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醌类成分的分析
一、理化性质
1.性状
醌类化合物如无酚基,则近乎无色。随着助色团酚羟基的引入而表现出一定的颜色。引入的助色团越多,颜色越深。苯醌、萘醌和菲醌类化合物多以游离状态存在,具有完好的结晶。蒽醌类化合物在植物体中多以苷的形式存在,由于极性大,较难得到结晶,但其游离的苷元则易结晶。
2.升华性及挥发性
游离的醌类化合物一般具有升华性,常压下加热升华而不分解。其升华温度因化合物而异,通常升华温度随化合物酸性增强而升高。小分子的苯醌和萘醌类化合物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游离苷元若具有升华性或挥发性,与糖缩合成苷后,则此性质消失。
3.溶解性
游离醌类极性较小,一般溶于甲醇、丙酮、乙醚、三氯甲烷、苯等有机溶剂,难溶于水。苷类易溶于甲醇、乙醇和热水,在冷水中溶解度较小,难溶于苯、乙醚、三氯甲烷等有机溶剂中。
4.酸碱性
(1)酸性 醌类衍生物多具有酚羟基,有的尚具有其他的酸性取代基(如羧基),故呈酸性。醌类化合物的酸性强弱与分子中酚羟基、羧基的数目及位置有关。一般有如下规律。
①带有羧基的醌类衍生物酸性强于不带羧基者,一般蒽核上羧基的酸性与芳香酸相同。醌环上的羟基亦具有酸性,其羟基类似于烯酸的结构,故表现出与羧基相似的酸性,都能溶于Na HCO3的水溶液。
②β位酚羟基的酸性比α位酚羟基要强,其原因β位酚羟基与醌环羰基处在对位,易发生电子云的转移而使酸性增强;而α位酚羟基因与醌环羰基形成分子内氢键缔合,酸性减弱。
③酚羟基数目增加,酸性亦增强。
综上所述,醌类化合物酸性强弱顺序为:
含—COOH>含2个以上β-OH>含1个β-OH>含2个α-OH>含1个α-OH
故在分离工作中,常可以pH梯度萃取法进行分离。依次可用5%Na HCO3、5% Na2CO3、0.1%NaOH和高于1%NaOH浓度的碱液进行萃取,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2)碱性
由于羰基氧原子的存在,蒽醌类化合物具有微弱的碱性,溶于浓硫酸,同时颜色发生改变,呈红色至红紫色。产物不稳定,加水稀释即分解为原化合物。
二、定性分析
1.化学分析法
醌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较多,常用于中药检视的反应为碱液显色反应(如Bornträger反应)和醋酸镁反应。
(1)Bornträger反应 羟基蒽醌类化合物在碱性溶液中会发生颜色改变,多呈橙红色、紫红色及蓝色。蒽酚、蒽酮、二蒽酮类化合物需氧化形成羟基蒽醌类化合物后才能显色。游离的蒽醌及其衍生物多具有升华性,可用升华法得到升华物,再加碱液,可观察到颜色的改变。如中药大黄的鉴别。
(2)醋酸镁反应 在蒽醌类化合物结构中,如果有α-酚羟基或邻二酚羟基时,可与Mg2+形成络合物。不同结构的蒽醌类化合物与醋酸镁形成的络合物具有不同的颜色,如橙黄色、橙红色、紫红色、紫色、蓝色等。用于初步确定羟基的取代位置。
2.色谱分析法
色谱分析法是检视中药中蒽醌类化合物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用薄层色谱法和纸色谱法。
(1)薄层色谱 吸附剂常用硅胶。展开剂多用混合溶剂系统如苯-甲醇(9:1)、苯等,对蒽苷类采用极性较大的溶剂系统如三氯甲烷-甲醇-水(2:1:1)、正丙醇-乙酸乙酯-水(4:4:3)等。显色剂可用氨熏或10%氢氧化钾甲醇溶液、0.5%醋酸镁甲醇溶液显色。也可直接在可见光下观察,多显黄色,在紫外光下观察则显黄棕色、红色、橙色等荧光。
(2)纸色谱 一般在中性溶剂系统中进行,可用水、乙醇、丙醇等与石油醚、苯混合,分层后取极性小的有机溶剂层进行展开。如石油醚(30~60℃)以甲醇饱和。正丁醇以28%氨水饱和等。蒽苷类用苯-丙酮-水(4:1:2)等。显色剂常用1%~2%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或以0.55%醋酸镁甲醇溶液显色。
必要时也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荧光法以及指纹图谱法对中药进行定性分析。
三、定量分析
用于醌类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薄层扫描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1)分光光度法 多用于测定总蒽醌及其苷类的含量。
①混合碱液:以1,8-二羟基蒽醌为对照品,5%氢氧化钠-2%氢氧化铵混合碱液作显色剂,于波长510nm处测定。
②醋酸镁:以1,8-二羟基蒽醌为对照品,0.5%醋酸镁甲醇液作显色剂,于波长498nm处测定。
(2)薄层扫描法 可用于检测醌类混合物中各单体成分的含量。如测定何首乌中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成分的含量。吸附剂为硅胶G,展开剂为环己烷-丙酮-甲酸-乙醇-水(1.0:3.5:1.6:1.0:1.5),测定波长为440nm,参比波长为700nm。
(3)高效液相色谱法 用于检测单体醌类成分的含量,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如大黄中大黄素的含量测定。流动相为甲醇-水(95:5),流速为0.9mL/min,柱温为20℃,检测波长为430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