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6 酶的抑制作用

抑制剂与酶相互作用可以使酶的活性降低或完全丧失,这种现象称为酶的抑制作用(inhibition)。外源物质或细胞内的正常代谢物可能抑制某一特定酶的活性,因此酶的抑制剂可以用来研究酶的作用机制和代谢途径,也可以用作人类防病治病的药物,还可以应用于研发新型农药。众所周知,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通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破坏宿主免疫系统而引起的一种疾病。HIV是RNA病毒,侵入宿主后在HIV反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作用下转录成DNA,合成病毒蛋白。病毒编码的HIV蛋白酶(HIV protease)水解并释放病毒蛋白,使得病毒得以繁殖,所以研究和开发HIV反转录酶和HIV蛋白酶的抑制剂,可达到预防和治疗AIDS的目的。几丁质合成酶是几丁质生物合成中的关键酶,而由微生物产生的几丁质合成酶抑制剂能够抑制该酶活性,阻止几丁质的生物合成,从而抑制真菌生长或阻止昆虫幼虫和蛹蜕皮,达到杀虫效果,而哺乳类动物没有几丁质代谢系统,所以筛选几丁质合成酶抑制剂有望开发出新型、对人低毒无害、环保的抗真菌剂和杀虫剂。由此可见,抑制剂的研究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6.1 酶催化反应的抑制作用和类型

抑制作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不可逆抑制作用和可逆抑制作用。

1)不可逆抑制作用

酶活性部位的氨基酸残基与抑制剂通过共价键结合,使酶永久失活,这种作用称为不可逆抑制作用(irreversible inhibition)。使用透析、超滤或凝胶过滤方法不能除去这类抑制剂,酶活性得不到恢复。可以通过不可逆抑制剂,研究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不可逆抑制作用根据选择性不同可分为两类:非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和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

(1)非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

抑制剂作用在酶的一类或多类基团上,引起酶失活,包括以下几类。

①有机磷化合物:二异丙基氟磷酸(DIFP)与乙酰胆碱酯酶(一种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部位丝氨酸的羟基共价结合,使酶不可逆失活(图3.22),从而使乙酰胆碱不能被水解成乙酸和胆碱,造成乙酰胆碱积累(有毒),阻断神经传导。这类物质还有马拉硫磷、对硫磷、敌百虫和敌敌畏等有机磷杀虫剂,都可引起神经中毒,因此被称为神经毒剂。

图3.22 有机磷化合物致酶失活的机理

②有机汞、有机砷化合物:与含巯基的酶或含硫辛酸的辅酶结合,导致酶失活。

③氰化物、硫化物和CO:与酶分子中的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如氰化物与铁卟啉中的Fe2+结合,阻抑细胞呼吸。

④重金属及重金属盐(Ag、Cu、Pb、Hg等):导致蛋白质变性,从而影响酶活。

⑤烷化剂:作用于酶中巯基、氨基、羧基和咪唑基等,如碘乙酸可使酶中—SH烷化,使酶活性丧失。

⑥青霉素:青霉素是一种抗生素,对糖肽转肽酶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一旦糖肽转肽酶失活,细菌合成细胞壁时就不能促使肽聚糖交联,从而阻止细胞壁形成,导致细菌死亡。

(2)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

这类抑制剂针对某种酶活性中心的某一必需基团共价结合,导致酶永久失活。

2)可逆抑制作用

酶与抑制剂通过非共价键结合,导致酶活性降低或丧失的作用称为可逆抑制作用(reversible inhibition)。相对于不可逆抑制作用,可逆抑制作用的反应是可以解离、恢复的,抑制剂可以使用透析等方法除去,酶活性可以重新得到恢复。根据酶催化反应特征,可逆抑制作用可分为三种类型: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和反竞争性抑制。

(1)竞争性抑制(competitive inhibition)

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可以与底物竞争结合在酶的活性中心。酶既可与底物分子结合(ES),又可与抑制剂分子结合(EI),但不能同时与二者结合。一旦抑制剂与酶结合就阻止了底物与酶的结合,抑制酶的活性。琥珀酸脱氢酶可以将琥珀酸转化成延胡索酸,丙二酸与琥珀酸结构类似,也能与琥珀酸脱氢酶结合,但反应不能脱氢生成产物,酶失去了催化功能(图3.23)。

