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心智哲学视域下的意识研究
上一节,我们从意识最基本的定义出发,并结合具体的语言实例,从感觉、感受的维度对语言运用的意识过程做了说明。意识的“感觉到感受”两个层次的发展过程为语言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启示。但是,学者们对意识的探讨不仅仅局限于感觉—感受的维度,他们还以此为基础对意识展开跨学科的研究,从而清楚地展现意识活动的过程。在本节的讨论中,我们从心智哲学的视角出发,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深入剖析语言主体的意识过程,并将这里提到的概念和理论用于下面几章对含义的研究中。首先来看一下前人对意识的研究成果。
对意识的两个发展层次,不同的心智哲学家、脑心理学家有着不同的认识,如达马西奥(Damasio)(1999)认为意识可分为核心意识(core consciousness)和扩展意识(extended consciousness);爱德曼(Edelman)和托诺尼(Tononi)(2000)认为意识可区分为初级意识(primary consciousness)和高级意识(high-order consciousness);贝克哈德(Bickhard)(2005)用原初意识(primary consciousness)和反思意识(reflective consciousness)这一对概念来对意识的两个层次做出区分。(刘倩2013b)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关于意识的研究,由于跟本书研究的关系不大,这里我们不再综述。尽管不同的学者对意识研究的重点有所差异,并体现为不同的命名,但他们对意识的研究也有共同之处,如他们都认为人的意识具有动态性、发展性和层次性,并清晰地表明自己在意识发展的两个层次上的立场和看法。徐盛桓在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中对意识的分类借鉴了Bickhard的分类方法,本书也遵循这一标准,把意识分为原初意识和反思意识。那么,什么是原初意识?什么是反思意识呢?对此,我们可参照李恒威对意识的研究成果。他认为意识可分为两个层次:在第一层次,主体获得了“对内外部事物的感官意象”,这一层次对应着原初意识(primary consciousness)的内容;在第二层次,主体获得了“通过回忆、联想和想象所呈现的相关意识”,这就是反思意识(reflective consciousness)的内容。(李恒威2011)。在以后的章节里,我们会依据具体例子对意识的两个层次进行说明。
4.2节对意识的简单定义为我们理解原初意识和反思意识打下了基础,在这里我们对意识的定义和分类给出总结:意识是主体对信息感知后的产物,其发生发展过程可分为原初意识和反思意识两个层次。认知主体借助眼、耳、鼻、舌、身等感官获得关于外界事物的种种物理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心智的计算和加工以意象的形式呈现在脑海里,这样的一种意识活动就是原初意识。随着意识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原初意识也向前发展,并为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素材,同时认知主体也获得关于这一“素材”的新的认识,也即是感受。但需要指出的是,认知主体在对这些“素材”进行处理的时候,由于大脑里的认知活动的作用,这些“素材”会发生变形,这时候意识的内容就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原来的实际情况,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一定程度的扩展和反思,因此这时形成的意识被称为“反思意识”。在上例“美女定义”的话语中,对女人的种种称呼就是反思意识的结果。由此可以说,意识是主体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和感受的结果,也是一个原初意识到反思意识的双重发展过程。
以下我们将在心智哲学视角下,通过具体的语言实例,从意识的双重结构出发来追踪语言发生的动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