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超越:当代大学生精神需求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人的精神需求具有多样性

精神需求受制于主体自身的条件和客观外在的社会历史条件,因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精神需求,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尽相同。总的来看,人们的精神需求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骆郁廷教授认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可以分为:精神适存需求、精神发展需求和精神完善需求。骆郁廷:《精神动力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第88~89页。精神适存需求是人们成为社会成员或个体角色所必备的精神需求,是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如亲情、友情、爱情、自尊与被尊重、归属感等。精神发展需求就是人们在精神上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实现精神进步的需求。如通过读书看报、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画画、上网、旅游等获得新知识与充实情感等。精神完善需求就是指满足人们对生活、生命、人生价值及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精神需求,是最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包括文化创造、个性发展、精神信仰等需求。人们的精神需求总是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形成与满足的,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不断满足的过程也就是人们的精神动力不断增强的过程。

一 理想信念是人们的精神支柱

理想信念是人们内心世界的核心,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更是培育和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理想信念是由“理想”和“信念”两个概念有机结合而形成,但其内涵不是两个概念的简单相加,它是人们在政治层面的最高坚持和追求,统领着人们在学习、生活、职业和道德等层面上的理想和信念。

(一)理想信念的内涵及其本质

理想信念对于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动力支持和方向指引的作用,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最集中的体现。其中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精神范畴,是人们所特有的存在方式,正如《辞海》中解释的:“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可见,理想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奋斗目标,它不同于那种虚无缥缈的幻想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它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吴潜涛:《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学含义》,《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4期,第6页。很显然,理想不仅仅是人们对自身的需要和目标的追求的外在表现,更重要的它是一种客观必然性与人们内心的主观自觉性和能动性的有机融合,是人们生活中的坚强支柱和精神动力。

当理想已存在于人们心目中,并且要付诸行动而形成的精神状态,称为信念。正如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所说的,信念是“认为正确而坚信不疑的观念。”吕叔湘:《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第1453页。信念是一个人认识、情感以及意志的有机融合,是人们心目中深信不疑的坚定理念,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希尔认为:“人用以与死亡相对抗的东西就是他对生命的坚固性、生命的不可征服、不可毁灭的统一性的坚定信念。”〔德〕恩斯特·卡希尔著《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10页。可见,信念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理想和观念深信不疑并且能够付诸实践的思想状态。

信念与理想是紧密联系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一种理想,说明坚信的这种理想是科学可行的,而这种坚信本身就是一种信念,因此,理想信念是相连通的。理想信念包含理想和信念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理想信念不仅指个人理想信念,而且还包括社会理想信念。“社会理想信念的表现形式是社会组织、团体或党政在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思想理论,并加以实践的过程;个人理想信念是某种社会理想信念的内化,外在表现是一个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上,树立人生信念和人生目标并不断为之奋斗的过程。”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第47页。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以及对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行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的坚信与确认,是人们活动的动机,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和原则性。

理想信念是人们持久的活动动机。首先,理想信念本身是人们内心的一种需求和满足。人们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具有一定动机和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取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82页。人们之所以会在现实生活中建构理想信念并且践行理想信念,是因为他们自身有这样的需求,而后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且通过实践满足这些需要,这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满足。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理想信念属于成就动机,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就是共产党人的最高层次的成就动机。其次,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人的社会生活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作用。在理想信念的动机推动下,产生了主体的需求,但这不仅是主体的一般需求,而且是有着鲜明指向性的目标和追求。所谓的理想信念,它是与人们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的,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同时也是人们“内在尺度”与“外在行为”的有机融合。因此,越是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越是需要崇高理想信念的指导与引领,因为,只有理性信念的精神激励才是持久的和永恒的。

理想信念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核。首先,理想信念是人们价值意识的最高形式,是价值观的最高层次。一个人理性信念的形成意味着他的价值观念从感性层面上升到了理性层面,从人们的理性层面出发,进而以个人和社会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和价值选择为未来最高形象,虽然这些未来形象会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社会文明状况的影响,但是,理性信念仍然是人们前进的价值动力。其次,理想信念是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价值观作为人们道德行为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决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多元价值观念中起决定的和支配的作用,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的价值观。而“理想信念是在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支配、统摄作用的价值观念,是核心价值观的内核,是核心的内核。”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第130页。可见,理想信念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主宰人们主观世界的精神支柱,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理想信念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导向。首先,理想信念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完整的导向。内心有了理想信念,就会使人们在精神生活中具有完整的导向,这种导向功能可以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它服务。理想信念从形成到确立,从培育到追求,属于人们精神生活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最高要求。这样的要求可以指导人们形成一个自觉自愿并且相对完整的思想与观念系统,同时,与我们平日积累的知识和理想思维相结合,形成指导和推动我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其次,理想信念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信念在人们精神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体现在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价值因素和精神需求。精神需求和价值追求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永恒的精神动力,此外,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崇高目标和最终诉求;另一方面体现在它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引导思想、激发斗志、凝聚力量的支柱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可以看到,坚定的理想信念历来都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柱。

此外,理想信念是人们生活的最高精神追求。理想信念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把一种未来的社会蓝图视为最高价值,高度地信服和敬仰,并以之统摄自己的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矢志不渝、自觉追求的精神状态,它是对于一定社会理想的自觉认同和执着追求。”江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研究》,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第13页。可见,理想信念促进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包括对当前现实生活理想的坚持,而且包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憧憬。在崇高理想信念的指导下,秉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态度,追求一种更加高尚的精神境界。

(二)理想信念为人们提供前进的动力

理想信念既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也是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柱,不仅对人们的道德情操的陶冶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社会发展也具有十分巨大的意义。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不仅共产党员如此,寻常百姓亦如此。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缺失、精神迷失。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理想信念对于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自觉加强理想信念建设。

(三)理想信念是指导个人前进的目标方向

首先,理想信念激励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理想信念本身就是对奋斗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们向往的最美好的愿望,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崇高的理想信念可以振奋人的精神,激发人们的奋斗热情,鼓励人们的斗志,形成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可以确立人们正确的人生目标。苏格拉底认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可见,理想信念是人们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坚强动力,一个人的理想信念越坚定,他的内心就越有持久强大的精神动力,他在实现人生的各种奋斗目标的过程中才能更加坚定笃信,实现人生目标的行动会更加坦然自若。

其次,理想信念使人们充满克服困难的勇气。每个人都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确定崇高的人生目标需要人们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魄力。理想信念具有内在的规定性和确定性,它可以使“人的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和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定格,让人们在不确定的现实生活中找到一种确定性。而有了这种确定性,人们内心就会感到安全、踏实,进而产生不断进取的力量。”秦维红:《全球化时代的理想信念问题》,《“全球化与人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第272页。理想信念可以坚定人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们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越坚定,克服困难的决心就越坚定。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在求学和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因此,他们更需要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这对他们在大学阶段树立自身的正确人生坐标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在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引下,大学生才能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真谛,指引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行越通畅。

