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湖口·技艺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民居种类

1.大八间(小八间、四荫)

顾名思义,大八间房子的基本特征就是“大”,共有八间。分为两个厅堂,六间房、一个天井。进入大门,就是下堂前,两边各有一间中等房间,称耳房。下堂前后面是天井。大八间的天井,是封闭的内向性住宅必不可少的部分,是这种形制存在的前提。长约4.7米,纵宽1.3米左右,成为住宅内部空间的中心。天井的沿口比上下堂屋的地面都要低一寸许,用青石条横向砌成,雨水顺着沿边石板流入明堂坑(天井中聚水的地方)中左右侧和前沿的阴沟里去。天井上方是四周屋顶下水之处,跟天井对应,留下空间。天井中间有天井台,通过天井台,可进入上堂前。站在天井台上,仰面可观天空。下雨时,屋顶的水都流入天井,然后从阳沟管道流出,这就叫“四水归堂”。旧时人们讲四面水流入屋内,表示财源四方流进,因此,有天井的屋又叫“聚财屋”,这是古人的智慧。房子大,为了防盗,四周墙壁上的窗户又小,光线肯定不好。在屋顶上留下一大片空间,不仅增加了亮度,而且空气也更加流通,无形中做到了人与自然相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情境。天井两侧各有小房一间,称厢房。

跨过天井,就进入上堂前,上堂前是正厅,比下堂前大一到两倍。两边又各有正房两间,面积也比耳房和偏房大许多。上堂前比下堂前要高,正房上还有木板楼。而且下堂前的厢房和耳房上也有矮楼,使得整座建筑上方楼道相连,俗称“跑马楼”。正厅后面设置楼梯间,楼梯为木制。顺着楼梯上楼,非常方便。这种建筑属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它如同北方的四合院,不同的是它的空间布置一般比较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的特点。这种式样的房屋个体建筑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元,各单元建筑之间以廊相连,围成封闭式院落。除外墙为青砖砌成外,屋内都是杉木支撑。屋顶铺盖小青瓦,瓦楞头常常砌有花瓦头。室内以石板铺地,干净结实。

四面墙均很高,远远看去望不到屋上瓦片。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高峻的兽头,半掩半露的双披水屋顶。重重叠叠的兽头墙,发挥着防风和防火的作用,既美观又实用。

小八间的结构与大八间基本相同,只是规模小一点,四萌更小。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天井。四水归堂,天地人合一,体现了古人在建筑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附:大八间类民居外貌及天井图片

2.硬三间(连五、明三暗五等)

新中国成立后,湖口农村大八间类的民居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硬三间。这种民居规模小,结构较为简单,方便易建,成本也不高,适合农户居住。之所以称之为硬三间,就是因为它是由三间房组成,中间是堂前,两边为房间,结构简单而显紧凑。

硬三间的外部结构仍然保留着或多或少的徽派建筑风格。比如青砖青瓦,砖与砖之间用石灰粘连,青砖白缝,非常美观养眼。大门的上方做有雨搭,起遮雨的作用。雨搭开始用木料建造,顺着墙壁“一斜式”向前延伸一米多,上面钉椽子,椽子上盖瓦。后来有了钢筋水泥,有的民居就改为钢筋混凝土雨搭。大门门槛前对应雨搭的地面建有台阶。大门两侧墙壁上各开一扇窗,窗户比以前的大八间之类的房子大多了,这是因为治安状况比以前好,而且窗户中间都用了栅栏(开始是木质,后为钢筋),起到了防盗的作用。加上窗户大,光线充足,空气流通也顺畅,所以得到了广泛的采用。窗户多且较大是这类民居的一个特点。

硬三间的两侧墙壁称山头墙,缘于墙上方屋顶类似“山头”而得名,一般房子还保留了大八间类民居的挡风矮垛子的做法,简单的只在前后檐各做一个,长约1米,高约0.6米,复杂的做两到三个,远远看去,类似笔架,所以俗称“笔架垛子”。垛子的上方有青瓦密密重叠,逐渐向前翘起,有点像鸟尾巴,于是俗称“鸦雀尾巴”,非常漂亮。

房屋前后檐及左右山头的上端都用石灰粉刷成了一条宽约0.3米的白色横带,有的还在上面画了花鸟虫鱼之类的水墨画,就像一条玉带一样镶在房屋“颈间”。前后檐的青瓦都用石粉粘成瓦头,防止时间久了瓦往下掉。除了前檐有大门外,后檐还有后门,后门的尺寸比大门窄,大点的房子如明三暗五,两边房间的后半部分还开有侧门,侧门比后门还小点,方便出入。

室内一般采用杉木做站柱,通常五到七根柱子组成一列,柱子之间用横板串起,称之为穿枋。一列与另一列站柱的中间用楼栌连接,上方用桁条连接,楼栌上面摆上楼板,就形成了楼。一般的房子只在两边房里摆楼板,少数房子堂前也有,同大八间一样,也叫“跳马楼”。由于楼一般较低不住人,只是摆放罈头甏罐之类的家具。上楼没有固定楼梯,是移动木梯。由于当时杉木较为短缺,多数人家建房时只用两列柱子,即堂前与房间隔开的地方,靠两边山头墙不用柱子,中间的楼栌和上面的桁条的另一端就直接嵌在墙壁里。堂前的两列站柱中间一般都填上较薄的木板,称之为“鼓皮”。少数人由于经济拮据,木材不够,中间就用土砖或青砖填心,上面再用石灰刮白。到后来,人们觉得用站柱花费大,不合算,经济条件差的人干脆不用站柱,四面山头墙到顶,内壁都用石灰粉刷,更显得敞亮、干净。

