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转型中的国际投资与贸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投资、贸易与环境

一 研究背景

(一)本文的总体框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一。然而工业化进程中高能耗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能源的高消费、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与低产出、低技术、低效益依然存在。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可持续发展和生存条件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最为关注的话题。故对投资、贸易和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多维度、复杂的问题。一般认为,贸易自由化将在以下五个方面对环境造成影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4)。

规模效应(scale effects)

规模效应指由于贸易自由化导致的经济规模的变化所造成的环境影响。通常看法认为,贸易自由化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带来经济规模的扩大。它既可造成资源的加速使用和污染的过度排放,从而对环境造成更大压力,也会带来国民财富的增加,使得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改善环境的意识和努力程度增加。

结构效应(structural effects)

结构效应指贸易自由化通过影响经济结构而造成的环境影响。贸易自由化促进专业化分工,导致各国更依赖于自己的资源禀赋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从而推动各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它可加速国家的产业结构由污染严重的第一、二产业主导向污染较轻的第三产业主导转变。正如很多发展中国家目前的状况,给其环境带来巨大的改善。它也会促使某些国家不恰当地利用其资源优势,过度地发展资源出口产业和依赖污染严重的产业,造成环境的恶化。例如许多发展中国家盲目扩大其自然资源出口,成为了发达国家的原材料供应地,而这些原材料的价格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其环境成本。

技术效应(technology effects)

贸易自由化加速了各国间的技术流动。新技术往往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在同样的产出的情况下,使用更少的投入和排放更少的污染。但贸易自由化同时也拓宽了过时、有害技术和工艺的转移渠道,这样的例子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中并不鲜见。

产品效应(product effects)

与技术效应类似,贸易自由化也促进了各国间的产品流动。一国可以通过贸易获得对环境更加友好的产品,也可以弥补自己的资源禀赋的不足。同样,贸易自由化也可能带来相反的产品,例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垃圾转移。

规制效应(regulatory effects)

规制效应是指贸易自由化对一国的环境政策、措施、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造成影响,从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贸易自由化可以推动一国改善环境管理、加强环境措施和提高环境标准,增强其改善环境的效果;同时,伴随贸易自由化的国际贸易规则也可能限制一国根据本国情况实施环境政策的自由和能力。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各国间会竞相降低其环境标准,从而陷入国家间制定环境标准的“囚徒困境”。

可以看到,以上五种效应,既可能带来环境的改善,也可能造成环境的恶化,而决定其不同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于是否存在完善的市场和恰当有效的管理。

投资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一对多维、复杂的双向关系,尤其是国际投资中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对环境的影响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FDI可能从环境管制严格的国家或地区流向环境管制比较松的国家或地区,这样引起了污染产业的转移,提高了接受FDI国家的污染水平。另一方面,FDI给东道国带来的先进技术往往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循环使用率,使得在相同产出水平下投入减少,从而排污减少,有利于减轻东道国的环境污染。

鉴于贸易、投资和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本节主要集中研究以下内容:首先,描述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现状;其次,为了深入理解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报告基于多国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贸易中隐含污染物;最后,通过DRC-CGE模型进一步综合分析了如何通过政策手段促进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和投资结构的优化,以实现环境的改善。

(二)我国进出口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36421亿美元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和《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年均增长率16.43%。伴随着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对外依存度也随之上升,2011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48.67%。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主要利用2002年和2007年的34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和相关部门的能源消耗数据。根据行业的能耗强度,我们把行业分为高能耗行业、中能耗行业和低能耗行业。

图1-1 1990~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及对外依存度

注:对外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100%,均按当年价格计算。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从表1-1可以看出:2007年,我国高能耗行业产品的出口额为1971.68亿美元,占比为16.21%,中能耗行业产品的出口额为2756.50亿美元,占比为22.66%,低能耗行业产品的出口额为7438.70亿美元,占比为61.14%。相对于2002年,高能耗行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从2002年的15.05%增加到2007年的16.21%;中能耗行业出口占比从2002年的28.03%下降到2007年的22.66%;低能耗行业出口占比从2002年的56.92%上升到2007年的61.14%。

表1-1 2002年和2007年我国出口行业能耗程度分布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

从表1-2可以看出:2007年,我国高能耗行业产品的进口额为2831.71亿美元,占比为29.70%,中能耗行业产品的进口额为1714.08亿美元,占比为17.97%,低能耗行业产品的进口额为4990.28亿美元,占比为52.33%。相对于2002年,高能耗行业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从2002年的27.81%增加到2007年的29.70%;中能耗行业进口的比重也从2002年的17.55%增加到2007年的17.97%;低能耗行业的进口比重却从2002年54.65%下降到2007年的52.33%。

表1-2 2002年和2007年我国进口行业能耗程度分布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

(三)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对外直接投资(ODI)

1.外商直接投资(FDI)

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快速增长,90年代后期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一度下降,自21世纪以来又呈上升趋势,至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额已达952.5亿美元,在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略有下降,实际利用外资为918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一直占我国利用外资总额的绝大部分(见图1-2)。

从行业来看,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2010年流入制造业的FDI为495.91亿美元,占总的FDI的46.90%。第二大行业房地产业的FDI为239.86亿美元,占比为22.6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FDI为21.14亿美元,占比为2.01%。

