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总报告
第一章
项目研究基本情况
一 项目评估缘起
世界银行贷款“贵州省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和发展项目”(下文简称世行项目)是2009年6月26日贵州省与世界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项目。2009年9月16日贷款生效,贷款期限30年(包括5年宽限期),先征费率为0.25%。关账日期为2016年6月30日。
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发展旅游和更好地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帮助贵州境内民族贫困地区文化资源富集区增加经济收益。为实现该目标,此项目将采取创新措施,赋权于民,增加少数民族收入;关注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的能力建设。
贵州省世界银行贷款实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和发展项目办公室于2010年12月10日与宜生环境技术工程(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荷兰Urban Solutions公司联合体签订了咨询合同,聘请该咨询联合体为世界银行贷款贵州省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和发展项目提供“以社区为基础的可持续旅游、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及专题研究”的咨询服务。
项目自2009年开始实施至2013年的4年时间里,已经实施过半。在此期间世行项目的四个子项目都在同步推进中,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世行贵州项目是世界银行在中国的第一个基于“社区参与”理念实施的促进农村社区可持续性发展项目,希望通过项目实施促进少数民族社区的能力建设,发掘和保护本民族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世行项目的“社区参与”理念与中国现实环境存有张力,导致“社区参与”理念在项目顶层设计、具体实施、目标控制等各个环节都与世行项目初衷产生了一定偏差,使世行贵州项目在前期实施过程中遭遇较大困难,社区工作未能按照预定设计开展,项目进程严重滞后。项目在实施初期遭遇的问题引起世界银行的高度关注,并将该项目列为高风险项目予以警告。
在此背景下,为客观而全面地了解世行项目“社区参与”现状,揭示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资借鉴的改进政策建议,2012年11月,咨询联合体成员之一的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聘请由贵州民族大学中国西部社会建设调查研究暨实验中心和贵州社区建设与乡村治理促进会组成的联合团队对“世界银行贷款贵州省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和发展项目”社区参与现状进行评估。
本联合团队由三个子团队构成。
(1)社会建设理论与社会政策研究团队。成员包括:贵州民族大学孙兆霞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王春光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后陈维佳;
(2)旅游与文化产业实践及理论探索团队。成员包括:贵州大学曾芸博士、贵州师范学院陈志永教授;
(3)社会建设实践团队。成员由贵州民族大学毛刚强博士及其所带领的“贵州社区建设与乡村治理促进会”会员组成。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本团队期望能对世行项目“社区参与”实施现状进行客观评价,并从制度设计、实施路径、结果控制等方面对项目存在的缺陷展开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操作的实施建议与对策。
二 研究历程
2012年11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贵州民族大学中国西部社会建设调查研究暨实验中心和贵州社区建设与乡村治理促进会签订《世界银行贷款贵州省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和发展项目中期社区工作评估及重点社区基线调查子项目》技术服务合同。合同要求对世界银行贷款贵州省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和发展项目所涉贵州15个村寨的项目实施工作进行评估,并选择其中的两个重点村寨开展基线调查。15个村寨包括天龙、岜沙、小黄、石桥、展溜、巫包、季刀、怀恩堡、西江、堂安、厦格、旧州、塘龙和塘坝、三门塘以及纳蝉。
2012年12月,评估团队成员孙兆霞、毛刚强、陈维佳和陈志永参加了在贵阳紫林庵宾馆召开的世行项目中期报告会。会后,团队成员跟随世行专家和省项目办工作人员对西江干荣村、怀恩堡、季刀、展溜、巫包、天龙、纳蝉等村进行了正式评估前的预调查工作。预调查通过对县项目办工作人员、乡镇领导、村委会负责人、社区协调员、世行项目技术服务驻村代表、村寨精英等关键人员进行访谈,形成近10万字的录音整理资料,最终梳理为6万字预评估报告,为即将展开的正式评估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使此后的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2013年春节期间的大年初六,团队成员集结贵阳,进行正式调查前的培训工作。培训主要针对评估工具的使用、评估内容框架、评估访谈等内容展开。培训结束后,团队兵分四路进行分村评估。其中孙兆霞带队的一分队负责展溜和巫包;陈志永带队的二分队负责干荣村和怀恩堡;曾芸带队的三分队负责纳蝉和天龙;毛刚强率领的四分队负责小黄、岜沙、堂安、厦格等村。
