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满足精神需求是人的本质需要
马克思指出:“人双重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中。”这就表明,人具有双重存在的特性,一方面,作为经验层面上的肉体存在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有作为自然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特征和本能,如有食欲、性欲、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等属性,必须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维持自身的生命过程。这是人的现实的一种生存方式,属于物质生活过程。另一方面,人又有自己的内在世界。人之所以为人,更重要的是人具有自身的内在精神活动,人的内在尺度要求人不能如自然界其他动物那样仅依靠本能而生存,必须通过自我意识把自身从自在世界中提升出来。这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亦即人的精神世界的活动,是人独有的精神生活过程。就人的生存方式来说,人对精神生活的渴求和对精神世界发展的向往,在根本上就是人类实现自身解放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人自身的生理条件和人的内在意识活动都决定了人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才可能在自然界中生存。人通过精神活动把自身从自在世界中提升出来。精神活动是人所特有的能力。“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和动物都生存在物质世界,而只有人类同时生活于两个世界。物质世界是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天地,精神世界是人寻求自身解放的内在家园。
一 需要是人的本性
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内在动机和力量源泉。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都是围绕人的需要进行的。“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在这些基本的社会条件满足之后,人们才可以在生存与发展中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但是,人类的历史却不仅仅是“物质生产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由于人的需要的不断变化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从而使得人类的历史变得复杂有趣。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当这个满足了又会有一个站到突出位置上来。人几乎总是在希望着什么,这是贯穿他整个一生的特点。”正是由于人不断出现新的需求,所以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去满足这些需要,这些努力最终促进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透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需要就是人的属性,也是人的本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言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心理学家也指出“人的需要的发展……开始于人为了满足自己最基本的活体的需要而有所行动;但是往后来这种关系就倒过来了,人为了有所行动而满足自己的活体的需要。”人的物质需要的满足,使得人类实现了作为物质载体的单个生命体的存续以及作为类存在的生命体的繁衍,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则使得人类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和自身命运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因而在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中变得更加聪明和能干,这就为人类过上更加和谐幸福的生活奠定了精神基础。总之,没有需要就没有人类自身的发展,没有满足需要的社会生产活动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产生,人类在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实现完善和发展。
需要是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外界条件的依赖性和渴求状态,它表现着人和外界的实际联系。这一定义表明了人的需要一方面和外界物质条件这个客体相联系,不能脱离外界条件,没有这个客体就没有人的需要的产生和发展,就没有需要本身;相对主体而言的需要的产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体现出满足需要条件的客观制约性。因为,人的需要首先是从客观实在中来的,不论主体是否意识到,是否承认其存在,它都实实在在存在着。另一方面人的需要又和人这个主体相联系,需要是人的需要,与人本身作为一体存在,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源泉。在人和外界的关系中,需要揭示主体对客体的依赖与渴求状态,这成为沟通和联络主体与客体的中介和桥梁。也就是说,需要的产生源于人的内在愿望与欲求,彰显出主体内在需求的外在向度,有什么样的主体结构,就产生什么样的需要,主体自身结构的每一规定,人同周围世界普遍联系的每一环节,都产生一定的需要,在主体需求外向化过程中,人的性格、欲望、能力等心理要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能力是沟通主体的需要与需要对象的必要条件,缺乏一定的能力常常就不可能产生相应需要。在人的社会实践和交互活动中,主体因诸种原因产生出形态各异的能力差异,在不同的能力范围内产生出不同的需要层次。因此,如何调节内心的不平衡,消除内心的烦恼是人的各种需要产生的一个直接动因。如果没有需要,没有需要引发的欲求、愿望,外界条件就不会被人们所关注。马克思从需要、消费和生产的关系中对这一问题作了阐述。他说:“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中的一个内在要素。”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创造出生产的动机,正是人的生产劳动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也为人的其他一切活动提供了前提。
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生物的需要主要是满足其生存,而人则由于劳动和思维开拓出一个无限的实践与认识的世界,“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与动物只有单纯性需要(物质需要)相比,人的需要呈现出无穷多样性。人们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本身就意味着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来看,人的需要都是不可穷尽的。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他看来,这些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方向发展,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形式,一个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向更高一级的需要递进,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我们认为,按需要的起源分,有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马克思曾把人的需要区分为“社会创造的需要和自然的需要。”按需要的对象或社会功能特征分,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按需要的主体特征分,有个体需要和群体需要;按目的或结果分,有主观需要和客观需要;按需要的性质分,有生活的需要、活动(劳动)的需要、知识的需要、交往的需要、信息的需要等;按需要满足的方式分,有直接需要和实践活动本身的需要;按需要的本性分,有异化的需要和人性的需要;按需要实现的时间分,有长远需要和当前需要,等等。
