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政务年鉴(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012年水利信息化发展概况

2012年各级水利部门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进水利电子政务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十二五”水利信息化总体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 水利信息化取得长足发展

(一)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金水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这些论述强调了“以水利信息化促进和带动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性,极大地调动了各方推进水利信息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全行业共同推进水利信息化的强大合力。

各地在落实中央1号文件的工作中将水利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任务;多地明确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整体推进“金水工程”,山东将水利信息化工作列入省水利六大体系建设之一,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提出要通过推进水利信息化在全国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北京、浙江、江苏、大连、宁波等地提出“智慧水利”或“智慧水务”建设目标,上海提出要建成“智能水网”。全国水利信息化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向着实现水利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二)投入大幅增加

2011年5月,水利部正式印发《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各地开展了水利信息化规划的编制工作,海河委、珠江委和江西、湖南、江苏、福建、上海等地的水利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正式印发,山东编制完成《山东省“金水工程”建设规划》,这些规划为加快水利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据初步估计,“十二五”期间国家拟投入近100亿元用于“金水工程”建设,是“十一五”投入的3倍多,其中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和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两大工程投资就超过30亿元;广东计划从“十二五”开始用10年时间投入45.6亿元,开展水利信息化“十百千万”工程建设;重庆、江苏“十二五”水利信息化建设将分别投入15亿元和6.5亿元。

(三)管理进一步加强

各地各单位纷纷采取有力措施,强化管理,为水利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管理职能。太湖局和河南、宁夏、山西、深圳、厦门等地新成立或明确水利信息化管理和实施部门,山东积极推进市县级水利部门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湖北明确信息中心具体组织水利信息化建设并负责运行管理,新疆调整了水利信息化领导组织机构、实行信息化归口管理,福建水利厅成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挂靠省水利信息中心。二是为统筹水利信息化建设,根据水利部颁布的《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的要求,海河委、珠江委和江苏、浙江、安徽、甘肃等地积极开展顶层设计工作,全国水库移民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已编制完成。三是多地出台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投入和考核等方面的制度,规范了水利信息化工作。广东印发《关于在建部分水利工程同步实施信息化建设的通知》,并开发了水利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重庆将信息化工作纳入“禹王杯”水利综合目标考核,山东把水利信息化资金集中纳入水利基金进行统一管理与分配,河南、山东等地将运行管理经费列入部门预算,海河委对流域信息化管理体系进行了梳理。

二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资源整合

(一)基础设施更趋完善

多地水利电子政务外网、水利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联通至县(区)和基层;福建率先在全国建成500兆省、市两级水利数据传输高速网;宁夏建成了20兆宽带水利专网和移动无线数据传输专网,甘肃、广西、江西、辽宁、宁夏、湖南等地建成水利高清视频会议会商系统;内蒙古在重点区域建成了3G视频监测点和卫星应急移动指挥系统;河南、云南建成全省VPN通信网络系统。全国水利卫星通信网已建卫星小站450多个。各地新建的雨情、水情、工情等信息采集系统采用了先进的自动采集和传输模式。

(二)空间数据广泛应用

水利部初步建成了多分辨率、多比例尺、多时相的空间数据共享应用平台。1∶25万、1∶5万电子地图得到广泛应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安徽、福建等地建成和应用1∶1万电子地图。2.5米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得到普遍应用,北京成功应用了0.2米分辨率的航空遥感影像。福建、安徽、浙江等地初步建成了地理空间信息三维平台。

(三)水利数据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项目水利资源数据分中心通过验收,建成8大基础信息库,提供大量数据服务。黄河委、珠江委和上海、广东、山西等地水利数据中心初步建成,浙江、山东、宁夏等地水利数据中心正式立项建设,江西计划投资6330万元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

(四)资源整合取得积极进展

各地纷纷加大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力度,取得新进展。宁夏将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等多个重点项目进行全面整合,统筹实施;太湖局初步建成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平台,在全流域初步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北京建成水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政务资源、业务资源的全局共享;安徽提出一个水利数据中心、一张水利信息专网、一张电子地图、一个应用平台的“四个一”整合目标;广东采取资源“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开发、统一使用”的“四统一”工作措施;湖南编制了《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方案》。

三 推进重点信息化工程提升应用效益

(一)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持续推进

一期工程应用成效显著,各地结合实际建成并逐步完善了防汛抗旱指挥系统,这些系统不仅提高了全国防汛抗旱防灾减灾决策支持水平,也对水利信息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龙头带动作用。二期工程进展顺利,可行性研究报告于去年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复,目前,二期工程初步设计已通过水利部审查,国家发改委组织的概算审核工作即将完成。

(二)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国家、流域和省级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全部成立,项目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2012~2014年)》和《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项目主要软硬件产品统一选型议价工作完成,省界断面水量监测建设任务得到确认,项目技术标准编制工作积极开展,三级信息平台统一设计、统一集成和通用软件开发等工作全面铺开。

(三)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全面建成

二期工程建成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7个流域机构中心站、31个省级总站、175个分站和738个监测点,在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大增强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和生态建设的决策支持能力。目前,二期工程即将开展竣工验收工作。

(四)农村水利信息化工作深入推进

中国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了竣工验收,建成农村水利工作的10类项目管理系统,为农村水利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提出要以信息化推动实现灌溉现代化,并启动了信息化试点建设工作。

(五)全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

该项目已通过竣工验收,建成了覆盖全国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866座大中型水库以及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2600多个移民管理机构的业务管理平台,实现了后期扶持移民人口、资金信息的动态监管,提高了移民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六)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和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进展顺利

这两个项目具有投入大、点多面广、管理复杂、运行维护难等特点,信息系统是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两个项目按计划积极推进,取得阶段成果,完善了水利信息采集点、丰富了信息源,在2012年汛期全国防汛和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完成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

全方位全过程应用信息技术成为全国水利普查工作的一大特色。普查工作中,通过数字高程、电子地图、遥感影像自动提取河流水系边界、水利工程对象、土壤侵蚀量等信息,利用平台以“一张图”模式集中发布底图和成果,同时积累的海量数据为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 推动技术应用加强安全保障

(一)卫星遥感、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得到应用

由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统一处理的环境减灾、资源三号等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在黄河防凌和水资源管理、黑河塔河调水、西南干旱和云南彝良抗震救灾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3月,“水利部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在无锡市挂牌成立,物联网在水利中的应用取得初步成果;浙江将防台风业务应用搬上“云平台”,8月8日,在防御正面袭击的“海葵”强台风时,网站单日页面浏览突破350万次;浙江台州市启动了“智慧水务”建设试点示范工作;青岛市组建了水利信息服务器集群,实现了小规模的云计算和云存储。福建建成全省基于3G网络通信单兵移动视频监控系统,提高了防汛应急响应能力。

(二)水利网络信息安全体系进一步完善

完成了7个流域机构电子政务内网安全改造建设,并顺利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测评;水利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稳步推进,完成对水利信息骨干网络系统等6个三级系统和4个二级系统的测评与整改,2012年2月通过等级测评,黄河委、海河委重要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水利部审查。7月,水利部信息办在部机关和直属单位开展了信息安全专项检查。各地也积极开展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工作,海河委编制了《海河委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差距分析报告》,完成了机关和直属局的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备案,安徽编制完成了《重要水利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建设实施方案》,辽宁等地出台水利网络信息安全应急预案。


(水利部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