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盛衰原因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章
迦太基战败后希腊、马其顿、叙利亚和埃及的情状

我猜想孟德斯鸠撰写本章的主要依据是波利比乌斯的论述,波利比乌斯没有提及之处,则参考李维。——编注,汉尼拔的名言很少,褒扬法比乌斯和马塞鲁斯而贬斥自己的话,他说得更少。我不无遗憾地看到李维把花束抛向这些古代巨人,其实我想要看到的是他像荷马那样,不是为他们歌功颂德,而是以生动鲜活的形象展现他们。

不过,传说中汉尼拔说过的话至少应该合乎情理。当他的兄弟被击败的消息传来时,倘若他说迦太基的毁灭早就在他的预料之中,那我就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话更让人民绝望,更让军队灰心丧气了;因为,人民把自己托付给了他,军队对战后的巨额褒奖满怀着期待本章前两节均系1748年版增添。——编注

迦太基在西班牙、西西里和撒丁等地的军队无一未遭败绩,敌方则越战越强,致使汉尼拔不得不打一场防御战。罗马人于是有了把战争推向非洲的念头,西庇阿在非洲登陆后节节胜利,迦太基人不得不从意大利召回汉尼拔。汉尼拔在这块土地上一次又一次打败罗马人,如今却要把它拱手交还给对方,痛苦折磨得汉尼拔不禁泪满衣襟参阅李维,第XXX卷,第XX章。——编注

为拯救祖国,汉尼拔做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统帅所能做的一切。与西庇阿媾和的尝试失败后,他挥兵开战;在此次战役中,命运似乎跟他的机智、经验和见识开了个玩笑。迦太基获得了和平,但不是与敌方媾和,而是从主子手中接受和平。迦太基被迫吞下苦果:在50年内支付一万塔兰特、交出人质、交出船只和大象,除非得到罗马同意,否则不得与任何人开战。不但如此,为了让迦太基永受屈辱,罗马还增强了迦太基的宿敌马希尼萨的实力。

迦太基人失势之后,罗马几乎总是小战而大胜,而在此之前却几乎总是大战而小胜。

在这个时期有两个各自分离的世界,迦太基人和罗马人在一个世界里对阵,另一个世界则被亚历山大死后的争吵搅得乱成一团,谁也不关心西方发生了什么正如约瑟弗斯在他的书中指出,罗马人打过许多大仗,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却都从未谈及罗马人,此事确实令人费解。——孟注,因为,马其顿国王腓力虽然与汉尼拔缔约,却没有后续行动,他向迦太基人提供的支援微乎其微,从而向罗马人表明了他那白费心思的不良意图。

以为可以冷眼旁观,看着两个大国长期进行苦战,这种政策很糟糕,因为,最终的胜利者会发动新的战争,那些只有公民的国家难以与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对抗。

这种局面在当时显现得非常清楚,罗马人刚刚征服迦太基就掉头攻击其他国家,他们出现在各地,试图占领所有地方。

当时在东方能够抵御罗马人的只有四个强国:希腊、马其顿、叙利亚和埃及。让我们看看希腊和马其顿的情况,因为率先败在罗马人手下的就是这两国。

希腊当时有三大民族三大民族实为三大政治同盟。——译注:埃托里亚人、亚该亚人和彼奥提亚人,这都是自由城市联盟,拥有人民大会和公推官吏。埃托里亚人比较好战,胆大鲁莽,贪图实利,食言而肥,连誓言也置之脑后,他们在陆地上的作为犹如海盗。亚该亚人疲于对付邻邦和不守本分的防御者的骚扰。彼奥提亚人1734年版中的此段文字如下:“彼奥提亚人是最不灵活的希腊人,但最聪明,通常都能和睦相处,指导他们行为的唯一准则是善恶之感,他们有足够的辨识能力,不易为演说家们所煽动,他们还善于遮掩自己的真实利益。”1734年版中此段无注。——编注是最不灵活的希腊人,最少参与公共事务,眼前的善恶感是他们行动的唯一指导,他们不太机灵,演说家想要煽动他们实属不易,他们的共和国居然能维持在无政府状态下,确实异乎寻常官员们为了取悦大众而让法院不再开庭,行将就木的老人把财产交给朋友,以便用于筵宴。参阅波利比乌斯第XX卷,见于《论至善与至恶》。——孟注