(四)理想信念是促进个人成长成才的内驱动力

首先,理想信念为个人成长指明正确的方向。理想信念是人们心灵世界的核心部分,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每个人的人生是否充实与高尚,一个人理想信念的养成关乎他人格的完善,对每个人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与他的价值观形成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理想信念属于精神意识范畴,个人的健康成长既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需要精神支撑,理想信念是个人健康成长和成才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此外,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可以为个人,特别是青年人的成长成才提供精神支持,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使青年人更好地避开不良诱惑,使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其次,理想信念可为个人成才树立坚定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是一种思想体系,个人在理想信念的确立过程中可以把正确的理想信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体系,这样可以更好地指导人们的人生奋斗目标,能够在他们成才的道路上培养克服困难和应对挑战的坚强意志,同时也可以增强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一个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够促使他朝着正确的人生的理想目标前进,也可以使他在个人成才的道路上更加平稳踏实,思想更加成熟,从而能更好地成就他们的事业。

二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在人类历史上,知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一直是处于附属地位,在农业社会中人的体力是社会的核心力量,工业社会的核心力量则是机器,只是随着现代社会生产的集约化、智能化、虚拟化以及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交往拓展、品位提高,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创新所起的作用才日益重要,知识才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成为一种与物质、能源一样具有战略性意义的社会资源,并且成为生产力首要的因素。正如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所说:“后工业社会是围绕知识组织起来的,其目的在于进行社会管理和指导革新和变革。”〔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王宏周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第12页。可见,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正确认识知识以及深刻认识知识的价值是人们在知识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知识的内涵及其分类

那么,知识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内外对此都有不同的解释。从国内来看,《新华词典》解释为:“①人们通过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活动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②指有关学术文化的,如知识分子。”《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说:“人们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对事物的了解,其中可靠的成分就是知识。”毛泽东同志说:“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作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作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815~816页。目前,我国有些学者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在借鉴西方的“4W”观点的基础上,将“知识”的概念用“6W”或“1Q”来概括。所谓“6W”就是“知道是什么(Know-what)”“知道为什么(Know-why)”“知道怎样做(Know-how)”“知道谁(Know-who)”“知道什么时间(Know-when)”和“知道什么地方(Know-where)”。所谓“1Q”就是“知道是多少(Know-quantity)”。这种看法颇具代表性。

国外对于“知识”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亚里士多德将人类的知识分为三大类:纯粹理性知识、实践理性知识和技艺知识。所谓纯粹理性知识,大致是指亚里士多德所在时代的几何、代数、逻辑以及当今的大多数自然科学;所谓实践理性知识,则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用以做出选择的各类方法;而技艺知识是指那些无法或者几乎无法用言辞表达的,似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握的知识。罗素也曾经按照知识的来源把知识划分为三大类:其一为个人直接体验所得的知识;其二为通过其他人间接体验所得的知识;其三为内省所得的知识。而按照知识的性质,他又将知识划分为科学的知识(命题能与事实相验证),神学的知识(命题不可与事实相验证)以及哲学的知识(介于两者之间)。而按照经济学家亨利·乔治和哈耶克的思路,人类知识则包括不可交流的知识、可以交流但交流起来不经济的知识以及可以交流而且交流起来经济的知识。除此之外,还有波普的“适应”(adaptation)知识,当代哲学家奎尼的“你认为你知道的就构成你的知识”,以及由此产生的“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之争等。丹尼尔·克莱因则指出:“知识不仅仅只是信息,它还是一种解释和判断。”这是一个对知识,或者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知识内在性质的相对全面的判断和认知。美国学者达文波特和普鲁萨克(Daventpont&Prusak)认为:“知识是一种有组织的经验、价值观、相关信息及洞察力的动态组合,它所构成的框架可以不断地评价和吸收新的经验和信息。它起源于并且作用于有知识的人们的大脑。在组织结构中,它不但存在于文件或档案中,还存在于组织机构的程序、过程、实践及惯例之中。”冯之浚:《知识经济与中国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第38页。路德亚德·吉卜林说:“我有六个诚实的仆人,他们教给了我一切。他们的名字是:什么(What)和为什么(Why)、何时(When)和怎样(How)、何地(Where)和谁(Who)。”赵云喜:《知识资本家——中国知识分子面对知识经济的抉择》,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8,第12页。他认为他所说的就是知识了。

20世纪90年代,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专题报告,报告中将人类迄今为止的知识分为四种形态:(1)关于事实的知识(know-what),即知道什么的知识——“知事”。属于事实陈述知识,一般可以直观感知或以数据反映,通常所说的“信息”即指的数据所表达的客观事实,故可归为此类知识。(2)关于原理的知识(know-why),即知道为什么的知识——“知因”。属于科学理论型知识,是关于自然原理及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3)关于技能的知识(know-how),即知道怎样做的知识——“知窍”。属于技术方法型知识,主要指人们行为或行事的技巧、技能和方法。(4)关于人的知识(know-who),即知道是谁的知识——“知人”。属于社会人文型知识,包括了特定社会关系的形成,以便可以接触专家并有效地利用他们的知识,也就是关于管理的知识和能力。这四种知识形态显然涵盖了从经验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系列知识环节。而其中知识形态的最高一级,即关于人的知识,其中应该包括研究关于人的生存、生活、心理、行为、交往、价值、文化等属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交叉的知识。对知识的这种理解,使得以文化为主的社会科学将不再是一种远离技术、远离生产和产业发展,不能转化为直接经济动因的非经济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化价值要素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大大渗透到产业发展和经济活动诸环节,成为有待于生产、分配和使用的有价经济资源,成为提高效率的重要的直接动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知识做如下归纳: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来自于社会实践。是对某个主题确知的认识,并且这些认识拥有潜在的能力为特定目的而使用。意指透过经验或联想,能够熟悉进而了解某件事情;这种事实或状态就称为知识,其中包括认识或了解某种科学、艺术或技巧。此外,亦指透过研究、调查、观察或经验而获得的一整套知识或一系列资讯。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知识分为不同类别的知识。按领域划分有:哲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按用途划分有:科学知识、技术知识、文化知识;按状态划分有:存量知识和流量知识;按水平划分有:低级知识、中级知识和高级知识;按性质划分有:普通知识和专业知识;按载体划分有: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二)知识的价值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知识的价值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充分肯定。正如美国著名社会管理思想家达尔·尼夫所指出的:“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组织兴旺和个人幸福的关键。”〔美〕达尔·尼夫:《知识经济》,樊春良、冷民译,珠海出版社,1998,第19页。正确认识知识的价值无疑是促进人类自身进步的先决条件。

