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有鱼: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梅花拳的礼数

张士闪(山东大学)

屈指数来,我自跟随燕子杰老师练习梅花拳,再随师到河北调查梅花拳,至今竟已有30个年头了。就我所知所见,梅花拳实在是一个很重礼数的拳派,譬如有很多场合都要行跪拜礼:拜师收徒的仪式上,往往是入门者行跪拜礼的初次实践;面向祖师画像或牌位行大礼,名为“参驾”;比较讲究的场合,晚辈要向长辈叩拜,谓之“找礼”。我16岁进入山东大学中文系读书,正值“青葱”年华,遇到这种场合总有几分尴尬、羞恼。当时万万没想到,后来我竟能对这类场合从容处之,并且还能从中咂出偌多滋味。

梅花拳的“家礼”

对于梅花拳的礼数,我由被动遵从到主动体会,跟燕老师的言传身教有着直接的关系。他20世纪50年代考入北大,毕业后赴青藏高原气象局工作,一去18年,俗尘不染。他的专业本是大气物理,却经由习武而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对于梅花拳的礼数有种天然的认同。有其师必有其徒,每当燕老师带徒弟下乡,所到之处,少不了一派“名师高徒,礼数周全”的褒奖。燕老师平生最敬重的是岳飞,讲拳之时常将一句“上马如无敌天神,下马如有道贤人”挂在嘴边,不难看出,他强调的还是礼数。有规可循的礼数以及有条不紊的礼仪实践,很容易让一群人形成一个超越血缘与地缘的热络圈儿,体验到一种亲情般的暖意。

于是,我在20世纪90年代初写道:

 

我们在颇存古风的河北乡村发现,拳民们相遇,往往喜用“爷们”称呼对方或作双方复指,然后谈谈武艺拳理,显得非常超脱。倘若是在家里,家里设“驾”的便先要一同参驾。参驾时,一般只对祖师牌位行简单的揖礼。遇到重要节日,则行正式跪拜礼,一揖,接三叩首,再还一揖。然后互相“找礼”,即拳辈低的给拳辈高的增施礼数。颇让外人奇怪的是,他们“找礼”按的是拳派辈分而非家族辈分,故在公开场合,胡子一大把的长者口称“师爷,找礼了”给一个年轻壮汉行礼的情形并不罕见。但无论怎样,“找礼”往往被一律阻住,仅成了一种象征,大家哈哈一笑共同落座。梅花桩拳派在礼节方面比较自然,循着“过犹不及”的原则。

 

这段文字源出于一篇万字文章,先是刊登于路遥教授主编的《中国义和团研究通讯》(1993年第2期),后发表于《民俗研究》(1994年第4期),其中对梅花拳礼数的崇敬溢于言表!后来我知道,那时我想要表达的是,在梅花拳内部的常规礼数中所体验到的脉脉温情,而非梅花拳礼数的全部。梅花拳之外,其实还有更大的江湖,而围绕梅花拳礼数的也并非都是温良恭俭让,亦有奇诡的一面。

梅花拳的“江湖之礼”

比武中的礼数。燕老师平时谆谆告诫我们,尽量不要比武,一旦出手就要抛却一切杂念全力争胜,“打得他胆寒!”而当对方服输,就要赶紧和颜悦色地道声“承让”,搀扶对方起来。多年来,我或随燕老师公开比武,或与各路朋友私下切磋,也有十多次,深深体会到有这般礼数罩着,双方不容易结仇。有一次与陕西洪拳师傅试手后,我礼仪恪尽,对方仍余愠未息,我便进一步地诚心攀谈,表示永结武友之意,并详告我平时练武的地点和时间,说我随时候访,一直到他神色如常。

礼数中的比武。1992年山艺开设影视武打专业,我为宣传招生陪领导来到梁山县,遇到一位“难缠”的壮汉师叔。当我向他行礼,他说着“免礼,免礼”,却忽然就出手搭住我的双臂。蹊跷的是,在他两手的操持下,我既跪不下去又无法起身。望着他似笑非笑的表情,我明白了他的用意。我口说“师叔,坐好”,暗里沉肩坠肘,将他的劲道一卸一送,让他倒坐在床上。这位师叔呵呵一笑,不仅不生气,反转身进里屋拿出一本梅花拳宝卷和我谈论起来。

