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六经辨证法
六经辨证,乃张仲景根据《内经》、《难经》理论,结合临证经验所得出之外感疾病之发展规律。六经,即太阳、少阳、阳明三阳与太阴、少阴、厥阴三阴。外邪初袭,正气即起而自卫,呈现亢奋现象,属热属实,故曰三阳;或素体不足,阴寒直中,或因已病而渐至正不胜邪,呈现衰沉现象,属寒属虚,是曰三阴。若竖看,由太阳而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可以代表病邪由表及里之层次;若横看,则代表人体上之六个区域,或证候之六个类型。故凡内伤杂证,亦皆不能越出其范围。此乃《伤寒论》中特别突出之思想见解,经方派辨证之唯一依据,学者宜由此入门,再进窥《伤寒论》原著,穷原竟委,方能运用自如。
一 太阳病
此乃感症初期,一般多见脉浮、头痛、发热、恶寒。浮脉者,正气抗邪于外;头痛者,太阳经脉受患;卫气与风寒相争,故发热;卫阳被束,所以恶寒。
太阳病通有三种:
(一)若患者体质素弱,腠理疏松,则必脉浮而缓,舌苔薄白,汗出恶风,是为表虚证,亦称中风。
(二)若素体强健,腠理致密,则必脉浮而紧,无汗恶寒,是为表实证,即是伤寒。
(三)若内伏郁热,口燥渴,脉浮数,舌苔薄白或淡黄,舌质多红,发热不恶寒,或热重寒轻者,是为温病。
二 阳明病
太阳表热不能及时解除,向里发展,传入肠胃,寒从火化,邪热益炽,于是壮热汗盛。不恶寒,反发热,口渴脉大,是为阳明证。此中有经腑之分:
经证为发高热,汗出如蒸,心烦,口渴,喜冷,脉象洪大或浮滑,舌苔黄,舌质赤,此为热邪内外弥漫,肠中糟粕尚未燥结之候。
腑证则潮热有汗,口渴躁烦,大便秘结,腹满坚硬,气短而喘,绕脐疼痛,谵语,甚至神志昏迷,如见鬼状,或视物模糊,脉象沉实而大,舌苔黄燥厚腻,或灰黑干燥,此乃热毒结集在里,肠中已有燥屎之候。
三 少阳病
此邪从太阳传入阳明之中间阶段,通称半表半里证(太阳为表阳明为里,此在表里之中)。其病象:口苦(胆热)、咽干(津少)、目眩(胆火上炎)、往来寒热(邪正交争于表里之分)、胸胁苦满(少阳经脉循行之处)、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脾胃有热)、脉弦。此病邪已不在表,但尚未成阳明里证,亦未完全化热,故不如阳明口渴喜冷,热盛津伤之严重。
又正因少阳位居表里之中,故常有兼症出现。如发热、微恶寒、骨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等,是少阳兼有太阳表证之候。如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或大便不通等,是少阳兼有阳明里证之候。
四 太阴病
三阳实证,一般俱有发热;三阴虚候,相反多呈寒象。
太阴症状,身无热,手足温(阳气不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有时腹痛,口不渴,脉缓而弱(皆脾胃虚寒,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之故)。以太阴、阳明,同居中土,故俱有腹满之症,但一虚一实,一阴一阳,性质相反,故太阴之口不渴,身无热,自利脉弱,与阳明之口大渴,身大热,便秘脉实,恰成对照。
五 少阴病
主症为脉微细,但欲寐,恶寒,四肢厥冷(表寒),呕吐,下利清谷(里寒),舌苔淡黄而滑。
按:少阴兼主水火,上因心肾阳弱,阳弱则阴盛,故全身内外,一派虚寒,是虚寒水之化;若阴虚生内热,则又有心烦,不得卧(虚火上炎,心神不安),一身手足尽热;或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虚热下利,阴液耗伤,虚火上升之故);或口燥咽干,腹胀便秘,舌质红绛等火化之疾。
六 厥阴病
此三阴最末,邪正交争,至此而极。以正气虚衰,调节紊乱,故阴阳错杂,寒热混现。其症主要为口渴不止,气上冲胸,心中疼痛觉热(此上焦有热),饥而不欲食,有时吐蚘(此中下焦虚寒)。此外正邪消长,阴阳胜复,每每呈现厥热交替现象,如厥多于热,或厥逆不复,其病多危;若热多于厥,或厥去热回,则为正气恢复之征。
依六经辨证,有传经、直中、里证转表,合病、并病等说法。今为略述如后:
传经即是六经互相传变。又分:一、循经传,即依太阳,而阳明、少阳,三阳不愈,传入三阴,由太阴而少阴,以至厥阴,次序浅深不紊之传变。二、越经传,即不按六经层次,隔一经或隔两经相传,如太阳病,不传阳明而传少阳,或越阳明、少阳,而直传阴经,此由病邪旺盛,正气不足所致之传变。
直中是病邪不从阳经传入,起病即见三阴症状。如一发病,即见呕吐下利,手足不暖,腹满,溲不利,口渴,即是直中太阴。此由体质素亏,阳气不足,故一感外邪,即直入三阴,成虚寒症状。三阴皆有直中,而太阴、少阴之直中,较为常见。
里证转表,即三阴转为三阳,与传经直中之由表入里者恰恰相反,此病人正气渐复之征,如初起呕吐下利,腹满,小便不利,手足不暖,口不渴,经治疗之后,呕吐停止,反见大便秘结,发热口渴,此太阴转向阳明,可知病情有转好之机。
合病,是两经三经同时受邪,如既有太阳表证,又有阳明里证,两经症状同时出现,不由传变而成,此为两阳合病,若同时再兼少阳半表半里证,即是三阳合病。
并病,是一经病状尚未解除,又传一经,如太阳尚未全解,又出现阳明症状。并病俱由传变而成,必前一经病状还在,而后一经症状又具备之下,方可称为并病。
疾病何以传变,其关键决于受邪深浅,病体强弱,与治疗当否之三者。如邪盛正虚,则发生传变;如正盛邪衰,病即转愈;身强者,传变多限于三阳;身弱者,传变即易入三阴;此外误汗误下,亦易导致疾病传变。
综上以观,可知三阳经病,多从表传里;三阴经病,多由实而虚。六经虽各有主证主脉,然临证上往往混合出现,而传变亦纵横顺逆,无有一格。于此证明各经并非孤立存在,而为一互相影响之统一体。一病之发生、发展,以至终了,在各阶段中,皆有一定证候出现。欲确知当前疾病,并预测将来转归,然非熟悉分经辨证法,无有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