第一,知识是思想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知识之于思想就好似水的源头、木的根。缺少了知识,思想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从谈起。纽曼提出,一个人想要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必须以占有相当量的阅读信息为先决条件,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这样的学习,哪怕是最富有创见的头脑实际上也不会得出任何有用的结论或站得住脚的理论。知识又是达到思想扩充的工具。“狭隘的思想被认为只是容纳了一点点知识,而开阔的思想则包含了大量的知识。”见余承海、龙文祥《纽曼的知识观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第5期,第26页。纽曼反对脱离事实基础随意得出的主观结论,也反对不经调查研究和审慎思考而随意做出的妄断,更反对无收获、无价值的培育和单纯记忆学习对学生的戕害。当然拥有丰富的知识,还必须知道去如何支配它和运用它。“我们必须学会综合,必须讲究方法,必须掌握原则,并且通过这些原则把我们学得的东西归类定型。”见余承海、龙文祥《纽曼的知识观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第5期,第27页。他指出,要用思想或理智来统治和支配知识,而不是任由其摆布和捉弄,沦为它的奴隶。即使拥有再多的知识,对于一个丧失判断力和思想的头脑来说也只是破铜烂铁,而不是黄金。

第二,知识是美德的基础。早在1000多年前,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观点,虽然其本意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理性所把握的对于人的本性的认识就是美德。”李石:《重温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命题:反驳与辩解》,《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1期,第45页。但是仍然有不少人对此观点进行质疑。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望文生义,而应当仔细考察苏格拉底提出此观点的语境之后再做评论。当我们理性地考察了苏格拉底发表此观点的语境之后,就不难发现,虽然“知识”未必就是“美德”,但是,两者之间内在密切的逻辑关系却是不可抹杀的。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在实践意义上苏格拉底对当时流行的四种美德即:智慧、正义、勇敢、节制都进行了论述,并认为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他认为,智慧是一种美德,但有智慧的人必须善于思考,而思考离不开知识,这种知识就是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正义也是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基础是掌握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他人与自己之间关系的知识。勇敢也是美德,而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节制也是美德,而节制离不开克制欲望、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识。因此,他认为知识是美德的共性,是所有美德中共有的东西,任何一种美德都不能离开知识而存在,故得出结论“美德即知识”。从这一论断出发,苏格拉底对人的善恶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人的善恶不决定于人的本性,而决定于人的知识。即知识不仅包括一切真,还包括一切善。

第三,知识是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早在300多年前,培根就指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而为一”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第345页。,“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第347页。后来,这两句话被人们概括为“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文化知识是人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基础,当然也是创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虽然目前对创造能力构成要素及形成机制、形成过程的研究还很不够,但大量事实表明,进行创造性活动除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外,需要作为创造活动主体的人对环境条件以及创造活动所必备的各种材料有足够的认识,能掌握和运用进行创造所需要的工具,在进行创造对象的设计和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时,除了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灵感和很强的思维能力外,还必须有足够的相应知识储备,尤其是进行原创性活动,必须知道前人有关的认识成果,知道前人对有关问题的解决到什么程度,也就是所谓的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避免重复前人的劳动,耗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造成人财物力的浪费。为什么前人早已证明“永动机”是不可能的,而总有人在不断地研制“永动机”,研制“永动机”的人往往并不缺乏想象力,但由于他们缺乏知识,缺乏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认识,他们便只能劳而无获。创造性活动所需要的灵感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无论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科学发明的灵感,还是技术创新的灵感,无不以创造者对该相关领域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为必要条件,没有对相关领域的丰富知识,没有对相关事物深刻而透彻的认识和理解,没有对相关事物在整体和细节上的全面而深入的把握,灵感根本无从萌生,甚至想象力的发展离开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也是不行的,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都是以一定的事物形象为材料的,而反映事物形象的表象本身也是人类认识的一种成果,新形象的塑造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作支撑,其创造性也不可能有多高。

三 情感是个体发展的动力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个人在交往中都会产生情感,不同的情感会对交往产生不同的影响。了解情感在交往中的作用,有利于在交往互动中获取他人的情感信息并把握自己的情感,从而把握自己的行为方向,为个体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情感的内涵及其类型

情感作为人类亲身经历的特有的精神体验,总是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但是从学理上说,由于情感本身的多变性、复杂性,要给情感下一个明确而清晰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情感是“对人体内相应事件所做出的反应”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译编《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6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第682页。,《辞海》对情感的定义进行了研究,即“情感主要指的是人对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等进行的表现。”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第980页。《大百科全书》将情感定义成“存在着人类独特的主观心理、人类明显的生理方面的变化、人类身体方面的改变以及人类表情的变化。”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6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第248页。《心理学大辞典》对情感概念进行了定义,即“人类所形成的一种态度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是不是可以保证自身的具体需要得以满足。”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251.htm.2012-1-6。苏联学者雅科布松认为:“情感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它以特有的方式,以人对这个世界的事物和现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态度的形式去反映现实世界。”〔苏〕雅科布松:《情感心理学》,王玉琴等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第24页。我国德育专家朱小蔓认为“情感是主体以自身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内心体验、情境评价、移情共鸣和反应选择。”朱小蔓:《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55页。我国学者孟绍兰在《人类情绪》一书中提到“情感既包括同‘感觉’、‘感受’相联系的‘感’字,又包括与‘同情’、‘体验’相联系的‘情’字。因此,情感的基本内涵是感情性反应方面的‘觉知’,它集中表达了感情的体验和感受方面”,孟绍兰:《人类情绪》,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第15页。等等。

情感是人类所特属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脑的机能,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态度体验。情感具有其独特的属性,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情感具有两面性,即积极性情感和消极性情感。积极性情感,包括愉快、喜爱、满意等体验,使个体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个性心理品质。消极性情感,包括厌恶、愤怒、憎恨等体验,影响着个体的身体健康,可能形成不健康的个性品质。第二,情感具有客观现实性。个体情感的形成都来源于客观现实,以客观现实为基础,不存在脱离客观现实的情感。可以说,客观现实是情感的源泉。第三,情感具有个体需要性。当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相符合时,个体便会产生高兴、愉悦、满意等积极性情感;当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相违背时,个体便会产生厌恶、烦躁、郁闷、伤心等消极性情感。第四,情感具有主观动机性。从心理学看,个体情感的强烈程度与动机密切相关。在内部动机的驱使下,个体对待客观现实是一种自主自觉的态度,情感与动机的步调保持了一致,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情感更加浓厚;在外部动机的驱使下,接受主体对待客观现实是一种被动、不情愿的态度,情感则与动机的步调不一致,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情感稍显淡薄。第五,情感具有弥散性。情感虽然比较复杂、难以捉摸,但还是会通过个体的面部表情、动作表情和言语表情传递给他人,使他人的情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主观意识都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意识,必定对应着某种特殊的客观存在。因此,从哲学上看,情感就是人类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的一种主观反映。根据情感与价值关系之间的变化,我们可以将情感进行分类。

第一,根据价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心境、热情与激情。心境是指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情感,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如绵绵柔情、闷闷不乐、耿耿于怀等;热情是指强度较高但持续时间较短的情感,它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感,如兴高采烈、欢欣鼓舞、孜孜不倦等;激情是指强度很高但持续时间很短的情感,它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的、短暂的情感,如狂喜、愤怒、恐惧、绝望等。