评估团队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完成了被评估村的“村庄组织焦点小组”、“村民焦点小组”、“非正式领导SWOT分析、小组讨论”等评估工具的使用,并对部分村民、管理小组成员、监督小组成员、社区协调员、乡政府、县项目办等关键人物进行访谈,每一个村都有近10万字的访谈材料。在此基础上,各评估小组提交了14份分村评估报告,总字数约15万字。
2013年3月,孙兆霞、陈维佳、陈志永、曾芸与研究生刘童、李宗倩组成的基线调查团队前往堂安进行基线调查。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春光研究员、房莉杰副研究员加入团队,从乡村社会建设的角度为基线调查提供理论观照。基线调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对将近30人进行深度访谈,完成63份入户调查问卷,填写堂安外出务工人员统计表、堂安建房情况统计表等,拍摄了数张图表资料,收集了大量文字资料。最终整理形成近8万字的基线调查报告。
2013年5月,孙兆霞、陈维佳、陈斌与研究生刘童、夏文冰组成的调查团队奔赴展溜村进行基线调查。在此期间,调查团队进行大量访谈,对村庄历史、生产生活现状、人口结构、通婚圈、留守儿童、社会福利、农民工情况、风俗习惯等内容进行解剖式调查,将一个传统的、处于急剧变化前期的偏远少数民族村寨通过近8万字的基线调查报告进行了全方位的呈现。
以前期分村报告、两个村的基线调查报告、几近60万字的调查访谈材料为基础,2013年7月团队开始撰写世行项目评估总报告。
三 调研工具及方法
为使评估有广度和深度,我们在此次评估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调研评估工具,总体可分三大类。
(一)参与式调查评估工具(PRA)
农村社区参与式调查评估工具是较为快速和全面了解村庄社区资源、发展现状、村民发展意愿、项目对社区影响等内容的一整套田野调查工具。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把发言权、分析权、决策权交给村民,引导村民加深对于自身、社区及其环境条件的理解,并对项目的实施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次评估我们根据世行项目的特征与实施情况,设计了一整套评估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村庄组织焦点小组评估。研究分析社区的组织状况和自发性参与机制,以及该机制如何影响世行项目实施社区的健康发展。内容有绘制组织关系图、韦恩图、问题树,开展项目实施与监督小组工作讨论等;
(2)村民焦点小组讨论及访谈。了解社区成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及对项目的认知及评价。内容有绘制世行项目参与阶梯、韦恩图,开展村民半结构访谈;
(3)非正式领导SWOT分析、小组讨论。该活动的目标是探讨世行项目运行过程中,村民的集体行为以及他们和村干部或地方政府官员的合作关系。同时,还评估村民和村干部在世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自发参与能力。内容有社区实施世行项目达致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SWOT)分析、韦恩图、村庄协调员半结构访谈;
(4)绘制村庄资源图。了解村庄的资源状况,及村庄权力结构对项目资源分配及实施的影响。
在使用参与式调查评估工具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本土智慧,与他们平等地进行交流沟通。例如在绘制社区资源图的过程中,通过村民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团队成员不仅熟悉了社区地理位置、资源分布等情况,还掌握了村庄历史演变、婚丧嫁娶风俗等重要信息。通过评估活动也帮助村民挖掘此前被忽视的村庄传统文化、珍贵的集体记忆以及独特的社区资源。
(二)半结构深度访谈
评估期间研究团队进行了大量个案深度访谈,形成约60万字的访谈录音整理资料。在村庄层面,对普通村民、村支两委成员、管理小组监督小组成员、社区协调员就世行项目在社区实施情况进行深入访谈;在乡(镇)的层面,访谈乡镇主要负责人,了解他们对世行项目的态度和看法;县一级访谈对象是县项目办主任以及工作人员。此外还有与世行项目相关的部门工作人员,如文物局、建设局、国土局等。因世行项目实施周期长,很多工作人员都已经调整,团队还设法找到曾经的世行项目办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团队还对贵州省旅游局、咨询联合体相关负责人员进行访谈,以期获得从微观到宏观多个层面的信息,从而全面客观地对项目进行评估。具体情况如下。
1.村庄调查与访谈情况
(1)参与式座谈会:在所有评估村寨,项目组均采取村干部座谈会、村庄非体制精英座谈会、项目管理小组与监督小组座谈会、村民代表座谈会,与村民共同绘制村庄资源图、韦恩图等方式获取村庄基本信息以及世行项目进入村庄后呈现的相关信息。
(2)关键人物访谈:采用多层次深入访谈法分别与所涉及的县项目办负责人、乡镇负责人、项目村村委会领导、项目管理小组与监督小组负责人、协调员、村庄非体制精英(乡村教师、医生、养殖专业户)、妇女代表等进行深度交流。为获取更广泛的信息,项目组特意选择春节前后进入项目村,对春节期间返乡的农民工、外出求学大学生以及外出工作者进行深入访谈,获取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