人的需要具有发展性。人的需要是在社会中产生、发展和实现的,离开现实的社会生活,任何需要都将不存在。人的需要的变化发展取决于人的本质的变化发展。因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不停地进行着、发展着的,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变和发展。可见,人的本质的变化决定了人的需要的变化和发展,既没有凝固不变的人性,也没有永恒不变的人的需要。马克思指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时是以社会为尺度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并且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需要对象、内容和水平都是不同的,因而它又具有社会历史性。同时,需要也受到人自身因素的制约。在人的一生中需要都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随着人的活动及对象范围的扩大。人的需要也在逐步扩大。需要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个体的发展和种群(或类)的发展。从个体的发展来看,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从婴幼儿到青少年、从中青年到老年,随着人的成长和发展,除了最起码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外,他还有诸如接受教育、训练、得到爱、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不同的时期,其需要的侧重点以及强烈程度也不同。从种群(或类)发展的历史维度来考察,其需要也是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方向发展的。从早期的似动物的本能需要到现在我们谈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是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而体现出来的。“由于人类自然发展的规律,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又会游离出、创造出新的需要。”
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种观点已见端倪;在《〈雇佣劳动与资本〉导言》和《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明确地按人的需要层次把生活资料分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在三个层次需要中,生存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指明了“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等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且还将物质生活需要列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从纷纭多变的社会现象中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揭示了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宗教等活动,简言之,生存资料的满足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发展需要在人类需要层次中居最高层次。在人类需要的三个层次中,如果说生存需要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命及延续后代,享受需要则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旨在优化人的生存环境和条件,令人过舒适、幸福和美好的生活。它是人类在生存需要得到基本的和较为恒定的满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两种需要仅是人类生活的手段,只有发展需要才是人类生存的真正目的。发展需要是在生存、享受等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最高层次需要。人不仅是一个享受性动物,而且是一个创造性动物,这种创造本身也是人的一种需要。同享乐主义主张“快乐和痛苦永远是支配人的行动的唯一原则”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比享受更高级的需要,这就是表现和发展自己的生命力——智力和体力的需要。创造活动是人最高层次的享受,创造性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恩格斯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发展自我,实现个人的价值。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追求发展就越发上升为人的更重要的需要。“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为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并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认为劳动成为人们自觉自愿的行为和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集体财富的充分增加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因此,人的发展需要就成了个体追求的理想和社会进步趋向的目标。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这些需要又是依次递进的。1943年时,他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到1954年,他又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超越的需要。在他看来,第一层次是生理需求,主要指衣、食、住、行、性等人类基本的需求;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求,主要指人们对人身安全、社会治安、健康保障、失业救助等的需求;第三层次是爱和归属的需求,主要指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良好社会风尚和对团队依附的需求;第四层次是获得尊重的需求,主要指人们在社会中为人做事,总希望他人多给予正面的评价以维护自尊心的需求;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主要指人们渴望在有限的人生中,把自身的潜力和价值加以发挥和实现,以取得社会认可的需求。