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单元 病情观察
一、病情观察方法
1.直接观察法:包括视诊、听诊、触诊、叩诊、嗅诊。
2.间接观察法: 通过与医生、家属亲友的交流、床边和书面交接班、阅读病历、检验报告、会诊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获取有关病情的信息。
二、一般情况的观察
1.发育与体型
(1)发育正常的判断指标:头长等于身高的1/7~1/8;胸围为身高的1/2;双上肢展开的长度等于身高;下肢的长度等于坐高。
(2)体型:均匀型:身体各部位匀称适中;瘦长型(无力型):身体瘦长,颈长肩宽,胸廓扁平,腹上角<90°;矮胖型(超力型):身短粗壮,颈粗肩宽,胸廓宽厚,腹上角>70°。
2. 饮食与营养状态。
3. 面容与表情
(1)急性病容:表现为表情痛苦、面色潮红、呼吸急促、兴奋不安、口唇干裂等。
(2)慢性病容:表现为面色苍白或灰暗、面容憔悴、精神萎靡、双目无神等。
(3)二尖瓣面容:表现为双颊紫红,口唇发绀。
(4)贫血面容: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舌及结膜色淡。
4.体位:包括自主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昏迷及极度衰竭者多呈被动卧位;急性腹痛患者呈双腿蜷曲的被迫体位。
5. 姿势和步态:常见异常步态有蹒跚步态、醉酒步态、共济失调步态、慌张步态、剪刀步态、间歇性跛行、保护性跛行。
6.皮肤与黏膜。
三、生命体征的观察
(一)体温
1.正常体温:口腔舌下温度为36.3~37.2℃,直肠温度为36.5~37.7℃,腋下温度为36.0~37.0℃。
2.热型
①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0~40.0℃,达数天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伤寒、肺炎球菌肺炎等。
② 弛张热:体温在39.0℃以上,24h内体温差达1℃以上,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③ 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经数小时、数天的间歇后,又升高。见于疟疾等。
④ 不规则热:体温在24h内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
(二)脉搏
1.脉率: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的脉率为60~100次/分;脉率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低,到老年时轻度增加;女性比男性稍快,相差5次/分;运动、情绪变化时可暂时增快,休息、睡眠时较慢。
2.脉律:正常人可出现吸气时增快,呼气时减慢。
(1)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均匀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搏动,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代偿性间歇),称间歇脉。多见于各种心脏病或洋地黄中毒的患者。
(2)脉搏短绌:在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称脉搏短绌。常见于心房纤颤的患者。
3.脉搏的强弱:脉搏的强弱取决于动脉的充盈程度和周围血管阻力,与心排出量、脉压大小、动脉管壁的弹性有关。
(1)洪脉:当心排出量增加,动脉充盈度和脉压较大时,脉搏强大有力,称洪脉。常见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2)丝脉或细脉:当心排出量减少,动脉充盈度降低,脉搏细弱无力,扪之如细丝,称丝脉。常见于心功能不全、大出血、休克、主动脉瓣狭窄。
(3)交替脉:节律正常,而强弱交替出现,为心肌损害的表现。见于高血压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4)水冲脉:脉搏骤起骤降,急促而有力。为脉压增大所致。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5)重搏脉:见于伤寒、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
(6)奇脉: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见于心包积液或缩窄性心包炎
(三)呼吸
1.呼吸正常:成人的呼吸频率为16~20次/分,正常呼吸表现为节律规则。