第二,根据价值的主导变量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欲望、情绪与感情。当主导变量是人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欲望;当主导变量是环境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情绪;当主导变量是事物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感情。

第三,根据价值主体的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个人情感、集体情感和社会情感。个人情感是指个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集体情感是指集体成员对事物所产生的合成情感,阶级情感是一种典型的集体情感;社会情感是指社会成员对事物所产生的合成情感,民族情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情感。

第四,根据事物基本价值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真感、善感和美感三种。真感是人对思维性事物(如知识、思维方式等)所产生的情感;善感是人对行为性事物(如行为、行为规范等)所产生的情感;美感是人对生理性事物(如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等)所产生的情感。

第五,根据价值的动态变化的特点,可分为确定性情感、概率性情感。确定性情感是指人对价值确定性事物的情感;概率性情感是指人对价值不确定性事物的情感,包括迷茫感、神秘感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价值层次的不同,将情感分为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他尊与自尊类和自我实现类四大类。根据价值作用时期的不同,将情感分为追溯情感、现实情感和期望情感;根据价值变化方向不同,将情感分为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

(二)情感推动个体素质的提升

作为个体发展的心理现象,情感不仅表现了个体的需求和倾向,也推动着个体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而情感对个体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行为的制约、激发、协调来实现的。

第一,情感制约着个体行为的选择。个体的行为并不是直接由其认知所导致的。从个体认知的获得到行为的发生,离不开情感这个“桥梁”。情感使得个体的认知以行为的方式得以实现。“人的情感体验以满意不满意的感受状态把人本身的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携带构成一个主体对自己活动关系(物我关系、人我关系等)的内部监控系统。”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人民出版社,2007,第25页。这个内部监控系统往往会使个体对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倾向,把注意力集中和指向与个体情感需求一致的客观事物来实施个体的行为,而与个体情感需求相违的客观事物则采取回避或者忽视的行为选择。个体对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积极性情感强度与个体行为的选择成正比。也就是说,个体越是对客观事物表示喜爱、满意等积极性情感,就越容易对其保持长久的注意,实施与之相应的行为;个体越是对客观事物表示冷漠、厌恶等消极性情感,就越难接受客观事物,容易做出否定性或者逃避性的行为。

第二,情感影响着个体行为的发展。个体的行为除了受个体思想意识的支配外,还受情感的驱策。情感内在地推动和制约着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皮亚杰也曾指出:“感情决定着对情境是接近还是回避的倾向,从而影响人的智能努力朝着什么方向去发挥,这种现象反过来必然影响知识的获得,在某些方面获得更多,在另一些方面知道较少。”孟昭兰:《人类情绪》,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第170页。当某种认识活动或实践活动与个体产生情感共鸣时,个体会产生赞同、支持甚至是效仿的举动。当某种认识活动或实践活动与个体产生情感相悖时,个体不仅会排斥或回避,而且会作出与之完全相反的举动。此外,当个体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时,大脑的思维比较活跃,活动效率也会大大提升;当个体处于消极的情感状态时,大脑的思维运行比较缓慢,延缓活动的完成。

第三,情感调整着个体行为的方向。情感是接受活动的灵魂,是打开接受主体心锁的钥匙。个体在实施行为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遇到与自身认知体系相违背的信息,当个体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时,即使新信息与自身旧有的认知系统不相融合,甚至发生冲突,也能比较客观地看待新信息,在内外需求的影响下,重新整合自身的认知系统,实现相应的实践活动。当个体处于消极的情感状态时,很有可能对与自身相违背的信息产生片面、狭隘的看法,极力排斥和抵制新信息,抑制相应的实践活动。

总之,个体的行为受到情感的推动和制约,进而影响着个体人格的完善。我们要对情感有深刻的认识,正确把控个体情感,自觉自发地有目的地控制消极的情感,对自身的情感进行监控,使情感成为个体发展的动力。

四 自尊是个人健康成长的心理基础

中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专家丁远峙在《方与圆》一书中说道:“我们可以寄人篱下,可以求人,也可以迎合人,甚至聪明人有时还会想办法让别人觉得他比自己聪明,但在做这一切时,必须注意不能让人因此而瞧不起我们,我们要让他们感觉到我们心中拥有自己的尊严,让他们觉得我们是有分量的,这样他们才会尊重我们。”丁先生言之有理,我们认为,尊严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为人处世的底线。维护自己的尊严,也让别人拥有尊严,这是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一)自尊的内涵及其本质

自尊指的是意识到自己的独立价值和社会责任,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从广义上来说包括自尊和他尊。自尊包括自己对自己的尊重,以及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强调自尊的自主性和自尊主体的自我塑造。”吕俊华:《自尊论》,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第3页。首先,对自己个人的存在有意识;其次,对自己和外部环境的关系有认识;最后,进行自我认可,产生自我价值感。自尊有两个维度,“对内”包括尊重自身的物质实体和精神载体,即不断进行自我塑造。“对外”进一步产生维护自身价值的心理防御,即自主的抵制和防范。自尊具有对内、对外的统一性。对内的同一性即是指对自我的正确评价。一方面以自我意识为基础,主动创造;另一方面以自尊为基础,接纳自我,稳定自我情绪。对外的同一性即是指正确认识和处理外部世界。一方面有目的性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在自尊和他尊的基础上,拓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内同一和对外同一,二者相辅相成,在内外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较为稳定的自尊。在这一过程中,要求自己对他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尊重,同时也需要来自他人的尊重。以自己对自身的尊重为基础,要求他人对自身的尊重,构成自尊的完整性。他尊即自己对他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尊重。人生而平等,自身的尊严和价值难能可贵,他人的尊严和价值同样值得尊重。他尊体现了自身较高的自尊和人格魅力。他尊能够进一步升华自尊。

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在野蛮时期,人类就有了鲜明的自尊心。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曾指出“每个人都承认印第安人所具有的那种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等译,商务印书馆,2011,第278页。人类社会几千年来,只要存在着意识,就会存在着自尊心。人类拥有自尊心,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表现之一。自尊是人的一种意识。人脑作为人类高度发达的人体组织,是人类意识的物质载体,形成了人类意识的生理基础。人类自从有了意识,开始认知外部事物以及与外部事物的关系,逐渐形成扩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最初的自然关系,发展为社会关系,从而开始认识到自我的存在,人类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就有了自尊心。人与人的差别是精神境界的差别。人的自尊是物质以外的需求,人要求拥有自尊,满足精神上的需求,自尊是作为人的精神底线。人追求物质满足的需要,同时也有自尊的需要,人的自尊以物质为基础。马克思说,“如果世俗生活关系妨碍他满足自己的胃,那么他的胃就成为他的主人,吃饭的欲望就成为固定的欲望,而吃饭的想法就成为固定的观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286页。如果让“胃”成为主人,人难以有自尊。所以,人必须要劳动。创造性的劳动决定人的本质,是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核心。在劳动中,获得生存的物质基础的同时,追求自尊的精神满足。追求物质富足的人将与物质同朽,自尊之人追求精神满足,他的存在超越时空持续永恒。符合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地追求物质满足,使人的自尊体现得愈加明显。从这一点看,自尊是人生存和发展的伦理道德基准之一。