到了晚年,经过认真的思索,马斯洛又修正、补充了他的需求层次论,他认为在第五个需求层次之上,还应该再加上两个层次的需求,即第六个层次是审美的需求,主要指人们对文化、艺术、自然美景和人类美德的需求;第七个层次是超越的需求,主要指人们对终极目标、虚拟世界、梦想情景或神圣与宗教的需求。马斯洛同时认为,人们的需求层次是逐级进行满足的,只有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变得迫切起来,需求层次的满足不仅要考虑单一的层级,更要着重考虑整体层级的系统性。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需求满足是一个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的复杂的有机系统,既包括低层次的需求,更包含高层次的需求,仅想办法去满足低层次的需求而忽略了高层次需求就会迷失发展的方向。科学的方法是,在制定目标时,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为理论参照,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获得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审美需求、超越需求等七个层次出发,制定整体、系统的目标,既要有对应于每个层次建设的具体目标,又要有各个子目标的有机关联和经过整合的目标体系。
二 物质需要的满足促进了精神需要的发展
所谓物质需要,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人们对于维持和发展自身的衣、食、住、行和其他生活享受的物质方面的需要,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硬件设施与硬环境。物质需要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是人们的第一需要。任何社会或者个人,只有当物质生活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的满足时,才能生存和发展。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们首先必须吃、喝、穿、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宗教等活动,才能创造历史。因此,物质需要也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最原始动因。一般情况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资料的生产欠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对物质需要表现得尤为迫切和强烈。因为时常发生的饥荒、严寒、贫困、灾难、疾病等,时常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所以,这时物质需要的满足不仅成为人的第一需要,而且也是最重要的需要。
人们的物质需要推动了实践活动的发展。人们在什么时候进行哪些方面以及在哪里进行实践活动,总是最先根据自身的物质需要决定。需要的内容发生变化了,实践活动也必然跟着变化,需要的内容五花八门,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也就丰富多彩。人们的物质需要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历史的产物。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的物质需要是不一样的,而且每个时期人们的物质需要不会满足于已经达到的水平,总是会以先前达到的程度为出发点,呈现出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所以,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总体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态势。在原始人那里,他们的物质需要很简单,因此,他们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也只是诸如钻木取火、采摘果实和狩猎等简单的体力劳动。当生产力有了初步发展,人类的认识能力有了提升之后,古代人的实践活动就变得相对复杂了,他们有意识地将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进行分工合作的实践活动。当生产力有了大发展,人类的认识能力大幅度提升,物质需要的水平大大发展之后,社会分工逐步细化,工场手工业和现代工业也就发展起来了,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就慢慢地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过渡到以工业为主,纺织、印染、酿酒、皮革、采掘、冶炼、化工、造船、筑路等实践活动也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大量增加,国内市场已经无法满足资本逐利的需要,资本的海外逐利行动开始了,人们的实践活动便由陆地进入到了海洋,国际贸易也就应运而生了。及至今天,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达到空前的水平,人类的认识能力也已经达到前无古人的地步,第四产业、第五产业欣欣向荣,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当代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借助科学技术手段,已经实现由传统的现实社会进入到了现代的虚拟社会,“数字化”生存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如果说,在野蛮人和蒙昧人那里,由于他们的物质需要还处在低级阶段,因而实践活动的范围还很狭小的话,那么,在当前文明人社会,无论是衣、食、住、行、用等物质方面,还是文化、卫生、体育等已经物化了的精神方面,其需要程度都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高级得多。因此,现代人所进行的实践活动比野蛮人和蒙昧人的实践活动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由于人类自身发展的物质需要不断变化,不仅埋藏在地壳深处的煤炭、石油和各种矿物先后被开采、被利用;而且由于需要,海洋、冰山、原始森林以及其他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也不断被纳入人们的实践活动范围。总之,由于需要,沉睡了亿万年的大自然被人类唤醒了,尽管,自然的过度开发未必是好事。
由于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实践活动发生着范围和方式的变化,人们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也就随之逐步地完善和提高。恩格斯指出:“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在古代,人们的物质需要比较简单,因此对自然界的改变无论从范围还是程度来说都比较狭小,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依靠生理感官去进行直接的观察和简单的逻辑推理,他们由此知道了要灌溉庄稼就要认识河流;要放牧牛羊就要认识草原;要发展工业就要认识各种原材料。后来,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有了相应的改善,生存能力也逐步增强,他们便在天文学、数学和力学领域开始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观察、归纳、演绎等方法也相应得到发展,实验的方法也开始萌芽。