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范式
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都表明,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基于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主要来自研发(R&D)。按此逻辑推理,研发投入越多则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越快。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尽然。近年来,从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看,美国约为2.7%,欧元区约为2.1%,德国约为2.9%,日本约为3.6%,这基本上是历史上最高的研发支出水平。与此相应,近年来,美国的经济增长率约为2%,欧元区约为1.5%,日本约为1%。为什么历史上最高的研发支出水平却伴随着最低的经济增长率呢?是研发没有产生技术进步?还是技术进步没有造成经济增长呢?
研发产生的技术进步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但缺乏突破型技术创新。在持续的研发投入推动下,商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技术手段不断进步,人们能够使用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产品,享受更优质的服务。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技术进步主要是特定公司的专用型技术进步,而特定公司的专用型技术进步只能在更小的范围内被使用,它可以改良产品的生产过程、丰富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但它不能产生具有更高生产率的全新产业,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近的研究发现,美国公司研发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虽然在逐渐上升,但是其用于公开发表的研发投入比例不断下降,而其在专利性研究上的投入比例不断上升。说明美国研发投入增长带来的通用型科技进步在相对减少。通用型科技进步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被使用,它可以产生突破型技术创新,甚至可以引发一场技术革命。
一场技术革命可以被定义为一批有强大影响的显而易见的崭新且动态的技术、产品和部门,它们能给整个经济带来巨变,能推动长期的发展并使之达到高潮。技术革命也可定义为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一组技术创新集群,一般包括一种重要的通用的低成本投入品(这种投入品有时是一种能源,有时则是一种原材料),再加上重要的新产品、新工艺和新的基础设施。而新的基础设施通常会改进交通和通信的速度与可靠性,并大幅度缩减成本。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技术或技术创新都能对经济产生如此重大的作用。事实上,绝大多数技术或技术创新只能改变生产的一小部分,因而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的发展。只有重要的突破型技术创新才能在短时期内产生新的具有更高生产率的产业,也才能改造传统产业使之生产率提高,并进而使整个经济发展实现根本的改变。只有突破型技术创新的产生以及相应技术群的出现,才能被称为“技术革命”。每次技术革命都提供了一套相互关联的同类型的技术和组织原则,并在实际上促成了所有经济活动的潜在生产率的量子化跃迁。每次技术革命都会使整个生产体系得以现代化和更新,从而每50年左右总的效率水平就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见图2-1)。
图2-1 技术革命的双重性
这套同类型的“工具”——包括硬件的、软件的和意识形态的——共同改变了所有人的最佳惯性思维方式的边界。这便是所谓的“技术-经济范式”。“技术-经济范式”就是“经济上的”最佳运行方式,因为每次技术转型都伴随相对价格结构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引导经济主体密集地采用更强大的新投入品和新技术。这是一种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意义上的“范式”。因为在库恩看来,范式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的集合。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革命”就是“范式转换”。“技术-经济范式”界定了“正常的”创新实践的模式和界域,并对那些遵循原则的人们许以成功。这些原则会在技术革命的核心产业中体现出来。
因此,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新产品、新行业和新基础设施的爆炸性发展,并逐渐产生出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这一新的范式在其技术的扩散期间,会对企业家、经理、创新者、投资者和消费者在个人决策以及他们的相互作用方面加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