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决策参考(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文化定位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经验

北京的城市性质定位,对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从城市发展方向看,有什么样的城市定位,就有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北京的城市总体定位,主导着全国文化中心文化建设的方向。尤其是前30年定位的多变性、不确定性,深刻地影响了城市性质和功能。其次,城市发展既是历史传承的发展,也是创新建设的发展。前期的定位不准确,不符合城市的性质,导致城市文化资源的破坏、城市历史文脉的断裂,造成不可挽回、不可修复的惨痛损失,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趋向碎片化。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性质、内涵和目标的明确,经历了曲折、多变、复杂的过程。“各阶段的规划思想无不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城市规划不可能脱离历史环境而独立存在,只有从历史发展大背景中总结经验与教训,才能使规划更加符合城市发展规律,更具科学性。”董光器:《古都北京五十年演变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第129页。只有总结经验,理性认识沉痛的历史教训,才能更好地规划和建设全国文化中心。

其一,充分认识全国文化中心性质,明确全国文化中心职能。

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北京城市规划方案中,尽管也可以看到或显或隐全国文化中心的性质功能定位,但对于如何建设和发挥全国文化中心作用,没有明确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表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城市总体规划,不再提“经济中心”和“现代工业基地”,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性质更明确、职能更清晰。1993年的总体规划提出,城市建设与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根据和体现北京的城市性质。2004年的城市总体规划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历史名城整体保护纳入总体规划,提出坚持尊重城市历史与城市文化的建设原则。历史经验证明,只有明确和坚持首都城市的性质和职能,发挥首都的资源优势,认识到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性,强化核心职能,才能深刻认识首都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性。

其二,强化文化建设总体地位,重视城市整体协调发展。

文化是包含多层面内涵和多结构形态的整体,是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能力以及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60多年的发展中,北京文化从强制性单一形态向自由多样形态、从单一结构向多维结构、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的转变,推动了北京文化从单一性建设向丰富性、多样化、内涵式发展。历史经验表明,城市首先是具有文化意义的存在,高度重视文化在城市整体发展中的定位、功能和作用,才能有力推动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其三,把握全国文化中心内涵,发挥首都文化资源优势。

从历次北京市总体规划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前的城市规划方案,差不多都把北京确定为全国文化中心,在性质上似乎是明确的,但在内涵上是单一的,甚至是空洞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总体规划更加明确全国文化中心的性质和内涵。1983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199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明确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性质定位,城市文化结构有所扩展,文化内涵有所丰富。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在此前基础之上,提出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提高国际影响力。历史经验表明,比较完整地把握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结构,可以更好利用和发挥文化资源优势,让文化得到较好发展,发挥文化在城市整体发展中的作用。

其四,提高首都文化发展规划水平,增强首都文化建设的战略意识。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内涵、结构、目标和任务都不清晰,其全国文化中心的性质、定位和功能被严重弱化了。20世纪80年代后,北京市总结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教训,重视全国文化中心的规划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内涵更为丰富,结构更为完善,北京的文化性质、文化内涵和文化功能变得较为丰富和完整。文化在城市总体建设规划中的位置、北京的首都性质、国家高度和全球视野,让北京能够从国际与国内的战略视野高度谋划其国家文化中心的建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