图1-2 1985~2010年我国利用外资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2009年流入制造业的FDI为468亿美元,占总的FDI的51.95%。第二大行业房地产业的FDI为168亿美元,占比为18.65%。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FDI为21.12亿美元,占比为2.34%。

2008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中,采矿业(5.72亿美元),纺织业(18.23亿美元),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41.23亿美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6.96亿美元),合计82.14亿美元,占全部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924亿美元的8.89%。而这些部门都属于高中能耗行业。2007年,采矿业(4.89亿美元),纺织业(18.43亿美元),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28.86亿美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0.72亿美元),合计62.9亿美元,占全部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47.7亿美元的8.41%。2008年相对于2007年,除纺织业等产业实际利用FDI绝对量有所下降外,以上行业的FDI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以上四个行业的FDI占整个FDI的比重却有所下降。

2.对外直接投资(ODI)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见表1-3), 2003年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仅为28.5亿美元,2007年迅速增长到248.4亿美元,2009年又比2007年翻近一番,达到478亿美元,2010年达601.8亿美元。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近两年也迅速增加。从2007年的16.7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86.3亿美元。

表1-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情况(2003~2010年)

注:∗为估计值。

资料来源: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历年统计快报(2003~2006)和统计公报(2007~2010)。

2010年全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688.1亿美元,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名列全球第五位数据来自商务部《2010年度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从总量看,截至2010年底,中国1.3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6万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3172.1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5万亿美元。

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占到存量份额90%左右;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中,中央企业和事业单位占80.2%。

从地区分布来看,亚洲和非洲是投资存量高度集中的地区,对发达国家、地区的投资存量占7.4%。在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最高,在亚洲分布最为集中。2010年底,中国的1.3万多家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81.4%。

相较于2009年,2010年中国对大洋洲的直接投资有所缩减,而对其他地区直接投资都出现了大幅增加(见表1-4)。2010年中国对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非洲投资快速增长,其中对欧洲投资67.60亿美元,增长101.67%,对北美投资26.21亿美元,增长72.20%,对拉美投资105.38亿美元,增长43.80%,对非洲投资21.12亿美元,增长46.77%。

表1-4 分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1》。

从行业分布来看(见表1-5), 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比例由高到低前五个行业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24.9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1.1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5.34%),采矿业(15.33%)及制造业(8.02%); 2008年有所变化,对外直接投资比例由高到低前五个行业分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8.85%),金融业(25.13%),批发和零售业(11.65%),采矿业(10.4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4.75%)。2009年,对外直接投资比例由高到低前五个行业依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6.22%),采矿业(23.60%),金融业(15.45%),批发和零售业(10.85%),制造业(3.96%)。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比例由高到低前五个行业依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4.01%),金融业(12.54%),批发和零售业(9.78%),采矿业(8.3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31%)。

表1-5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1》。

近几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较大的行业呈现以下特点:(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始终位居前列;(2)金融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上升较快;(3)批发和零售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比重下滑。

(四)主要污染物排放与治理

1.主要污染物排放

我国废水排放总量呈缓慢上升势头,而其中的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则基本保持稳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保持稳定,烟尘排放总量(包括其中的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都保持下降趋势,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下降幅度较大(见图1-3)。相应的,各种资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如能源、工业废水排放,SO2排放以及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CO2)强度一直保持下降趋势(见图1-4)。

图1-3 1995~2008年我国污染物排放情况

左轴:化学需氧量排放(COD)、总二氧化硫排放(SO2)、工业烟尘排放(Soot)、工业粉尘排放(Dust)、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Solid waste),单位均为万吨;右轴:工业废水排放,单位为亿吨。

图1-4 资源利用强度和污染排放强度

能源强度(Energy):每亿元工业产值消耗标煤,以万吨计,工业产值和工业能源消耗数据均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废水排放强度(Waste water):每亿元工业产值所排放废水,以十吨计;SO2排放强度:每亿元工业产值所排放SO2,以十吨计;CO2排放强度:每亿元工业产值所排放CO2,以万吨计。废水、SO2数据来源于历年环境统计公报,且均为工业排放;CO2数据来自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CO2为所有来自化石能源的排放。

2. CO2排放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排放的温室气体也随之快速增长。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CAIT的数据,2007年我国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温室气体达到60.28亿吨CO2当量,占到全球当年新增量的21.41%,成为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当年人均碳排放达到4.6吨CO2当量,超过世界人均4.3吨的平均水平(见图1-5)。 资料来源: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CAIT数据库。Retrieved from http://cait.wri.org/cait.php?page=yearly&mode=view&sort=val-desc&pHints=shut&url=form&year=2007&sector=energ&co2=1&update=Update. Accessed on March 28, 2011.

图1-5 2000~2007中国化石能源排放CO2

数据来源: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CAIT数据库数据整理。

3.污染物治理投资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环境污染物治理投资迅速增加,从2001年的1106.6亿元迅速增加到2008年的4490.3亿元(见图1-6)。与此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在“十五”和“十一五”前三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图1-6 2001~2008年我国污染物治理投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