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为什么明知吸烟有害你还是要吸烟
认知失调理论:错的不是我,是上帝
堪萨斯州的一个乡村牧师去英国访问后回到了家乡,刚下火车,他便在车站碰到了他所属教区的一个教民。
“我们那里出了什么事吗,希拉姆?”牧师问道。
“先生,不幸极了。一场龙卷风卷走了我的家。”教民回答说。
“亲爱的,”牧师同情地说,“知道了,但我不感到惊奇。希拉姆,你记得吗,我早就警告你,要你注意你的生活方式。恶有恶报是谁都无法回避的。”
“先生,龙卷风把你的家也给卷走了。”希拉姆说。
“是吗?”牧师说,“阿门,上帝以为我去英国不回家了。”
按照牧师的逻辑,只有那些不注意生活方式的人,他们的房子才会被龙卷风卷走。然而,牧师作为一个注意生活方式的人,他的房子也被卷走了,此时,牧师的观点和现实世界的事实便出现了冲突,为了缓和这种冲突,牧师便为自己找了一个理由——“上帝以为我去英国不回家了”——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所解释的正是这种现象。
“认知失调理论”最早由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该理论认为当两种认知或认知与行为不协调时,为了保持一致,人们将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这便会让你产生内疚的情绪。一般而言,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比如你与你喜欢的人一起从事很多活动,对于那些你不喜欢的人,你则爱搭不理。但有时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比如一个人认为吸烟有害身体,暗暗告诫自己一定不要吸烟,但是有一次,这个吸烟的反对者却与同事一起吸了烟。当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时,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为了减少自己内心的不舒服感,这个人便为自己的吸烟行为找了一个“合理”的理由:与同事一起吸烟,有助于让自己得到他们的认同,可以为自己带来和谐的职场关系。
关于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让3组被试者从事重复乏味的作业1个小时,然后让第1组被试者向其他人说明作业的真实情况,让第二组和第三组被试者把作业说成有趣好玩的,第二组和第三组唯一的区别是,第二组的被试者获得了1美元,第三组被试者获得了20美元。最后,看这三组被试者对作业的态度。
实验结果显示,第一组被试者表示出最消极的态度,但是第三组被试者比第二组被试者表示出更消极的态度,实际上只有第二组被试者对作业表示出积极评价。对于第二组和第三组之间所表现出的差别,实验者认为,第二组被试者只得到了1美元,他们认为为了1美元的报酬撒谎显然说不过去,这时,第二组被试者便出现了认知失调,为了消除这种失调,第二组被试者便改变了自己对于作业的态度,对于作业给予了正面的较高评价。而第三组被试者获得了20美元,20元钱的报偿足以诱使被试者说出与自己体验相反的话,他们没有感到高度的认知失调,所以他们没有改变自己的评价,仍然认为作业十分枯燥乏味,自己只不过是为了钱而向其他人撒谎罢了。
在现实的事业选择中,有的人毕生从事的工作并不是自己喜欢的,甚至是十分厌恶的,但是他们仍然为这份工作付出了大半生的时间,其中的一个原因很可能就是这份工作薪水比较高,他们只是为了获得较高的薪水而工作,因此接受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并不会让他们出现认知失调,由于具备高薪这个诱因,他们便会认为接受自己所厌恶的工作是理所当然的。
“认知失调”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会时常出现,如果不能正确地加以处理,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失去方向,陷入困境。
那么,如何才能减少、避免认知失调的负面效应呢?
一是减少不协调认知成分。二是增加协调或一致的认知成分。三是改变一种不协调的认知成分,使之不再与另一认知成分相矛盾。
以戒烟为例,你很想戒掉你的烟瘾,但当你的好朋友给你香烟的时候你又抽了一支,这时候你戒烟的态度和你抽烟的行为产生了矛盾,引起了认知失调。你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减少由于戒烟而引起的认知失调:
1.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减少不协调认知成分。(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
2.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
3.改变一种不协调的认知成分,使之不再与另一认知成分相矛盾。(我喜欢吸烟,我不想真正戒掉)。
消除由于徒劳的努力引起的失调感是较为困难的,有时我们不妨对已有的事实作少许让步。比如说,找些看上去还说得过去的理由为已存在的开脱,或是简单地承认在这次活动中有些小的失误,以此来缓解心中的失调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