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下西洋:中国企业全球化案例复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韶音科技:从代工厂到全球品牌商

从一家处于微笑曲线最底端的中小企业,到海外业务占到80%的全球领先品牌商,韶音是怎么蜕变的?

陈赋明陈赋明,《商业评论》栏目主编。

我们平时说话的时候,都能听到自己的声音。为什么?你一定觉得这个问题很傻,我们都有耳朵,听不见才怪呢。真是这样吗?不妨做个实验。大家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捂得紧一点,然后开口说话。你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吗?很清楚,是不是?可明明捂住耳朵了,怎么回事?

在美国特种作战影片中,我们可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海豹突击队员在行动中,尤其当靠近敌方目标时,会用近乎耳语的低沉声音与不同战斗位置的队员互传指令。可他们并没有佩戴麦克风,只是在颈部戴了一个奇怪的装置,紧贴喉部两侧。靠这就能把耳语般的声音传给队员,是不是很神奇?

其实,一点也不神奇。我们只是太习惯于通过空气传导声音的方式,反而忽略了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的另一种声音传播方式——骨传导。气导方式是声音通过空气进入外耳道,使耳膜振动,进而将声音传给内耳的耳蜗,由此进入听觉神经系统。而骨传导,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头部骨头的振动来传导声音。

于是乎,我们说话的时候,即使捂住了耳朵,即使说话声音很低,说话导致的颚骨振动或喉骨振动,也能清晰地将声音直接传导给耳蜗或海豹突击队员佩戴的喉振式麦克风。于是乎,我们吃东西、喝水,甚至挠头发的时候,我们都能听到声音。是不是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既然骨传导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为什么除了在军事领域,极少见到普通人可以使用的骨传导产品呢?是因为骨传导技术开发难度大,只有军方负担得起巨额投入,还是骨传导产品即使开发出来,也没有消费者需要呢?如果真是这样,今天就不会有深圳韶音科技有限公司这家企业,我们也就没有机会享受骨传导耳机的超酷体验了。

创立十几年,韶音一直致力于骨传导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是亚洲最大的军警专业耳机代工企业,产品包括消防员、救援人员等的头顶骨传导消防耳机;特种部队、反恐突击队、伞兵等的重型喉振式耳机;特勤、安保人员等的微型耳骨通勤耳机;特警、防暴警察、狙击手等的骨传导耳机;等等。军品业务中70%的产品销往海外。

2007年,韶音进入民品领域,研发和生产消费级骨传导耳机。9年时间里,韶音升级了5代骨传导技术,推出了Sportz、Bluez、Trekz 3个系列的8款骨传导耳机产品,市场覆盖北美、欧洲、中南美、东南亚、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海外销售占到民品业务的80%。

韶音的骨传导耳机,因其独创性的黑科技和颠覆性的使用体验,屡获国际大奖,包括2008年环球资源年度最佳设计奖、2012年《华尔街日报》技术创新奖、2014年“爱迪生奖”电子娱乐产品类金奖、2015年美国IDEA设计杰出奖等。

如今的韶音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是一家领先的全球品牌商,但这并不是韶音本来的模样。同国内众多处于微笑曲线最底端的中小企业一样,韶音一开始也只是一家贴牌代工厂,挣的是产品利润中最小头的钱。我们不免好奇:韶音当初为什么选择耳机代工业?它是怎么跟骨传导技术打上交道的?又是怎么从代工转向自创品牌,并成为领先的全球品牌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