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治文化与选举制度:以政治家后援会为中心的研究(中国政治发展与比较政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 结构安排

本书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为导论,包括研究问题的提出和意义、文献回顾、概念界定、分析框架、研究方法、结构安排等内容。

第二章回顾了日本近代选举制度确立及政治家后援会的产生。这一章的研究重点是追溯近代日本政治家后援会的起源。在“天皇权力高于一切”的君主立宪政体下,“天皇绝对权力”与“国民自由选举权”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选举法的不断修改只是权力主体释放国内群众民主诉求和社会压力的阀门,无法真正实现政治民主化。在国民选举权有限扩大的过程中,众议院议员中选区制与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共同催生了以候选人为中心的后援会组织。后援会成为候选人的拉票组织,严重助长了近代日本政治中的腐败现象。

第三章探讨了战后(1945~1994年)日本政治家后援会的再生与发展,并以田中角荣的个人后援会——越山会为例,深入分析了政治家后援会的成立目的、组织结构、主要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后援会的运作与影响。战后日本经过“非军事化”与“民主化”改革,确立了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在经济高速增长、政治制度变迁的情况下,候选人为了确保竞选成功,纷纷组建后援会。后援会通过利益与情感双重纽带,将政治家与其支持者牢固地联系起来,确保了稳固的票源。后援会促进了选民的意愿表达,但也给日本政治发展带来了种种弊端。

第四章分析了1994年日本政治改革后政治家后援会的变迁。为了实现以政党、政策为中心的选举,整治政治腐败现象,1994年日本进行了政治改革,将原来的众议院议员中选区制改为小选区比例代表并立制,并加强了对政治资金的管理。然而,日本政治中的后援会组织却没有如制度设计者所预想的那样被削弱甚至消除,而是保持了长期的发展。政治家为了维系后援会,更加重视后援会在选举间歇期的活动,加强同后援会成员们之间的私人感情。本章还以安倍晋三后援会为例,论证了在政治制度变革、法律管制加强的情况下,后援会作为政治家的集票组织的功能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凸显。

第五章着重分析了日本选举政治中政治家后援会长期存在的文化原因,并以田中角荣、小渊优子、小泽一郎等政治家的后援会为例进行了论证。随着众议院议员中选区制被小选区比例代表并立制所取代和地方财政的逐渐健全,战后日本政治家后援会再生的制度性因素发生了改变,但各个政党的政治家后援会组织仍旧活跃在日本的政治舞台上,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传统的集团主义文化。在传统的集团主义文化影响下,保持经常的感情联络、依靠集团保障成员利益是维系集团的重要方式。进入现代社会,日本确立了选举制度,尽管政党、政策等因素也会对选民的投票造成影响,但以个人情感关系与利益交换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家后援会仍是维系政治家与选民关系的重要纽带。传统的集团主义是日本政治家后援会长期存在的文化根源。

第六章从政党发展、国家政治发展两个维度分析了政治家后援会的“利”与“弊”。从政党发展的维度来看,一方面,政治家后援会的广泛存在在组织、动员民众参与投票方面弥补了政党基层组织薄弱造成的不足;另一方面,为近年来日本政党的频繁分化重组带来了可能。从国家政治发展维度看,政治家后援会在中央政府与选民之间建立起了上通下达的渠道,有助于民众的意愿得到更充分的表达。与此同时,政治家后援会也令部分国会议员将地方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助长了金权政治、派阀政治、世袭政治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