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藏西夏历日文献整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Инв.No.8085缝缋装结构复原

Инв.No.8085历书装帧形式不是蝴蝶装,而是缝缋装。缝缋装是古代手抄本的一种装祯形式。缝缋装的出现,对于世界书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古代书籍向册页制转变的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只是今人已经淡忘了它的存在。

所谓缝缋装,顾名思义,缝,就是用针线连缀;缋,原是指成匹布或帛的头和尾,在这里,当指纸张的折缝处。制作顺序,先把单页纸左右、上下或上下、左右对折,即一折为四。再将若干折叠好的单页沿折缝处订成叠(线装书订线的方法则主要是缠绕书背)。因只能单面书写,岁久册页散乱后,打开折叠过的单页纸张,会让人迷惑不解。虽然同处一纸,但(1)书叶之间有字头相对者,(2)文字内容多不连贯(缝缋装中只有一摞折叠单页中最里面的两面内容是连贯的),很难找到原来的顺序。《墨庄漫录》转载王洙的话云:“作书册粘叶为上,久脱烂。苟不逸去,寻其次第足可抄录。屡得逸书,以此获全。若缝缋,岁久断绝,即难次序。初得董氏《繁露》数册,错乱颠倒。伏读岁余,寻绎缀次,方稍完复,乃缝缋之弊也。”[12]可见宋人早就对缝缋装深感头痛。

以本文献为例,以下4面共处一纸,左2面字头朝右,右2面字头朝左,两两相对。但左下的110面与左上的97面内容不连贯,分属两年,110面为夏仁宗天盛六年甲戌(1154年)上半年,97面为夏仁宗天盛十二年庚辰(1160年)下半年。右上的96面与右下的111面内容不连贯,分属两年,111面为夏仁宗天盛五年癸酉(1153年)下半年,96面为夏仁宗天盛十三年辛巳(1161年)上半年。

缝缋装单页实物图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所引页码均为原整理者所加。整理者因不明原书的结构,误以为“书耳”部位出现的一组数字具备页码的含义,依此为序,对全书页码作了编排,导致页码顺序与年代顺序相反。

要是不了解缝缋装,很容易把不相关的两面误作同一年的内容,那将会给研究带来巨大的障碍。如《西夏古历日概览表》中所引Инв.No.5282文献,两面分属两年,右半叶属夏崇宗正德三年己酉(1129年)上半年,左半叶属夏崇宗大德元年乙卯(1135年)下半年。

Инв.No.5282西夏历日文献

此前学界把两面误作同一年的内容,定为夏崇宗正德三年己酉(1129年)历日。宋历建炎三年己酉(1129年)闰八月,Инв.No.5282左半叶虽然为下半年内容,并无闰月。通观夏历,其闰月与宋历或同,或前后相差一月,没有与宋历相差两月或两月以上者。尽管有如此巨大的差异,但二者又千真万确地共处一纸,一度让笔者困惑不已。直到去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访学,看见Инв.No.8085历日文献原件,才恍然大悟,个中原因是由缝缋装造成的。

在书册散乱而又没有页码的情况下,再加上不了解书中的内容,阅读者肯定会感到茫然无绪,无所适从。所幸Инв.No.8085中有少数单页纸还是完整的,为我们了解缝缋装提供了实物形式。又作为历日文献,全书内容以年代为序,在完成全书年代考订工作后,我们就有把握对残缺部分进行配补,以恢复该书原来的结构。

从本书看,一般是把一张单页左右、上下,或上下、左右对折为四面,偶尔有半张对折为两面的,五六个单页组成一叠,数叠粘连成一册。下面为该书单页示意,以“叠”为单位,每叠纸按由外向内的顺序排列,页码仍旧。括号内为笔者根据历算知识调整后的页码。

Инв.No.8085缝缋装结构示意

如果读者感兴趣,就可以按照上列表格,把单页纸两次对折,一分为四,一般五六纸一叠,最多七纸一叠,共计九叠,标出相应的页面数,这样就可以清楚地再现Инв.No.8085历日文献缝缋装结构了。

笔者复原的Инв.No.8085缝缋装结构,也可以从原文献装订线所在页次中得到印证。Инв.No.8085历书包装盒里,还有一小团细线,被包在纸内,线上缀有5个小纸片,上书Нити середины,即“中间的线”,指装订线,并标明发现时所在页次。现存装订线所在页次分别在57面、58面之间,79面、80面之间,103面、104面之间。根据“Инв.No.8085缝缋装结构示意”,57面、58面是第六叠折叠单页中最里面的两面,79面、80面是第五叠折叠单页中最里面的两面,103面、104面是第四叠折叠单页中最里面的两面。这三个折缝处,正是每叠单页装订线所在的位置。感谢文献整理者在当初整理工作中的严谨细致,其所观察到的蛛丝马迹都可以让后来的研究者从中受到启发。

Инв.No.8085历书装订线

顺便指出,每叠的用纸不会太多,太多则书口就会显得参差不齐,影响美观。“一般五六纸一叠,最多七纸一叠”,这个特征很重要,可据以大致推出一叠历日的最大年代跨度。以七纸一叠为例,一纸涉及4个半年,一共有28个半年,即14年。考虑到本叠有可能是从某一年的下半年开始的,多跨一个年头,也不会超过15年。这样就为我们大致划出一个年代范围,供考订本叠残历的年代时加以参考。上引Инв.No.5282文献,用西夏文草书写就,难以辨识。右半叶有纪年干支“己酉”,结合一月到六月的朔日,不难判断系夏崇宗正德三年己酉(1129年)上半年历日。左半叶仅能识别七月到十二月的朔日“七月大,朔日壬申;八月小,朔日壬寅;九月小,朔日辛未;十月大,朔日庚子;十一月小,朔日庚午;腊月大,朔日己亥”,定年困难。根据缝缋装结构特征,我们以1129年为中轴,上下不超过15年,很快就在宋历中查出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1135年)与之相符。[13]进而识别出二十八宿直日、二十四节气、九曜运行概况,回环互证,考定其属夏崇宗大德元年乙卯(1135年)下半年历日无疑。

总之,结合全书年代考订工作,根据历书中少数完整的单页纸,笔者对残缺部分进行了配补,对20个错页做了调整,恢复了该书原来的缝缋装结构:一般把一张单页上下、左右或左右、上下对折为四面,偶尔也有半张对折为二面的,五六个单页组成一叠,最后将数叠粘连成一册,残存九叠,并以表格把176个页面的位置清楚地再现出来,为全书的整理研究工作扫清了巨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