2.生理性变化: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女性较男性呼吸频率稍快;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呼吸频率增快;休息和睡眠时呼吸频率减慢
(四)血压
1.血压正常值:正常成人收缩压为90~139mmHg(12~18.5kPa),舒张压为60~89mmHg(8~11.8kPa),脉压为30~40mmHg(4~5.3kPa)。
2. 异常血压
(1)高血压:成人收缩压≥140mmHg(18.7kPa)和(或)舒张压≥90mmHg(12kPa)。
(2)低血压:成人血压低于90/(60~50)mmHg[12/(8~6.65)kPa]。
(3)脉压增大: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硬化等患者。
(4)脉压减小: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主动脉瓣狭窄等患者
四、意识状态的观察
1.嗜睡:处于持续睡眠状态,能被唤醒,醒后能正确回答问题,但反应迟钝,去除刺激后很快入睡。
2.意识模糊:表现为思维和语言不连贯,对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力完全或部分缺失,可有错觉、幻觉、躁动不安、谵语或精神错乱。
3.昏睡: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强刺激可唤醒,醒后答非所问,停止刺激后很快进入熟睡状态。
4.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压迫框上缘可有痛苦表情,各种反射存在,生命体征平稳。
5.深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深浅反射消失,肌肉松弛,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
五、瞳孔的观察
正常瞳孔直径为2~5mm,瞳孔直径小于2mm称为瞳孔缩小, 小于1mm为针尖样瞳孔。双侧瞳孔缩小常见于有机磷农药、吗啡、氯丙嗪等中毒;瞳孔直径大于5mm为瞳孔扩大, 双侧瞳孔散大常见于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颠茄类药物中毒等。瞳孔对光反应消失,常见于深昏迷或危重患者。
【考点强化】 答案
1.观察病人昏迷深浅度的最可靠指标是
A.生命体征
B.瞳孔反应
C.对疼痛刺激的反应
D.皮肤的温度
E.肌张力
2.患者处于浅昏迷时,可出现
A.随意运动丧失
B.浅、深反射均消失
C.全身肌肉松弛
D.呼吸不规则
E.对任何刺激无反应
3.男性,36岁,因脑震荡急诊入院已3天,病人呈睡眠状态,可以唤醒,可以回答问题但有时不正确,很快又入睡,请判断病人的意识状态是
A.浅昏迷
B.昏睡
C.嗜睡
D.意识模糊
E.谵妄
4.林某,男,35岁,肝硬化腹水,近日神志恍惚、躁动不安,答非所问,此情况属于
A.精神错乱
B.意识模糊
C.癔症
D.狂躁
E.浅昏迷
5.针尖样瞳孔是指瞳孔直径小于
A. 1mm
B. 2mm
C. 2.5mm
D. 5mm
E. 6mm
6.在自然光线下,正常人瞳孔直径为
A. 0.5~1mm
B. 1.5~2mm
C. 2~5mm
D. 5.5~6.5mm
E. 6.5~7mm
7.双侧瞳孔缩小见于
A.颅内压增高
B.阿托品中毒
C.脑疝
D.乐果中毒
E.硬脑膜下血肿
8.下列不属于病情观察的方法的是
A.听诊
B.触诊
C.叩诊
D.思考
E. CT检查
9. 患者,女性,65岁。行走方式为初起步时步伐缓慢,步幅小,以后步频增快,身体前倾似踉跄状,不能马上停止。该步态称为
A.慌张步态
B.剪刀式步态
C.蹒跚步态
D.醉酒步态
E.舞蹈步态
10.破伤风患者是
A.急性病容
B.“苦笑”面容
C.表情淡漠
D.慢性病容
E.眼球突出呈恐惧表情
(11~12题共用病例)
患者男,22岁。近日来感觉身体极度不适,伴发热,遂入院治疗,入院当日体温最高时达到39.4℃,最低时为37.6℃。
11.此种发热的热型为
A.稽留热
B.弛张热
C.间歇热
D.回归热
E.不规则热
12.该热型常见的疾病是
A.肺炎球菌性肺炎
B.伤寒
C.癌肿
D.疟疾
E.风湿热
(13~15题共用备选答案)
A.稽留热
B.弛张热
C.间歇热
D.超高热
E.不规则热
13.肿瘤性发热常见的热型为
14.疟疾患者发热常见的热型是
15.体温高低不一,日差大于2℃,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水平以上的热型是
(16~18题共用备选答案)
A.水冲脉
B.间歇脉
C.洪脉
D. 奇脉
E.丝脉
16.缩窄性心包炎的脉搏可表现为
17.洋地黄中毒患者的脉搏为
18.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脉搏特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