从横向来看,自尊的心理,人人皆有。在劳动和不断扩大的社会交往中,每个人的自尊心都得到体现。自尊心因外在的因素而体现。自尊是人对自我和外部事物的反映。一方面,具有社会标志的元素不断积累,增强内在的自尊;另一方面,来自他人的心理反应,对其产生自尊的需要。因此,每个人因人而异,表现出或高或低的自尊。

从个人的心理发展来看,自尊的心理,从小到大都有。自尊源自人的本性,一个人,要生存在这个社会上,就需要有自尊的心理需求。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也是自尊发展的过程。从学习语言、服装打扮等各个方面获得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从而不断增强自尊。

(二)自尊是人们前行的巨大精神动力

自尊作为人的精神追求,不仅可以驱使一个人的躯体有行动的目标和方向,而且是一个人在前行过程中百折不挠、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没有了自尊,就难以有自我的价值;没有了自尊,就难以在社会立足。没有自尊,人就只能是没有灵魂的躯壳,没有脊梁地依附在物体上。自尊具有巨大的内在精神动力,它能够产生强大的效应,进而形成个人人格特征,从而由内而外展示出个人特有的人格形象。

自尊催生自由、独立。当人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就会产生自我意识,并要求内外一致的自尊。“追求自我一致性的目标可以产生螺旋上升的收益方式。”〔美〕查尔斯·S.卡佛、迈克尔·F.沙伊尔:《人格心理学》第5版,梁宁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第377页。自尊的人,首先是有自由意志的人。在向往自由的过程中,特别注重追求精神的自由,并意识到自身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独立的个人,扮演社会角色,融入社会,在社会交往中要求自尊。自尊要求平等、民主。自尊源自平等,同时又要求平等。人人生而平等,但现实的不平等更要求人们拥有自尊。每个人都应有的自尊,形成人与人平等的地位,从而互相尊重。物质世界可以不平等,但精神世界的自尊人人有之。自尊同法律、道德和精神一样,成为物质世界以外衡量平等的标尺。以自尊的规定性要求回归平等的本初,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民主易换平等。自尊产生自信。“自信,是在肯定的积极向上的心理机制基础上形成的自觉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尹继佐:《自尊·自信·自强:伦理学研究札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第109页。当意识到人生而平等的地位和存在的独立价值时,当意识到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时,就能够进一步形成精神和行动的动力,形成特有的自信,并产生内在的荣耀感和自豪感。自尊使人自立、自强。在自尊的基础上,维护对内的尊严与价值。一方面,对外防御可能的侵入以瓦解自尊精神;另一方面,要求自立、自强。在自信、自尊基础上,形成自立、自强。在认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处境,以及个人意识的突破的基础上,要求重新确立自尊或增强自尊的一种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

自尊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力量,自尊是一种内在的理念,它看不见,摸不着,然而,我们又可以随时随地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屠格涅夫曾经说过:“人假设没有自尊,那就会一无价值。”自尊是我们活着的精神支柱,唯有自尊才能赢得自爱、自信、自强。因而,我们要努力维护自尊,实现自我价值。

第一,自尊自信,激发创造。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的历史,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活动的历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创造力知之甚少,尤其对自身潜在的创造力更缺乏理性的了解,认为创造力只是个别杰出人物的天赋神授,这就给人类的创造活动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实际上,创造力并不是少数人独有,一切心智健全的人都毫无例外地存在着创造力。正如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指出的那样:创造力是人类生命本身的属性,对尚未形成稳定的创造力的外在表现的人来说,它只不过还处于一种潜在状态罢了。人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有人将其比喻为沉浮在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冰山,我们只看到了它露出水面的那隐隐约约的极小部分,而它的绝大部分却被忽视了,被人类自卑的海水所淹没。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创造力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以多种形式展示过它的存在,但人们常常熟视无睹,未加思考和重视,使其自生自灭了。因此,人们只有意识到自己创造潜能的无限性,相信自身拥有激发创造潜能的一切可能性,才会对自己的创造潜力充满信心,才会唤醒蛰伏中的创造意识,激励自身从普通人格向创造人格转化。

第二,尊重他人,促进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6页。现实的人,一定是从事着某种实践活动的人,而实践活动又并非由单个人进行的纯粹个体行为,它必定是在人们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人们的交互作用是形成人类社会力量的基础。社会交互作用产生一种合力,这种合力大于个人力量之和,是变革社会、战胜自然的巨大力量。这种社会力量是人类通过交互作用产生的特有现象,是其他任何力量不可比拟的,也是社会生活中从事各种活动的人所不可缺少的。那么,这种力量是如何产生的呢?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97页。可见,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合力”产生的源泉,关键是如何让其喷涌出来。我们认为,尊重他人是激发每个人“合力”意愿的基本前提。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由不同的人组成的。我们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用不屑一顾的态度去轻视他人、嘲笑他人。真正的尊重,应是一种对他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对待,同时也是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一个真正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必然会以平等的心态、平常的心情去面对所有人,不论他是幸运抑或不幸运、成功还是不成功。尊重,如一缕春风,一泓清泉,它能够催人奋进,成为密切人际关系的黏合剂。它常常与真诚、谦虚、宽容、赞赏、善良、友爱相得益彰,与虚伪、狂妄、苛刻、嘲讽、势利水火不容。给成功者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成功的敬佩、赞美和追求;给失败者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别人失败后的同情、安慰和鼓励。懂得尊重,就会有成功后的继续奋进,也会有失败后的东山再起。只有尊重他人,大家才能携起手来,肩并肩向前走,才能生发“合力”,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五 社会交往是人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众所周知,当代社会,人类日益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世界共同体,在当代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全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国家之间、组织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不可分割。无论是在物质生产领域、精神生产领域还是在政治生产领域,人们的交往都在加强。而人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等都得到充分、自由、统一的发展。在全球化语境下,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开放、自主和自觉,这为良好的社会关系奠定了基础,并且有利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一)社会交往的内涵及其特征

社会交往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人并不是作为个体而独自在社会中存在和发展的,人要想有效地生活,就必须与他人发生联系。只有社会交往才能解决人作为个体的有限性和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即使是最为基本的人自身的再生产,也须通过个体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方能进行。人们通过社会交往联合起来获得更大的联合力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并达到目的,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

关于社会交往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和古希腊的思想家们都有过相关的论述,但是,这些研究都因为浅尝辄止,而无法帮助人们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交往。只有到了近现代,马克思、恩格斯和哈贝马斯对社会交往的研究,才使得人们对社会交往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

