很少见,这导致中国社会科学与国外主流社会科学之间的脱节和交流的匮乏。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迅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涌现,这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对研究者而言,学习并使用定量研究方法来研究、解决问题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定量研究方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统计学。而统计学本身就是一门专业学科,具有自己的学科体系、逻辑推理和符号语言。对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来说,我们需要掌握这一学科体系、逻辑推理和符号语言。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知道统计学的知识只是社会科学的工具,它本身并不能取代对所研究社会现象的了解和社会科学研究所必需的研究设计。本书仅讨论社会科学研究中常见的与回归分析有关的统计学问题,而不讨论社会科学理论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设计方法。所以,本书所讨论的主要内容与具体研究问题和理论取向无关。我们希望那些对定量研究持负面态度和批评意见的学者也能学习统计知识,因为只有在真正理解了统计学思想之后,一个人才能对定量研究方法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