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初,中国人民希望在难得的和平环境中,以独立自主的地位、平等互利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却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军事和经济封锁。朝鲜战争爆发之后,封锁全面实施,封锁力度大幅升级。其措施之严厉、纠集国家之多、历时之长,在国际关系史上实为罕见。
在力量悬殊的险峻形势下,新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对外贸易不仅没有被窒息,反而在封锁禁运中成长与发展:进出口总额于1951年开始突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史最高水平并不断增加,进出口比改变了近代以来数十年长期入超的局面,商品结构向着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方向变化。与此同时,封锁禁运加剧了世界各国之间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矛盾,导致全面封锁禁运于1957年破产。此次封锁禁运至20世纪70年代以失败告终。
本书以大量生动的史料和丰富的数据回溯、分析了这一重要历史过程。
新中国的经历揭示了世界贸易中的一个辩证关系:“封锁”与“被封锁”总是相对的。“封锁”了一部分国家和地区,这部分国家和地区对于实施者来说成了“禁区”,反过来实施者也就“被封锁”了,特别是对像中国这样的具有广阔市场、丰富资源、众多劳动力的大国实施“封锁”,其结果往往是苦果共尝,应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个老话。
而对于我国来说,推进国际经济往来的关键在于自身方针政策的选择与实施。本书之所以要展示半个多世纪之前的这段历史,目的就在于给今天应对类似境遇时增添智慧。
从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恢复政府交往,到80~9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经济转轨,发展中国家进行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发展外向型经济。所有这些历史性重大变迁,共同推动着全球性市场的形成,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但是,当代的全球化仍然由国际垄断资本占据主导地位,是与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相适应的全球化。国际市场上的贸易斗争反映在贸易壁垒、技术封锁、金融博弈等多方面,须臾未曾停歇。
近年来,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与洗礼,由于相对经济地位的变化和产业竞争力状况的变化,我国对自由贸易的认同与适应能力显著提高;对于自由贸易的态度,正在从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的捍卫。过去举着“自由贸易”大旗并动辄指责我国违反自由贸易原则的国家,正在或即将不得不承认我国以极大的努力执行和维护着自由贸易原则。
面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多方位变化,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应对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回旋空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在新形势下,我们回顾新中国当年应对西方封锁禁运的历史,不仅能够了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大阵营“冷战”背景下新中国对外交往之不易,而且能够从后发国家今昔国际贸易应对能力比较中得到启迪,即后发国家的自主能力是较好应对国际争端的关键。
本书吸收了诸多近年来披露的相关文献资料,特别是新中国应对封锁禁运的背景材料,包括国际背景方面中苏关系、朝鲜战争、中美关系以及中共党史、国史和经济史的相关资料;还包括了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区的外贸政策资料等。研究的范围从外贸领域扩大到相关商品生产和国内市场流通领域。
1993年,我国老一辈革命家、经济学家、外贸部原副部长徐雪寒曾为拙著《跻身国际市场的艰辛起步》一书作序。时过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文中的许多提法仍体现着他的睿智、卓见以及对后学的关怀。本书将这篇序言重新载入,既有助于读者加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又为了纪念这位令人尊敬的前辈。
董志凯
2014年1月于北京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