马克思虽然没有给社会交往下过明确的定义,但对社会交往问题却有着丰富的论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把人们交往关系的异化和劳动联系在一起。此后马克思批判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的抽象物和忽视实践的观点。他从社会交往关系的角度去探讨人的本质,并且指出了社会交往关系形成的出发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阐述了生产与交往的关系,即生产决定交往的形式,生产是以交往为前提的。他还将交往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着重探讨了物质交往的作用和意义。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说明资本导致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异化,并将社会交往关系划分为三种形态:“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0,第410页。他明确指出:“被物化和异化了的交往是资本主义社会交往关系的主要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0,第411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交往的三种形态,“古代社会自在的人的依赖关系、现代社会自为的人的矛盾关系和理想社会自由的人的和谐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393页。马克思还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394页。他从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出发看待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综观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相伴的。在马克思晚年的著作《人类学笔记》中,他着重探讨了人类初期的社会交往状况。他认为,由于受到当时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人类早期的社会交往状况与人的生存本能的联系十分紧密。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交往行为理论影响深远。他致力于交往理性的批判原则,他认为要想解决现代社会危机就要弘扬交往理性,“交往理性内蕴于以语言为媒介的相互理解的交往结构中。语言原初地蕴含着有效性要求,即合理性的要求,这就是哈贝马斯所说的交往理性的基本内涵”姜爱华:《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本质区别》,《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7页。。哈贝马斯认为虽然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使用语言,语言与交往才使人与动物有决定性的差异。他指出:“交往行为是运作于生活世界境域内的行为,交往理性首先是生活世界的交往合理性,生活世界是政治、经济等系统所依赖的历史舞台。”姜爱华:《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本质区别》,《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8页。哈贝马斯基于对交往行为的语用学分析,实现了交往问题研究的语言学转向,无疑丰富了交往理论研究的视域。理性是在语言沟通活动中的互属互动理性,是具有反思和批判功能的实践理性。哈贝马斯不仅通过重新界定理性,彰显了“主体间性”思维方式的道德实践意义,而且质疑并批判了传统的以“主体—客体”的思维方式为核心的工具理性,从而实现了对交往行为的思维方式的变革。

马克思认为物质交往是其他交往的基础,而哈贝马斯则不是从物质生活这个角度去考察。“他对马克思的‘劳动’这一概念进行批判性考察,提出了他借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交往范畴,并以此为核心创立了交往行为理论。”艾四林:《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评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第13页。哈贝马斯指出虽然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使用语言,语言与交往才使人与动物有决定性的差异。“哈贝马斯是要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行为取代马克思物质劳动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从而实现对历史唯物主义重建。在这里,最本质的一个环节就是交往理论的出发点由物质生产的个人转向了语言交往的个人。”龚群:《道德乌托邦的重构——哈贝马斯交往伦理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第146页。马克思和哈贝马斯对社会交往问题的研究虽然都把坚持实践的基础地位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但不同在于坚持以何种实践为基础,马克思坚持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地位,而哈贝马斯坚持语言行为的基础地位并把物质生产实践和交往对立起来,其实对于语言,马克思并没有否认语言的实践本质,语言是生产实践的产物,是交往的产物。

总结前人关于社会交往问题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社会交往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社会交往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种类型,物质交往是精神交往的基础。社会交往对生产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生产与交往共同构成社会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社会交往具有互主体性的特征,它是人们建立良好社会交往关系的基础。社会是在人们交往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交往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方面,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交往,人们如何交往会影响人的发展,交往范围的扩大会使人的发展更全面。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将社会交往做出如下界定。“所谓社会交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进行物质、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胡利国:《社会交往理论初探之果》,《前线》2002年第11期,第63页。由此概念可以看出,社会交往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们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交往的方式、内容、程度和范围等都会发生改变。如今已是信息社会,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也深深地打上了信息化的烙印,与传统的非信息化的交往活动相比,信息化的社会交往活动主要表现为以交往手段的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一些新特点。

第一,交往手段的信息化。这主要表现在对交往信息的处理和交往信息的传输上。无论是物质交往还是精神交往,或者两性交往,其实质都是人们之间对实物信息或意义的传递活动。电子计算机在对高密度和大容量的信息进行存储,以及对高速度、高精度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且计算机“能作为相对独立的主体,根据人的意图自动、快速进行信息和知识的采集、存储和加工处理活动。”李素霞:《交往手段革命与交往方式变迁》,人民出版社,2005,第139页。与其他交往手段相比,对于日益扩大化和复杂化的当代交往来说,计算机的出现,真正实现了信息的自动化处理。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把世界连接成一个“地球村”,并且成为有史以来人类最大的交往和沟通媒介。与传统信息传输方式相比,人类迄今能够运用的所有媒体包括声音、文字、动画、影视等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方便迅速地传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沟通“界面”。

第二,交往主体的虚拟化。传统社会交往一般受到地域、身份和利益的限制,交往主体大都限于权力、地位、职业和利益相近的社会阶层。借助于信息化的交往手段,当代社会交往的主体不再仅仅限制在纯粹熟人之间,陌生的,不同阶层、民族、地域、语言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生交往。网络行动主体可以同世界任何地方的任何网络主体进行互动,而且可以同时进行一对多、多对多以及多对一的交往互动。同时在网络空间中,交往主体逐渐表现出一种虚拟化的特征。“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的数字符号显示,以‘数字化’的方式在现实空间之外构筑一个与现实空间相映照的虚拟空间,或者是在现实事物之外,构筑一个与现实事物相对应的虚拟事物。虚拟并不是凭空捏造。虚拟是通过电脑语言将现实具象数字化。”张华金:《数字化与人文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90页。网络空间中交往主体的虚拟性,使得他们在网络社会中建立自己的身份时,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愿望、需要、偏爱和厌恶,当他们在网络空间进行交往时,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现实社会对人的身份、地位的限制。这种“虚拟性”不是“虚幻”的,他们的主体性是真实存在的。网络主体的这种虚拟性使得他们在交往时很可能是出于共同关心某一领域或是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进行的自由交往,而不是出于功利目的。

第三,交往范围的全球化。交往是人的社会本性,尽管从人类社会摆脱原始社会以来,各民族之间,各国家之间的社会交往和交流一直未隔绝过,但从来没有像当代社会这样范围广阔和频繁。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往突破了地域限制,互联网络的应用和普及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络,依据个人的意志建构个人的社会联系,形成跨国性、国际性乃至全球性的关系网络。普遍的、全球性的交往已经成为可能。

第四,交往内容的全面性。随着信息化交往手段的使用,当代社会交往在内容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全面性、活跃性,不但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大类型,而且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以经济为目的的交往是各国之间交流的动机,互联网、跨国公司的发展促使全球经济一体化。跨区域的全球范围的资本流动在当代世界经济领域中成为最活跃的经济现象。可以说,社会生活有多少种类型,当代社会交往就有多少种样式,社会生活有多少个层面,当代社会交往就有多少个界域。

