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跻身国际市场的艰辛起步》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大踏步迈向世界市场。江泽民同志的十四大报告进一步要求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这是时代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关键时刻,回顾新中国跻身国际市场的曲折斗争,有温故知新的作用。
18世纪末19世纪初,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开拓和形成了世界市场。从此,哪个国家和地区兴旺发达,必然与国际交往相联系;反之,封闭必然导致国家的衰退和落后。这一经济发展的普遍原则曾被一些自恃强大的国家利用,它们企图通过“经济封锁”压制打击敌对国家,迫使其就范。本书以新中国的经历揭示了世界贸易中的一个辩证关系:“‘封锁’与‘被封锁’总是相对的。‘封锁’了一部分国家和地区,这部分国家和地区对于实施者来说成了‘禁区’,反过来实施者也就‘被封锁’了”。特别是对那些具有广阔市场、丰富资源、众多劳动力的大国实施“封锁”,其结果往往是苦果共尝,应了中国人的老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对于那些实施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国家,是一个教训。
同时,这本书也以丰富的实例告诉人们:①关起门来搞建设既不是我国的初衷,也不可能恢复发展经济,实施“一五”计划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引进资金、设备和技术是分不开的;②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不应也不必取决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在此问题上我国当初有着十分珍贵的经验和教训;③对于我国来说,开展国际经济往来关键在于自己的方针政策正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失败了。在总结我国经验的同时,不回避问题、认真汲取教训也是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当时在指导思想和政策实施上,我们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教训: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斯大林“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理论的影响,使我国失去了一些了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技术、管理方面先进经验的机会,并且使外贸经济完全服从当时两大阵营斗争的要求,影响了经济效益和发展。②实施了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贸易价格长期不变的思想,背离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要求。这样做的结果是商品数量不是越来越多,质量不是越来越好,而是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对外贸易经营逐步变为完全由国家进行,使省以下的各级地方机构及私营经济失去了对外贸易的积极性。如果我们当时对这些问题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反封锁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广东、上海等地的口岸也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
由于这些问题长期没有引起我们的正视,打破封锁之后,因种种原因我国对苏联的贸易减少了,而对西方的贸易仍很被动,外贸策略总体来看仍是内向性的。这个问题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战略才逐步得到解决。
目前国内外形势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已有很大变化,但国际局势动荡不定,贸易国际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区域集团化同时并存。美国对我国仍然进行贸易歧视与技术封锁。我国则采取改革开放、积极进入国际市场、取长补短、增进效益、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政策。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这段贸易战线上的封锁与反封锁的艰辛曲折的斗争,仍然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不能以今日之是非议昔日之短长,而应温故而知新,把当前工作做得更好。
该书是作者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室的同志们和中央档案馆合作,在长期研究、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的基础上撰写的。他们从事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马克思主义认为,研究问题应该从历史的分析开始。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还很不成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正在探索中前进。为了使这一探索卓有成效,研究中国经济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是非常重要的,而历史档案资料的整理则是研究的基础和开端。借此机会我祝愿他们的工作坚持不懈,圆满成功。
199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