从15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在欧洲兴起,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直接结果的物质资料大大地丰富起来,与此相适应,人们的思维能力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人们开始广泛地采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现象,并且使实验的方法逐步地和数学的方法相结合。这一时期,观察的方法、数学的方法、逻辑的方法都有重大的突破。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又提出了新的物质需要,人类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进一步提升,过去从未被注意的微观领域里的各种基本粒子,宇宙太空中的各种物质、太阳能、原子能,以及地热、潮汛、冰川、雪原等,都逐渐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如果说,19世纪只有少数自然科学家能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这一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自然现象的话,那么,到了20世纪,辩证唯物论已经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思想武器。与20世纪这种情况相适应,观察、实验等传统方法呈现出了新的面貌,数学方法的广泛应用使整个科学技术日益数学化,各门学科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移植更加突出,一些新的科学方法随之应运而生,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等科学方法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社会管理等领域,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此可见,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满足了人类的物质需要,而且还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精神需要的发展。
三 精神需要是人全面发展的关键
黑格尔说:“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中:在一个世界中具有他的现实性(实在性),这方面是要消逝的,这也就是他的自然性、他的舍己性、他的暂时性;在另一个世界中人具有他的绝对长住性,他认识到自己是绝对的本质。”这表明,人既是一种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有限的、有条件性的生物存在,又是一种能无限地超越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无限的、无条件性的精神存在,因而,对人而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生命所需的。人类作为自然界唯一有思想、有情感的能动存在物,吃、喝、住、穿、行等物质需要,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但绝不局限于此,他们在实践中产生并且日益发展着尊重、友谊、爱情、审美、知识、能力、理想等多方面的精神需要,并为着这些需要而不懈努力。“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人们在满足自身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之后,必然会凸显其精神方面的强烈需求。诚然,在人的需要系统中,物质需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人的物质需要去谈精神需要及其作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的旋涡。但是,人的精神需要一经产生,便作为相对独立的因素,作为内心的意向,作为动力和目的,从而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人的行为,也影响和制约包括物质在内的其他需要。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精神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支配作用比物质需要的作用更大,精神上的享受比物质上的享受更使人感到快乐。
所谓精神需要,是指人们受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对社会生活、社会秩序、社会安全等重大问题所产生的精神方面的强烈要求。精神需要是人类生活特有的和不可缺少的,“人的精神需要就像人体需要维生素一样,没有意识、理性、意志等精神活动的生命就是缺乏人性的动物的生命。”关于这一点,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已有充分认识。古人说“人为天下贵”,并说这是因为“贵之有德”,“德”是人与禽兽区分的根本标准。道德作为规范人类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的手段成为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被认为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当然,人类的精神需要绝不仅仅限于道德的需要,思维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人之所以为人,全凭他的思维起作用。”思维以其独特的方式唤起人类的自我意识,为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开辟道路。除此之外,“对科学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他们的道德力量和他们对自己发展的不倦的要求”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对“学说、交往、联合、叙谈、真情的需要”以及“为自身利益进行宣传鼓动,订阅报纸,听课,教育子女,发展爱好等等”的需要。这些活动为满足人类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和促进精神素质的提升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成为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马克思认为:精神需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只有精神生活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因为,人是一种以“意义”为生存目标的高级动物,人的精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较之物质生活更为重要的方面,“人的生活意义全部在于人的精神的高贵性,是精神给予生命以崇高的价值和意义,这一给予关系是不能被颠倒的。”对于任何人而言,马克思认为,精神活动是最使人向往的一个活动领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是人的身心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最有效途径。缺乏人的精神价值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便是畸形和虚无的,是永远也达不到目标的海市蜃楼。如果把人在情感、审美、道德、知识等领域的充分发展从“全面发展”中排除出去,是完全违背马克思本意的;倘若人没有精神需求,缺乏了精神领域的发展,纵使人在物质领域获得了较为充分地享受,在马克思的眼里也只不过是“片面的、抽象的个人”,是“作为单纯的劳动人的抽象存在”。
人的精神需要具有鲜明的特性。