斯巴达保持着强大的实力,也就是莱库古创设的机制所造就的好战习性。色萨利人在某种程度上已被斯巴达人所奴役。伊利里亚的几位国王被罗马人打得一败涂地,阿卡耳南人和阿塔马尼亚人先后遭受马其顿和埃托里亚的蹂躏,既无实力又无盟友的雅典人,唯有对国王的谄媚令人震惊他们与希腊的其他民族没有任何联盟(波利比乌斯,第 VIII卷)。——孟注。如今走上当年德摩斯梯尼发表演说的那个讲坛的人,为的是建议通过一些最卑劣和最可耻的法令。

不过,希腊的地理位置、实力、众多的城市和士兵、政体、习俗和法律,这一切都令人畏惧。希腊人喜欢战争,懂得如何打仗,如果希腊全境实现统一,它早就已经无敌于天下。

大腓力、亚历山大和安提帕特曾让希腊大为惊恐,但并未将它制服。马其顿诸王放不下欲念和期盼,坚持不懈地力图制服希腊。

马其顿几乎处在难以翻越的群山包围之中,马其顿人非常善战,他们英勇、顺从、勤奋,不知疲倦。这些优良品质应该是来自气候条件,因为时至今日,这些地方的居民依旧是奥斯曼帝国最优秀的士兵。

希腊原来由于某种均势而维持着稳定,斯巴达在一般情况下是埃托里亚人的盟友,马其顿人则是亚该亚人的盟友,可是,罗马人到来之后,所有均势都被打破了。

由于马其顿诸王无力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参阅普鲁塔克:《弗拉米尼乌斯传》(Vie de Flaminius)。——孟注(此注系1748年版增添。——编注),所以任何一次小小的挫败都会带来严重后果。再则,他们很难壮大,因为他们的意图十分明显,大家都睁大眼睛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在为盟友而进行的战争中所取得的胜利,对于这些盟友来说却是需要立即设法弥补的祸害。

不过,马其顿诸王通常都是很机灵的君主。他们治理下的王国不是那种始终按照最初的规矩行事的国家;马其顿诸王持续地在各种危机和事务中获得教益,在希腊的所有纷争中受到牵连,所以,他们必须把各个城市的头面人物争取过来,让各族人民迷恋自己,致力于分解或聚合利益,总之,他们时刻都有可能被迫付出生命的代价。

腓力主政伊始,便以其中庸之道赢得希腊人的爱戴和信任,可是,正当他因其政策和雄心而可以成为一个公正的君主之时,他却突然改弦易辙,变成一个残忍的暴君参阅波利比乌斯关于腓力因不公正和残暴而丧失民心的记述。——孟注。他看到了实力无限的迦太基人1734年版中此处只提及罗马人,未提及迦太基人。——编注和罗马人,尽管相隔甚远;他在有利于盟友的条件下结束了战争,与埃托里亚人取得和解。他当然会想到让全希腊与他一致行动,以此阻止外邦人在希腊立脚。可是恰恰相反,他因搞小动作而激怒了希腊,当涉及他本人的存废问题时,他津津有味地谈论徒有虚名的利益,如此拙劣的表现多达三四次,终于在全体希腊人面前把自己搞得面目可憎,人人痛恨。

埃托里亚人最恨腓力,罗马人趁他们满怀憎恨或者说丧失理智之机,与之结成联盟,并进入希腊,武装希腊人对付腓力。

腓力在希诺塞法拉之役公元前197年。——编注战败,埃托里亚人为此次胜利作出了贡献。丧魂落魄的腓力只得签约,与其说他与胜利者媾和,毋宁说他放弃了自己的兵力,他下令从希腊撤出全部驻军,交出船只,承诺在十年内支付一千塔兰特。

