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社会结构变化与共青团工作改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常宇常宇,北京团市委书记。

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团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谈话时指出,当代共青团组织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扩大团的基层组织的有效覆盖面和提高团工作的吸引力、凝聚力。习总书记指出,今天的青年人在哪里?除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学校以外,现在很多青年人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社区里,在网络空间、虚拟社会里,在农民工群体、个体工商户、网民、“北漂”、“蚁族”里,尤其在那些自由职业者、网络意见领袖、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演员歌手、流浪艺人等聚集的新兴群体里。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给各级共青团组织振聋发聩的警醒,如果共青团组织不去研究青年群体的新变化,不去结合这种新变化改革自身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方式,将难以在新的形势下发挥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将无法完成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政治责任。为此,从2013年10月开始,北京团市委全员参与,历时一年半,动员北京共青团系统5000多名专兼职团干部开展了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对22个青少年群体10万人发放问卷,面对面深访6000多人,完成了一次对北京青少年群体的全方位再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新时期共青团如何有效地实现首都青少年群体的“再组织”。

一 今天北京的青少年群体结构

在巨大的流动和社会结构变迁的背景下,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一个拥有2100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其青少年群体结构复杂和丰富了很多。总书记提到的各种传统和新兴领域的青少年群体几乎在北京一应俱全。我们选择了两个维度来解读当代北京青少年。根据990万青少年就学和就业情况,把北京青少年分为如下11类。

表1 北京青少年结构数据及测算依据

从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北京的青少年群体结构具有很多鲜明的特点。高校学生多(约85万),企业青年(约589万)中,国有企业青年约占1/3,非公企业青年约占2/3,农业青年数量极少(9.11万)等。这些特征与首都的功能定位密切相关,也与传统社会结构解体,青年分散化、原子化的生存趋势相一致。

与此同时,北京团市委此次还努力寻找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及的各种新兴群体,发现这些群体在北京的存在,分专题对在京的外来流动青年、流动人口二代、创业青年、新闻媒体从业青年、网络从业青年、“北漂”艺术青年、青年志愿者、残疾青少年、贫困家庭青少年、有不良行为青少年、外籍青年这11类青少年群体进行了调研,得到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在这次调研中,很多原来北京团市委并不了解的新兴群体被我们找到,我们努力归纳他们的群体特征,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状态,问需于青年,努力将组织的工作手臂延伸到这些特征群体当中。

表2 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群体分类及定义

续表

对上述的22个青年群体,我们逐一调查了他们的群体总量、空间分布、10个左右最突出的群体特征和诉求。在掌握了这些客观情况之后,我们逐个研究了他们的群体特征和共青团开展工作的基础和现实情况,并针对每个群体,总结归纳10种左右的工作方法。我们重点强调工作方法必须与群体特征和需求相对应,并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不求多,但求实。

二 把共青团改造成基于职业、居住、社会交往的三维青年组织

共青团是以思想引领为首要任务的青年政治组织。要想实现为党团结青年的目标,首先要适应青年群体的发展变化,将自身改造成一个适应当代特大型城市青年群体结构的组织。那么,什么样的组织格局能够适应今天的北京青年呢?经过这次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我们形成了如下认识。

(1)基于职业、学习的战线组织。“战线”,是共青团的传统语言,是指我们通过一组工作方法对某一具有共同特征的群体开展工作的组织方式。一个青年的主业,不是处于学习阶段,就是处于就业阶段,他的主业单位对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改变机关、国企、大学等传统战线的工作方法,提升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要特别关注新兴群体的诞生,如非公企业青年、社会组织从业青年、网络从业青年等以及很多具有明显特征的群体,如流动青年、农民工二代等等,找到他们的存在,建立适当的组织联系,开展团组织与这些青年群体交流团结的工作。

(2)基于居住、生活的地域组织。随着单位的约束力减弱、社会流动性加强、新兴职业涌现、个体散在增多,仅靠传统的以单位为核心的“条的组织”难以适应与当今青年联系的客观要求。共青团要努力发展基于青年居住地的、以生活服务和地域性交往为手段的新型青年组织,形成共青团的外围组织。北京共青团从2011年开始在全市逐步建立了502家“社区青年汇”,由共青团对接属地党委政府,协调资源投入,派驻专职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开展联系、服务、引导属地青年的凝聚工作。从2013年开始,北京共青团在北京市青年居住的密集地区推出登载社区新闻和生活服务的“北青社区报”,目前已有100万份发行量,建立了120多家深入小区的为青年提供生活服务的“北青社区驿站”。2015年北京共青团推出“北青社区APP”,依据地域建立联系青年的新媒体渠道。随着“青年汇+社区报+驿站+APP”的地域性联系服务体系的完善,北京共青团将重新掌握一张基于居住、生活的地域性青年组织网络,将在这一新组织网络中努力开展青年的交流、团结和组织工作。

(3)互联网背景下的青年社会交往组织。互联网催生青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当移动互联网迅速融入时尚生活后,青年的交往范围得到了无边际的放大,使原本主要限制在单位中、居住区里的人际交往扩展到久不见面、远隔千里,甚至从不相识但有共同特质的青年群体中。这种变化使原来并不很突出的社会交往关系,在当今的时代具有了比单位、地域组织更强有力的组织动员力。这种具有共同的群体特质、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历史联系的青年人,喜爱交往、渴望寻求情感寄托和归宿。因此,以交往为核心目的的青年群体是共青团必须服务和联系的对象。在这次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中,同学是当代青年社会交往中最重要的对象,北京共青团开展了大量学长讲成长经历、校友基金捐助等基于同学关系的工作。同时,依据乡情的同乡关系也是重要的组织动员渠道,21家省级驻京团工委联系着70多万来京务工青年,他们与在京的“老乡网”共同组织了基于乡情交往的组织体系。北京共青团自2012年以来联系着8000多家青年社会组织,其中绝大部分是以共同兴趣爱好为特征的青年兴趣组织,他们或自发或在团组织的支持下开展数万场自组织活动。北京共青团的志愿服务中心联系着130万青年志愿者,他们服务于4万多个青年志愿者组织和爱心项目,这种以志愿、公益为共同兴趣的青年爱心组织,正在成为北京这个特大型城市最亮丽的风景线。共青团要以适当的组织或联系方式,渗入、联系和引导这些青年交往组织,因为在以互联网为生活底色的今天,这是无法忽视和回避的。

一个青年,生活在北京,一天24小时,总离不开这三个维度:要么在工作学习,要么在家生活,要么在与同学、同乡、共同爱好者一起聚会交往。作为党的青年组织,北京共青团要沿着这三个维度,构建组织和开展工作,努力为党团结住当代北京青年。

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让我们找到了、认清了新时期首都青年群体组成,思考了、重构了共青团自身改造的框架,接下去我们要一个群体一个群体、一个社区一个社区、一个组织一个组织地联系下去,把共青团体系的重构、组织的再造、服务的加强、思想的引领做到每一个北京青年的身边、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