第一,人的精神需要具有受社会制约的个体性。虽然从人类群体来看,精神需要是类本质,但是,从单个个体来看,精神需要就直接表现为个人的需要,精神需要反映了人们渴求的东西,不同的主体因着自身条件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精神需要,即使处于同一时代,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精神需要。有些精神需要积极向上,如对锻炼身体、学习知识、休闲旅游的需求等,不仅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还优化了社会风气;有些精神需要则是消极堕落的,如吸毒、嫖娼、赌博、疯狂宣泄等,不仅消磨了个体意志,还败坏了社会风气。但是,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的人,精神需要从总体上看都是一种社会性的精神需求,它的满足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他人。精神需要的满足是要通过劳动才能实现的,而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主要是生产关系中从事劳动的。人的精神需要也是通过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来满足,精神生产也是一种生产形式,它主要受制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反映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水平。就个人的精神需要来看,也是由他在该社会中所处的经济、政治地位,所受的文化教育以及家庭环境等各种因素决定的。而人类个体的精神需要必然上升为社会的精神需要,同时也就成为社会的精神需要。尽管人的精神需要是由个体的精神需要组成,但个体的精神需要也必须通过社会形式来满足,必须形成社会性的精神需要。社会性精神需要是个体精神需要的有机总和,它制约着个体的精神需要的内容及其满足程度。
第二,人的精神需要具有无限发展性。这里指的“无限发展性”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人的精神需要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它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主体自身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一方面,人的精神需要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变得越来越丰富。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来看,人的精神需要的水平经历了由低到高的发展历程。在最初漫长的原始社会,原始人的精神需要附着在物质需要上,它的表现形式并不明显。这是由于原始人为生计奔波,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获取食物方面,甚至还意识不到精神需要,如果说有一点精神需要的萌芽的话,那就是他们为了战胜强大的大自然而不得不通过想象的方式而与外界“神灵”的沟通,如原始的宗教、原始的巫术、图腾等。到了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一些人脱离物质生产和体力劳动去专门从事社会管理和精神创造,这就为人们满足精神需要和享受精神生活创造了条件。但是,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属性受制于阶级性,人的精神需要往往以阶级的精神需要作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形式,并在阶级的精神需要实现中实现自己,事实上,真正得到实现的是统治阶级的精神需要,并作为该社会精神需要的形式反映出来。在这个时期,精神生产和满足精神需要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内在一致,精神生产的异化现象,使得大多数精神生产者无法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即使是用自己生产的产品。更为悲惨的是,这些生产者甚至成为自己产品奴役的对象。所以,在这个时期,精神生产带有明显的商品化性质和阶级性质,影响了精神产品的质量,也使精神需要片面、畸形地发展,造成了阶级社会的精神危机。只有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奠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精神生产才真正为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社会主义的精神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精神生产的手段和目的真正实现了统一。人们不仅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同时也成为精神产品的消费者,人们在进行生产的同时也不断地满足着自己的精神需要,从而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人的精神需要具有“无限发展性”的第二层含义是指人们的某些精神需要可以跨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精神需要。一如人们对知识的渴求,随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也在不断地开辟着自己前进的道路,同时也在为探求新知识提出了新任务。只要人类一天不停止改造世界的实践,探求新知识的精神活动就永远不会完结,因此,对知识的渴求就成为一种永恒。
第三,人的精神需要具有无限丰富性。人们一直从事多方面的生产,一方面不仅生产其本身;另一方面还通过人类自身的生产重新构建自身所处的环境。由于人的需要的无限发展必然导致需要的日益丰富和全面,因而人的精神需要也就无限丰富起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的同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一系列的精神活动,譬如,探求知识、艺术审美、社会交往、情感交流、文化教养、自我实现和获得社会尊重等活动,正是通过这些活动使得人类自己不断地远离动物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以其需求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其他一切动物。”人的精神需要的无限丰富性是以物质生产实践和其他实践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没有物质生产实践和其他实践的全面发展,并创造丰富的物质精神产品,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就是画饼充饥;只有人们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使人们充满活力,反过来促进物质生产及其他社会实践的全面发展。由此看来,虽然人的物质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其物质需要是要受到物质条件限制的。虽然人的精神需要也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如广播、电视、书籍和网络等来满足,但是相对来说,精神需要可以跨越时空,能永恒地满足人们无限与多样的需求;同时,人的精神需要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而且对爱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发展的需要等精神需要,总有一个轻重缓急、程度深浅的问题。从这一角度来说,人的精神需要也是无限丰富的,需要不断地发展精神生产来满足不同人的不同精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