波利比乌斯以其惯常的高明见解,将罗马人和马其顿人的布阵方法作了一番对比,马其顿人的布阵方法是亚历山大的所有后继者所采用的那种。他分析了步兵方阵和团队的优劣,认为罗马的布阵方法优于马其顿人的布阵方法。依据当时实际发生的所有情况来看,他的看法看来是有道理的此节在1734年版中是个脚注。

罗马人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之所以处于险境,重要原因之一是汉尼拔按照罗马的方式武装自己的部队。但是,希腊人既不更换武器,也不改变战术,他们根本未曾想到要放弃此前屡屡获胜的战法。

击败腓力是罗马人征战全局中最重要的一步。埃托里亚人曾经帮助过罗马人,但是为了确保希腊,罗马人想方设法压低埃托里亚人的地位;此外,罗马还下令以往属于腓力管辖的每个城市和每个君主,从今以后施行他们自己的法律。

很显然,这些小共和国不可能独立自主。希腊人却因犯傻而兴高采烈,以为既然罗马人宣布他们自由了,他们就真的自由了。

埃托里亚人原以为自己是希腊的主宰,如今发现给自己招来了一个主子,顿时陷入绝望。他们遇事总是喜欢走极端,这次又打算以错纠错,把叙利亚国王安条克请到希腊来,恰如当初他们把罗马人请进来一模一样。

叙利亚诸王在亚历山大的诸多后继者中最具实力,大流士的诸多国家除了埃及,几乎全在他们的掌控之中。然而,相继发生的一些事情大大削弱了叙利亚诸王的实力。

叙利亚帝国的创建者塞琉古在他晚年时摧毁了利西玛克的王国。多个省份在一片混乱之中纷纷起事,随之出现了帕加玛、卡帕多西亚和比提尼亚等王国塞琉古卒于280年。色雷斯国王利西玛克卒于281年。帕加玛王国于283年建立。卡帕多西王国于312年建立。比提尼亚王国于278年建立。——编注。可是,这些胆怯的小国总是把老主子的屈辱视为自己的好运。

叙利亚诸王对埃及王国的盛世光景极为忌妒,一心只想着把它征服;由于忽略了东方,致使多个省份丢失,其他省份则不那么听话。

叙利亚诸王最终控制着上亚细亚和下亚细亚。然而经验表明,每当首都和主要兵力都在下亚细亚诸省时,上亚细亚就难以保住;而当帝国的权力中心在上亚细亚时,就会为了保住下亚细亚而导致实力有所削弱。波斯帝国和叙利亚帝国从未如帕提亚帝国那么强大,然而帕提亚帝国却只拥有这两个帝国的部分省份。如果居鲁士不曾征服吕底亚王国,如果塞琉古留在巴比伦,把沿海省份交给安条克人的继承者们,那么,波斯帝国对于希腊人来说,塞琉古帝国对于罗马人来说,就都是不可战胜的。大自然为各国设置了界限,用以挫败人的野心。当罗马人超越这个界限时,帕提亚人几乎总让他们惨遭败绩我将在第十五章中阐述原因。这些原因与这两个帝国的地理位置有关。——孟注;而帕提亚人胆敢超越这个界限时,则被迫退回原处;当今的土耳其人曾越过了这些界限,但也被迫退回在库里汗的进逼下被迫退回。参阅《论法的精神》第十章第17节中的脚注。——编注

叙利亚和埃及的国王在各自的国内有两类臣民,一类是征服者,另一类是被征服者。第一类念念不忘自己的原有身份,所以很难管,他们完全不具有想要挣脱桎梏的独立精神,倒是怀有迫不及待的更换主子的期盼。

叙利亚的国王们不是亚历山大的继承者,而是大流士的继承者,这个王国的最大弱点恰恰来自宫廷。亚细亚各国宫廷从未摈弃的奢靡、虚荣和柔弱之风,在叙利亚随处可见。百姓和士兵也沾染了这种歪风邪气,罗马人与安条克人作战之际,正是罗马人腐败之风盛行之时,所以,叙利亚人的歪风邪气也传染给了罗马人。