(二)社会交往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6页。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规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定内涵,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123页。它体现了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以及人性的全面生成和丰富:是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等方面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一个随着历史发展、时代进步而逐步提高、不断前进的过程。

与人的本质和人性的丰富内容相联系,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以及人性的全面生成和丰富的“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出多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是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恩格斯说过,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这里所说的能力包括丰富的内容,既包括人的体力,也包括人的智力。第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自由个性是指人与人在特性方面的差异。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每个人就都成为充分自由而又各具特性的人。第三,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与共同控制。人向全面性方向的发展,是通过创造全面的社会关系达到的。社会关系是劳动实践活动的展开,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程度,“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9,第36页。人类初期不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个人没有丰富的社会关系,在范围上主要囿于血缘和地缘关系,在内容上由于活动本身的不发展,社会关系呈现出简单、贫乏的特征。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必然包含着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交往是人的社会本性,个人必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多方面多领域多层次的交往,与无数的其他个人进行物质和精神生产的普遍交换,才有可能使自我的社会关系由贫乏变得丰富,由封闭变得开放,由片面变得全面,使个人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个人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中的个人,同整个世界的生产发展实际相联系,能够利用人类生产的一切积极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那么,社会交往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呢?

第一,物质交往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物质交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互相往来,进行物质交流的社会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指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86页。就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而论,从质的方面来讲,人的这方面关系的全面性体现为人对这种关系的自由占有,具体表现为人与社会间关系的和谐。从量的方面看,个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彼此产生全面的依存关系,并通过积极参与,广泛的交往与联系,同无数其他的个人进行普遍的交流,消除了民族、地域等局限,实现了对全社会的、世界的生产和关系的尽可能多地占有。其结果是个人在高度丰富的社会关系中,形成自己丰富多彩的社会本质,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精神交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文化条件。精神交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进行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精神交往的内容是思想、意识、情感和情绪等精神性活动。精神交往促进语言的传播及其发展。相对而言,精神交往更需要通过彼此的交流达到思想沟通的目的,因而将会更大程度上促进语言的传播和进一步发展。精神交往促进人类文明成果的不断延续。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人们之间广泛的社会交往,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不自觉地被卷到文明中来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第三,政治交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证。政治交往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进行政治意识、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交往。政治交往的普遍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及整个社会交往系统的主导和保证。政治交往的普遍发展为物质交往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政治、法制保证,并且决定着精神交往的性质和方向,催生新的思想、观念,激发新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规范和引导新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模式。因为无论是物质交往还是精神交往,都需要与之发展相适应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制度。从政治交往成果的积淀——政治文明角度而言,政治文明是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以及人的解放实现程度的体现,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明的发展和进化过程,是对政治权力及其资源合理整合的过程。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体现为不断建设和完善的制度规范,又表现为一种不断提升和发展的思想理论;既体现为社会各个层次间井然的秩序,又表现为人们普遍享有平等、民主、自由等权利的复杂关系;既体现为社会管理者以及社会成员政治上的高素质,又表现为对人类共同的现代文明基本原则的尊重和崇尚。

第四,网络交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网络交往是社会历史发展至21世纪,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相结合的最突出产物。网络技术是以计算机的互相联系为支持系统的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人们超越时空范畴进行交往的中介系统。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交往模式,拓宽了交往的空间,赋予人类交往以全新的内涵,深刻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凸显了网络交往的全球性、普遍性和无限性的现代化意义,世界在网络中变成了一个小村庄,人们在这个地球村中缔结“信息之缘”。网络时代的个人由于掌握了似乎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无所不能的信息技术手段,跨越了原来横亘在日常生活、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之间的鸿沟,更容易组织或参与社会的生产和交往,因而拥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信息网络在社会系统中的广泛应用,使得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管理和运行方式发生了变化,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协调和整合更加快捷和有效。信息网络正在创造着具有新特点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创造着与以往不同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同时网络交往提高了人类破译自然和人类自身的能力,铸就了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开放思想、创造精神、创新意识和共享意识,体现人类超乎想象的精神自信、生命自由。网络化的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价值体现在:它把整个社会的进步,包括经济、政治、精神等文明的演进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不仅创造了知识经济的辉煌,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越来越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

以上各种类型的社会交往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类文明整体发展的强大力量。新时期社会交往的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是一切社会交往的基本形式,物质交往是一切交往的基础条件,在所有社会交往类型中占主导地位。政治交往、网络交往和两性交往是社会交往从宏观向微观的拓展,是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相结合的产物,是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必然。

六 休闲活动是人们高品质生活的需要

尽管“休闲”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才出现,但客观上休闲活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古今中外都由来已久。例如,古代统治阶级的修庙、狩猎、行宫,普通百姓的喝茶、听戏、下棋、猜谜,古罗马人修建澡堂、剧院、竞技场,古埃及人舞蹈、奏乐,看戏剧等,这些都属于休闲活动。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休闲活动也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人们休闲活动的方式和内容正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休闲活动的质量越来越成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一)休闲活动的内涵及其类型

休闲活动,也可以简称为“休闲”。在古汉语中,并没有“休闲”一词,按照字面意思来看,“休”是人倚靠在木头上休息,是一种停止劳作的行为方式。“闲”,通常引申为范围,又有限制约束之意,也通“娴”,具有娴静,以及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第77页。在现代汉语中,休闲与闲暇、休憩等词义相近,我们通常所说的休闲有休息和闲适两层意思,一般指轻松自如的生活状态。在英语中,将休闲称为“leisure”,意为在非生产劳动时间内的自由活动和自我发展。

可见,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休闲”的理解虽有些许相同点,但更多的是差异。这些对“休闲”的理解和解释都无法恰当、完整地表述我们当前的休闲活动,因此,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和认识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休闲活动也应该有新的界定。美国学者杰弗瑞·戈比研究发现,当今学术界对于“休闲”的定义,普遍由四种语境出发,即时间、活动、存在方式和心态,任何单一的角度都无法完整恰当地对“休闲”做出界定。

第一,休闲是人在自由时间内进行的。一般而言,人的时间可以分为三部分,即个人生理必需时间,个人生活必需时间和自由时间(也可称作闲暇、空闲时间)。生理必需时间通常指睡觉、吃饭等维持生命的时间,生活必需时间通常指劳作、工作等维持生计的时间,休闲活动一般是在扣除这两部分时间后所剩余的自由时间内进行的。布莱特比尔认为,休闲是去掉生理必需时间和维持生计所必需的时间之后,自己可以判断和选择的自由支配的时间。Chalas Brightbill: The challenge of Leisure,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63, p.4.这里把休闲等同于自由时间,即闲暇、空闲。其实不然,人人可以有闲暇或空闲,可并非人人都可以休闲。闲暇或空闲是休闲的时间前提条件,人有了闲暇或空闲,才可以进行休闲,而闲暇和空闲的本身是时间概念,所以不能与休闲混同。