图3.23 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

在治疗甲醇中毒时,可以利用乙醇作为竞争性抑制剂。甲醇有小毒,但被肝脏中的醇脱氢酶转变成甲醛具有高毒性,少量的甲醛就可导致失明,大量可致死。但乙醇与甲醇竞争地结合肝中醇脱氢酶后,多余的甲醇就可随尿排出体外,减少了对人体的伤害,而乙醇被转化成乙醛,很容易被继续代谢成无毒物质(如乙酸)。

(2)非竞争性抑制(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抑制剂和底物结合在酶的不同部位,二者没有竞争性。酶可以与抑制剂先结合(EI);也可能先与底物结合(ES),再和抑制剂结合(ESI),但形成的EI或ESI不能进一步分解成产物,因此抑制了酶活性。通常情况是抑制剂结合在酶活性中心以外的部位,如调节部位等。金属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金属酶的抑制、亮氨酸对精氨酸酶的抑制都是非竞争性抑制。

(3)反竞争性抑制(uncompetitive inhibition)

抑制剂不能与游离的酶结合,只能与酶和底物的复合体(ES)结合形成ESI,而ESI不能分解成产物。这种抑制剂只影响酶的催化作用,但不影响酶与底物结合,所以反竞争性抑制只针对多底物酶。

3.6.2 可逆抑制作用动力学

在米氏方程基础上确立可逆抑制作用动力学,也就是确立抑制剂、底物与酶促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

1)竞争性抑制

在竞争性抑制作用中,酶与底物、抑制剂的结合都是可逆的,其动力学反应式如下:

Ki为抑制剂常数(inhibitor constant),表示酶与抑制剂复合物(EI)的解离常数。[I]表示抑制剂的浓度,[Ef]为游离酶的浓度,[EI]为酶与抑制剂复合物浓度。在竞争性抑制反应中,酶的总浓度为:

[E0]=[Ef]+[ES]+[EI]

根据米氏方程得:

Km=[Ef][S]/[ES],即:[Ef]=Km[ES]/[S]

所以:[E0]=Km[ES]/[S]+[ES]+[Ef][I]/Ki

      =Km[ES]/[S]+[ES]+Km[ES][I]/Ki[S]

整理得:[ES]=[E0][S]/{Km(1+[I]/Ki)+[S]}

ES分解生成产物的反应速率v,也就是总反应速率:

v=k3[ES]

最大反应速率:vmax=k3[E0]

竞争性抑制的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由上式和取双倒数作图(图3.24)。从图3.24(a)中可以看出,加入竞争性抑制剂后,vmax不变,Km变大,随着抑制剂浓度增加而增大,说明在有抑制剂存在的情况下,底物与酶的亲和力减小;(b)图中Y轴截距不变,X轴截距变短,即vmax不变,Km变大。由此得知,增加S浓度,可以增加ES浓度,减小酶的竞争性抑制。

图3.24 竞争性抑制的动力学曲线

2)非竞争性抑制

非竞争性抑制的动力学反应式如下:

在非竞争性抑制反应中,酶的总浓度为:

[E0]=[Ef]+[ES]+[EI]+[ESI]

经推导得到非竞争性抑制的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式:

由此方程式和取双倒数作图(图3.25),从图3.25(a)中可以看出,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后,vmax变小,Km不变,即=Km随抑制剂浓度增加而减小;从(b)图得出,X轴截距不变,Y轴截距增大,即Km不变,vmax变小。增加底物浓度,不会解除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图3.25 非竞争性抑制的动力学曲线

3)反竞争性抑制

反竞争性抑制的动力学反应式如下:

反竞争性抑制反应酶的总浓度为:

[E0]=[Ef]+[ES]+[ESI]

反竞争性抑制的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式可推导为:

从图3.26可以看出,加入反竞争性抑制剂后,vmaxKm都变小,即<vmax。双倒数作图是一组平行线,表现为斜率不变,向上平移。

图3.26 反竞争性抑制的动力学曲线

表3.6中归纳了不同类型抑制作用的酶促动力学特征参数。

表3.6 不同类型抑制作用的酶促动力学特征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