成就了不少大事的安条克向罗马人开战之际,叙利亚就处在这种腐败之风蔓延之时。可是,安条克甚至不具备常人处理一般事务的才智。汉尼拔试图重启意大利战争,把腓力争取过来,或是让他保持中立;这些事安条克一样也不做,他带着少量兵力出现在希腊,只想看别人打仗,自己并不打算插手。他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作战失利后匆匆逃往亚细亚,比惨遭败绩更为惊惶失措。

在这场战争中,腓力被罗马人夹带着犹如激流般急速前进,他伺候罗马人不敢怠慢,成为他们取胜的工具。促使腓力如此行事的原因很多:他想报复并蹂躏埃托里亚,有人答应减少他的贡赋并留给他若干城市,他对安条克的忌妒以及另外一些小动机等等,但是,他只想让身上的桎梏变得好受一些,并不敢奢望彻底挣脱。

安条克对局势作出了严重误判,竟然以为罗马人会让他在亚细亚平安无事。事实是罗马人立即尾随而来,把他彻底击败。惊恐万状的安条克不得不签署条约,他为此而受到的屈辱为历代君主所仅见。

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当今执政的这位君主路易十五。——孟注所作的决定更加气度非凡了。他宁可葬身于王座碎片之下,也不接受一个国王不应听取的建议在1710年6—7月间举行的基尔特雷顿堡会议前后,荷兰人要求路易十四将其孙子撵下西班牙王座。1712年德南大捷前夕,路易十四宣布,如果他再次战败,他就带领贵族一同赴死。——编注。他虽然因遭遇厄运而身份下降,但他高傲的灵魂不允许自己更加不堪。他深知勇气能增强王冠的力量,倘若不知羞耻,那就永远做不到这一点。

能打一次仗的君主随处可见,能进行一次大战役的国王却十分难觅。这些国王既能利用命运,又善于等待命运的安排。他们在开战前反复斟酌,一旦开战便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安条克失势之后,除去埃及,剩下的都是小国。埃及以其地理位置、富庶、商贸、人口以及海上和陆地的实力,本应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国家。然而,埃及历代国王个个残忍、无耻、贪婪、愚蠢和穷奢极欲,致使臣民对他们恨之入骨,他们在大多数时间里不得不依仗罗马人的保护,否则便王位难保。

不妨说,埃及的王位继承有一条基本法,那就是兄弟姐妹可以相互继承,为了维持统治者一脉相承,兄弟姐妹可以结婚。然而,就继承顺序而言,很难想象还有比这种制度更坏的做法了。任何一点家庭纠纷都会导致国家混乱,双方中的一方稍感委屈,立即就会煽动亚历山大城的民众反对另一方;为数众多的小民随时都会起哄,哪位国王先煽动他们,他们就立即跟着这位国王闹事。不但如此,昔兰尼王国和塞浦路斯王国通常掌握在这个王族的其他君主手中,而这些君主均有权就一切事务彼此过问,所以,有多少国王就有多少王位觊觎者,执政者的王座因而始终摇摇欲坠,内部的地位不稳导致对外几乎处于无权状态。

埃及诸王犹如亚细亚其他国王,其实力存在于希腊的辅助兵力之中。除了自由、荣誉和光荣等精神之外,希腊士兵不断进行各种体力锻炼,在一些主要城市中举行竞技比赛,优胜者在全体希腊人注视下戴上花冠,人人因而受到激励。在那个胜负取决于手持武器者的力气和技巧的年代,毫无疑问,受过训练的人肯定对乌合之众的蛮族具有极大优势,大流士的军队便是明证。

为了从国王们的手中夺走此类军队,让他们悄无声息地丧失主要兵力,罗马人做了两件事:第一,为希腊的大城市逐步确立一种规矩,未经罗马人首肯,这些城市不得与他人结盟,不得支援任何其他城市,不得向任何城市开战;其次,罗马人与这些国王签订的条约规定,国王们不得在罗马人的盟友城市中征兵,因此,这些国王只能拥有本民族的士兵他们此前已在与迦太基人签订的条约中规定,迦太基人不得使用他族士兵。狄翁在他的残篇中曾提及此事。——孟注(《残篇》第LXXXII卷。——编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