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藏西夏历日文献整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Инв.No.8085西夏历日文献研究现状

Инв.No.8085西夏历日,迄今尚未刊布。该件是所有西夏历日文献中时间跨度最长者,历经西夏崇宗、仁宗、桓宗、襄宗四朝,连续88年,是目前所知中国保存至今历时最长的古历书,在中国古代史上绝无仅有,是西夏历法研究在资料构成上的主体部分。

由于该部历书年代跨度长,迄今出土的十余件西夏古历日中,另有5件皆与之在年代上有重叠,它们分别是俄藏TK297、Инв.No.5282,英藏Or.12380-3947、Or.12380-2058,中国藏G21·028[15541]。可以这样说,Инв.No.8085是一部富含学术价值而又充满谜团的古代文献,相信任何一位学者,都会为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能够遇见这样一部文献而感到庆幸。

Инв.No.8085西夏历日,初次著录见戈尔芭乔娃、克恰诺夫于1963年合著的《西夏文写本和刊本》,编号为Инв.No.8085。书中称:

无名称,历书,登录号8085。写本,蝴蝶装,页面16×10.8厘米,文面13×8.5厘米,7行,有隔线,行16字。页码未确定,175面。保存极坏。此历书编排同№5282(本目录№40)。主要用汉文,间用西夏文书写。[7]

此后一直无人问津,直到四十余年后的2006年,史金波先生在《西夏的历法和历书》一文中首次对该件西夏历日作了初步研究。该文指出:俄罗斯所藏黑水城出土文献有西夏文、汉文合璧历书,为表格式。每年一表占一页,分左右两面,右上角有该年的干支。其中Инв.No.8085号历时最长,从庚子年至西夏第二个乙丑年,共86年的历书,即从西夏元德二年(1120年)至天庆十二年(1205年),中缺戊午年历书,又有Инв.No.647号残页,正为戊午年历书,补上所缺。此历书经西夏崇宗、仁宗、桓宗三朝,时间跨度大。该件历书前几页和最后几页有不同程度的残缺,此外还有一些残片。每一表中每月占一竖行,各行分为上下很多横格,自上而下为月序、该月朔日干支、日、木、火、土、金、水、罗睺、月孛、紫炁等九曜与该月时日的纳音等对照关系。文中并首次指出:这是目前所知中国保存至今历时最长的古历书。根据一般历书当年用过即成无用的废纸的特点,现在能见到连续86年的中古时期的历书,十分难得。[8]但不知什么原因,已经出版的《俄藏黑水城文献》并未收录该件文献,令人遗憾。直到2013年,笔者利用出国做访问学者科研工作的机会,始在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绿厅”阅览室一睹该件历日文书的庐山真面目。

Инв.No.8085文书被整理者装在一个不大的白色硬纸盒里,上书Танг.44,Инв.8085(175л.+56фр.),即该件文书有175面(实为176面),另有56个残片。打开盒子,除历日文书本身外,还可发现一片印本文献,整理者用俄文注明Обложка низа,意思是“下面的封皮”,显然与历日文献一道出土。考察发现为《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第十三“派大小巡检门”中的一段文字。

Инв.No.8085历书包装盒

在俄访学期间,写出《俄藏Инв.No.8085西夏历日目验记》[9]一文,回国后又相继发表《出土历日文献考证四题》[10]和《西夏历日文献中关于长期观察行星运行的记录》[11]。这些文章指出以下内容。(1)其装帧形式不是蝴蝶装,而是缝缋装。(2)连续88年,而非86年。余两年残存信息较少,经笔者考察为丙寅年(1206年)、丁卯年(1207年)。即该件历书从夏崇宗元德二年(1120年)庚子延续到夏襄宗应天二年(1207年)丁卯,历经西夏崇宗、仁宗、桓宗、襄宗四朝,共计88年。(3)戊午年历书不缺,文书中有两个戊午年历书,其中之一因与丁未年历书互倒,使人误以为缺本年历书。(4)表中填写的那些数字与地支的组合,并非以往学界所认为是用来表示九曜与该月日、时的关系的,实则是以十二次为背景,记载九曜运行情况的。

这部历书的整理过程十分艰难。(1)此历书跨度长,连续88年,共176面,是保存至今历时最长的古代历书,在中国古代史上绝无仅有。(2)为缝缋装,这是古代一种常见的写本装帧形式。因岁久装订线断绝,历书散开,页面错乱,上半年和下半年多不连贯,很难找到原来的顺序。顺便指出,整理者因不明原书的结构,对页码的标注是从后往前倒着编排的,更是乱上加乱。(3)不少年份缺失岁首,且无完整月序,另有五六十个残片有待拼补,内容过于庞杂。(4)为夏汉合璧历书。因是手写,西夏字不规范,汉字多俗写,极难辨识。为使之得到全面而彻底的整理,笔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