(3)专题访谈:为使世行项目的目标能够有效达成,项目组在对每一个项目村进行评估时,均对村庄合作的社会基础和集体行动的能力进行深入调研(内容详见“世行项目实施村庄原村庄集体行动能力情况”)。视角包括以下几点。
村庄姓氏及宗族结构
基于收入分化的社会结构
村民信仰及其载体的同一与多样性
村庄权力机构
公共空间与公共活动
村民对村庄资源优势、世行项目、乡村旅游发展的共识
村寨法定组织、村寨内组织的角色与功能及其法定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社区精英的角色、功能与凝聚作用
社区公共事务的处理与管理能力(环境、卫生)
应对突发事件的集体行动能力(偷盗、火灾等)
2.咨询公司、政府职能部门、综合部门、旅游企业
为评估需要,2013年1月,项目组部分成员先后到凯里市季刀苗寨、南花苗寨,剑河县巫包苗寨、展溜苗寨,贞丰县纳蝉村等地进行预调查。预调查期间,与咨询公司驻村代表、县项目办负责人、部分乡镇领导及员工进行初步交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提纲。
正式评估开始后,评估组成员再次到各县项目办、乡镇,就世行项目的相关问题对县项目办负责人、乡镇领导进行深度访谈;对天龙屯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西江苗寨旅游公司、肇兴世纪风华有限公司领导及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从政府、公司视角透视世行项目的运行机制与实施路径。
3.基线调查视角的支撑
(1)村庄历史与变迁过程,社会合作的历史基础及文化认同
为了解社区发展的演变过程,项目组通过典型人物生命史访谈、参与式座谈会、查阅当地文献资料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加深对社区自然生态、社会文化、组织制度、经济变迁过程的认识。
在堂安侗寨,通过对肇兴镇副镇长、寨老、村委会负责人、卸任的村支书、退休干部、旅游公司负责人、驻村领导及社工人员、寒假回家的大学生、项目管理小组和监督小组成员、侗戏队负责人、返乡农民工、专业养殖户以及随机村民等进行专访,项目组对堂安侗寨的以下内容进行专题研究(详见堂安基线调查报告)。
村庄历史及演变
村庄姓氏历史来源及结构
村庄土地分布及变化
村庄历史上四次火灾的发生情况及村民应对突发事件(偷盗、火灾)的处理机制
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去向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及社区旅游业的发展演变
公共活动(祭萨、踩歌堂、斗牛、贺月、村委会选举、扫寨等)的兴衰历程等
上述专题研究为掌握村庄合作的历史基础及文化认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展溜苗寨,通过对南寨乡乡长、寨老、村委会负责人、卸任的村委会领导、非遗传承人、白路小学校长、南寨乡教辅站主任、养殖专业户、项目管理小组和监督小组成员、返乡农民工、寒假回家的大学生等进行专访,项目组对展溜的以下内容进行了专题研究(详见展溜基线调查报告)。
展溜苗寨的历史与演变
村庄治理结构的变迁
房族结构与变化
村庄土地分布及种植结构的演变
婚丧嫁娶的传统及变迁
外出务工的结构性变化(含务工动机、务工范围、务工类型、外出途径以及与家庭的联系)
村庄公共活动的历史及功能变迁
村庄公共设施的变化
村庄建房的历史与变迁。
(2)村庄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资源
进入展溜、堂安展开基线调查时,在项目组成员的积极引导下,当地村民将村庄的资源图绘出,内容涵盖村庄集体资源,如集体林、土地、水源;公共活动空间,如堂安鼓楼、萨岁坛、戏台,展溜球场;公共基础设施,如村庄道路、寨门、停车场、休息亭等;村庄公共服务,如村医院、学校、接待站等。通过绘制资源图,项目组成员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社区资源、社会经济状况、乡土知识等其他相关信息资料,并了解了社区发展的问题和机会。
(3)村庄现实问题及世行项目影响的深度资料
基线调查必须在对社区全方位了解的基础上展开。只有对社区基础资料进行调查和整理之后,在充分了解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情况下,才能找出社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发展潜力及制约因素,进而确定社区发展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与村民共同制定发展的相关规划。
进入村庄后,项目组成员对村庄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特别关注村庄合作的社会基础和集体行动能力,以此为基础对世行项目进村后对村庄发展、社会结构、村民行动以及社会合作等产生的影响展开了深入调研。
(三)入户问卷调查以及填制相关统计表格
在基线调查中,项目组在每个村抽取200个村民家庭进行入户调查,主要对村民的家庭经济情况、家庭人口结构、农业活动、外出务工、日常开支、社会福利等基本面进行调查。此外,本团队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调查。比如在堂安了解到“火灾”以及“建房”对村庄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随即设置了堂安建房情况统计表,包括建房日期、建房地点、是否原址建房、建房周期、建房支出结构等内容。另外还填制了大量的统计表格,包括:外出务工人员统计表、留守儿童统计表、村支两委成员统计表、在外工作人员统计表等十余份表格。这些都为调查评估提供了客观、翔实的材料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