第二,休闲是在自由时间内的活动或体验。休闲可以是各式各样的活动和体验,比如旅游、上网、喝茶、读书等可以让我们经历、体会和感受事物,而不是使自己单纯地“闲”。“闲”可以是什么事情都不做。可是休闲就一定要有活动或体验的填充才能得以实现。杜马哲迪尔认为,“休闲是指人们从工作、家庭、社会的义务中摆脱出来,为了休息、转换心情、增长知识而自发性地参与可以自由发挥创造力的任何社会活动的总称。”Joffre Dumazedier: Toward a Society of Leisure, New York, The Press, 1967, pp.16-17.因此,对于休闲的界定不能离开活动或体验。

第三,休闲是以让个体本能感觉有价值、有意义的方式存在。休闲的存在方式一般也被理解为休闲的状态。休闲常被认为是以一种平静、从容、忘我的状态存在。这种定义一般是从对时间感知的角度出发,是平静、从容、忘我侧重于强调休闲的不筹划时间、不疾不徐的状态。但是,如果在自由时间里做出一些损害自身身心健康的,甚至是破坏家庭、危害社会的事,即使做出这些事的人也是平静、从容、忘我的,那也还能称之为休闲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些事情实质上对个体是无价值、无意义,甚至有负面价值、消极意义的行为。从这个角度看,休闲应该是一种对于休闲主体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这些活动是以自我尊重、自我成就、自我实现等正面价值的方式存在的。

第四,休闲是一种令自己身心愉悦、感到幸福的自主的行为。并非一切在自由时间内所从事的活动都属于休闲活动。首先,休闲活动必须是做自己兴致所至、令自己感到愉悦幸福的事。德国学者约瑟夫·皮柏说:“休闲乃是一种心智上和精神上的态度——它并不只是外在因素的结果,它也不是休闲时刻、假日、周末或假期的必然结果,它首先乃是一种心态,是心灵的一种状态。”张媛、楼嘉军:《休闲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第24页。因此,休闲应该是心灵上的一种愉悦、幸福的情感需要,是心灵对探索快乐的状态。其次,休闲活动是一种自主的行为。R.皮尔斯认为:“休闲是自愿性而非强迫性的活动。”Pierce. R: Dimensions of Leisure Ш: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80(12), pp.273-284.因此,自主性意味着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的自由活动,但这并不意味完全的自由,它还要受到社会基本规范的约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休闲活动定义为:在扣除生活必需时间与生理必需时间的自由时间内,个体自主的以一种自我感觉有意义、有价值的方式,去做的令自己内心愉悦、感到幸福的活动。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休闲设施的增多,各式各样的休闲活动层出不穷。按照休闲活动本身的特性,我们可将其分为消遣娱乐类、体育健身类、教育发展类、社会活动类等休闲娱乐活动。

消遣娱乐类主要有:唱歌、跳舞、看电影、看电视、上网、游戏、逛街、喝茶等纯粹休息放松的观赏游乐类活动方式,也可以包括旅游、度假等活动方式。体育健身类主要有:跑步、游泳、打球、跳操等一般性健身运动活动方式,还有蹦极、探险、攀岩、漂流等具有挑战性的体育运动活动方式。教育发展类主要有:参观博物馆、纪念碑、展览馆,研究花、草、虫、鱼,学习琴、棋、书、画,做艺术设计、时尚设计等使主体增长知识、发展自我的活动方式。社会活动类主要有:社团组织、社区组织、公益组织、传统节日活动、文化节活动等聚会性、多人参与交流的活动方式。

(二)休闲活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

作为一项古已有之的人类活动,休闲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与其本身对人们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是密不可分的。

第一,休闲活动有利于身体的放松、恢复。这是休闲活动的生理价值。相对于劳动时间中身体的疲惫和紧张,在自由时间内的休闲活动可以看作是劳动疲惫之后的恢复性活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健康问题越来越看重,失去了健康,家庭、爱情、工作、财富都失去了意义。然而,现状却并不容乐观,亚健康人群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上课族、上班族受其困扰,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浑身乏力、萎靡不振等不良状态,对于这种状况,最好的治疗方式就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重视休闲活动,通过休闲活动调节身体的疲倦状态。相关研究表明,对非工作生活越满意的人,其头痛、胃痛等症状越少,多参与运动类型休闲活动,如打球、跑步、游泳等,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慢性病的发作,因此,休闲活动对于人们摆脱亚健康状态,增强体质有重要作用。

第二,休闲活动能够促进心情愉悦。这是休闲活动的心理价值,它可以从放松功能和娱乐功能两个层面体现出来。首先,休闲活动能使个体得到精神的满足、心灵的放松。生活的快节奏在给人们带来生理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压力,而压力主要来源于在生活中我们不得不做的事情,例如学习和工作。压力很容易使人们产生精神紧张和焦虑等问题,如果这些负面情绪不能及时被排解,则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休闲活动可以帮助我们在紧张的、强制性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暂时摆脱出来,获得喘息的机会,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使心灵得到休息和放松。例如,西方国家为减轻从业人员工作压力,实行“年带薪休假制度”,给人们提供更多休闲的时间,放慢工作的节奏。另外,近年来,许多旨在促进人心理健康,缓解精神压力的休闲疗法被运用于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比如音乐疗法、瑜伽疗法等。这些做法都肯定了休闲活动在调节个体心理压力和放松心情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休闲活动有娱乐功能。我们通常习惯将休闲活动称为休闲娱乐,可见,娱乐功能是休闲活动的重要属性。但娱乐并不等于休闲,通常认为娱乐是工作的反义词,人在工作疲倦后去娱乐,娱乐后又投入工作,因此,娱乐依赖工作而存在,它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快乐,注重消遣、游乐和嬉戏,它属于一种使心理获得愉悦的休闲行为。因此,通过一些游憩、游戏、玩耍等休闲娱乐活动,可以使个体获得心理上的轻松、愉快。

第三,休闲活动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性。这是休闲活动的发展价值,它主要强调休闲的创造性功能。人们在从事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只能发挥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内的才能,这些才能只是人的部分的才能,所以仅从事工作和学习则个人无法实现全面的发展。通过休闲活动,人们可以得到个性的张扬、知识的丰富、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从而实现自我发展价值。很多休闲活动需要参与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比如摄影、文学、书画、音乐等,人们在体验这些休闲活动时不仅能放松身心,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作品诠释自己的个性。一些知识性的休闲活动可以扩展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比如阅读、动植物研究等。同时,即使有一些休闲活动本身并不具有很高的知识性,但在休闲活动过程中个人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个人在兴趣和好奇的驱动下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也可以达到增长知识的效果。同时,还有一些高雅的休闲活动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个人的素质,完善个人的品格等。总之,人们在体验各式各样的休闲活动时,也使自己的能力不断得到开发,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