还有一种盘道礼数,常常让外人莫名其妙。路遥教授在河北威县经历过,遇到的是这样的盘道:“你从哪里来?”“我自西方来。”“归向哪里去?”“归向西方去。”当他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从山东来”“还回山东去”的时候,五六个老拳师就对他的探秘话题封了口。他此后再调查梅花拳时,打定主意拉着燕老师及弟子合作。听老拳师们说,过去梅花拳盘道的法儿非常多,一番攀谈,对方是否入门、道行多深便可了然于胸。他们如何记得住?回答是,性命攸关、生死存亡之际,下这番死功夫也就值了。不过,我发现梅花拳资深弟子所以能记住那么多盘道词儿,也是另有诀窍的。比如,刚才那段盘道词儿还有这样的下文:“金屋金檩金庙台,红门落锁无人来。你说你是佛门真弟子,为何不带钥匙来?”“莲为钥匙性为簧,无字真经心内藏;真性打开三簧锁,一条明路到故乡”。燕老师解释说:

 

“莲为钥匙性为簧”,是说梅花拳锻炼中气血流畅和修养心性同样都很重要。莲,是莲花瓣,是形容舌尖向上卷的舌头,人在舌抵上腭时就是这种形状。一般人梅花拳架子练到3~4个角后,神思安定、周身气血流畅。这时人的舌头略向后缩,舌尖自然上卷抵向上腭,有人称此为“搭鹊桥”。必须注意,练梅花拳架子时不能有意去“搭鹊桥”,只能等练功达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出现这种生理现象。此时练功者才真正静下来,也不愿说话了。性,指人的性情、情绪、心态。梅花拳锻炼时必须还要练性,也就是练功者必须心态平衡,情绪安定,无欲无求,没有任何思虑或心理负担,也不要有过激的喜、怒、哀、乐等,只有这样才能练好梅花拳!

 

一代代拳师的灵性创造,凝结成梅花拳历代宝卷中的隽语警句,再加上对各种典籍、仪式、口头文本的借用,这就是那万千盘道词儿的真正来历。后学者,将练武过程中的身心感受予以比附体认,最终升华为个人化的一种人生体验,又如何记它不住!

被文字定格的“梅花拳礼数”

梅花拳宝卷秘谱虽屡经浩劫,河北民间目前仍存量很大,诚为可喜。然而,现在能看得懂、愿意下功夫领悟的人越来越少。就梅花拳礼数来说,能讲清楚其来龙去脉者少之又少。乡村的许多梅花拳师傅,会将礼数追溯到清代梅花拳第五代传人杨炳(康熙壬辰探花,御前侍卫)于乾隆七年撰写的《习武序》。其中一段礼仪描述,可谓要言不烦:

 

拳堂中间立

天地君亲师 神位

左书:振三纲须赖真武(论纲常要恃文友讲)

右书:整五常全凭大文(定太平还让武将能)

上书:一贯之道

设炉次第:上三炉,左一炉,右一炉

上香定则:五炉上香不必拘定。一握十数柱,上三炉或一握六柱,东炉三柱,西炉五柱。亦可为其贫富不等,只要诚敬为主,且简可行。

拜祖师仪注:每逢朔望日期,定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平常日期,只行一跪三叩首之礼,亦只要诚敬为主。

拳堂中徒拜师仪注:拜师时只可先一揖,次叩首二个再一揖。若在别处见师,只用一揖。若久久不见,即叩首亦无不可。

 

怪不得,冀鲁豫地区梅花拳现今通行的“拜祖师礼”“徒拜师仪”大都相差无几,原来是礼有所本。杨炳是真正的武林高手,“每与同朝比武较艺,侥幸俱捷,名至美也”。因为《习武序》,至少在梅花拳礼数实践的意义上,他亦可流芳百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