堂前的后半部分全都建有甬壁。甬壁大部分由木板做成,也有用土砖和青砖做的。甬壁上方连接两列站柱的是一块宽1米左右的长方形木板(组合而成),称之为“照枋”。新屋上梁时,照枋上贴有用红纸书写的“紫气东来”之类的大字,以显吉庆气氛。堂前紧挨甬壁摆放条台,条台上摆放庙门钟、先人瓷板像和茶具。条台前摆放八仙桌,是会客、用餐之处。甬壁后面是一条走廊,宽约两米,俗称“倒埠”,可摆放谷仓和便具及其他杂物。后檐有后门,由后门或侧门通往“撒屋”(厨房、猪栏厕所、柴房等)。

如果家庭成员较多,两间房不够住,有的硬三间建得较深。两边的房间分别在中间隔开,由两间变成了四间,这就是所谓的“明三暗五”。为了使光线充足,山头墙上就会多开一扇窗户,通往堂前也会多开一扇门,方便空气流通和人员进出。

以前,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儿子多。儿子大了就要分家,分家必须有房间。而为了父子兄弟之间互相照应,又不愿把房子建得太远,就产生了连五,甚至连六结构的房子。所谓连五,就是两个堂前,三间侧房,也就是一个硬三间再加两间;所谓连六,就是两个堂前,四间侧房,实际上就是两个硬三间加在一起。无论是连五还是连六,中间都节省了一堵山头墙,从经济节约的角度考虑,也是很合适的。

附:硬三间类民居外形图片

3.土砖屋(茅房)

土砖屋的结构与硬三间基本相同,只是建筑材料有区别。硬三间砌墙用的是青砖,土砖屋用的当然是土砖。

土砖屋建筑是古老的建筑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湖口的建筑史上也曾有过辉煌的一页,对人们的居住条件改善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土砖屋虽不经久耐用、漂亮美观,防雨防潮性能差,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相比,抗震、防火等性能也望尘莫及,但它居住舒适,冬暖夏凉、通风透气,建造成本低、易维修。

土砖屋结构简单,一般建造一栋土砖经需土砖4500—6000块,前沿一般不高于3.5米,后沿高3米左右,两边山头墙4—5米左右,屋内一般用四列站柱(也有用两列的)支撑,柱列之间用桁条相连。家庭经济条件差的,不用站柱,四面山头墙都是土砖到顶。土砖建筑面积不大,一般不超过80平方米,中间为厅堂,用于接待来客,两边为厢房,供家人住宿;厅堂上面放置半间横条(三分之二左右),铺上分板(板厚不足0.2厘米)遮挡灰尘,两边厢房放置粗壮的楼栌,铺上厚板,作为阁楼,一般层高在2.8米左右,供堆杂物、日常用品等。土砖屋所留的窗户不大,正堂前沿高2.4米处留有两个小窗,面积不超过0.6平方米,厢房窗户为1平方米左右,窗户全部采用木质结构,不够牢固,为防止盗窃,所以农户留窗户一般都较高,且不大。土砖屋内部以杉木(杂木)为建筑材料,盖上土窑烧纸的土瓦,为了采光,农户一般要购置10—20块左右的亮瓦(玻璃烧制),盖在屋面上。土砖屋以木材作为支柱,墙倒而屋面不会垮塌,安全系数也比较高,从古代至20世纪70年代,在湖口全县农村有80%左右的农户都居住在土砖屋瓦房中,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土砖屋被逐步淘汰。

土砖屋的取材十分方便,制作简单,农民可在就近门口稻田中,选在晚稻收割后,冰冻未来之前的这段时间,将禾蔸割掉,用榔头将禾埂打平后,再次夯结打平,用特制的30厘米×15厘米规模的画线器画线。用平扳锹照线下切成型,但要掌握好垂直力度,做到不偏不歪。然后,用特制的砖锹起砖。起砖时由三人完成,在砖锹上分两根绳子,两人在前面用力拉,一人握锹起砖。起完后要在晴天将起好的砖翻竖暴晒2—3天,然后就近上堆。土砖的用途很广,农民的猪栏、牛栏、鸡舍、柴房、土灶等都离不开它。

用泥土黏土砖的方式就可砌墙。那时候,没有水泥,砖与砖之间就用泥浆黏合。做好后,墙外面要抿缝,墙内要粉刷,则需要在泥浆中加一定量的石灰,增强黏合度,以抵御风雨的侵袭。墙外是沿砖缝抿,墙内则需全面粉刷,黏合干爽后,再在上面刷一层石灰水,显得雪白雪白的。后来有水泥了,有人也会买点,用石灰调和一下,拌点细沙,涂在墙上,则显得更坚固。

这种房子可以在上面盖瓦,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也可以盖茅草,这就是茅房。茅房没有站柱,全是土砖建造。这可能是最原始的民居,没有烧砖瓦的技术之前,人们要建房,就地取材,第一想到的应该就是土砖。山头墙上摆上桁条,桁条上纵向用铁丝或山上的荞藤将小木棍缠紧,再在上面一层一层均匀地铺芭茅。芭茅是山区的特产,繁殖特别快,取之不尽,只要劳力,不需要花钱买。铺芭茅要技术,一层一层地铺,每一层都要用荞藤和下面的木棍捆在一起,不然,就会容易滑落。芭茅层数越多越好,不会漏雨。由于芭茅质地较硬,不柔软,屋脊前后檐相接处要用稻草衔接。屋脊的稻草要比前后檐的芭茅铺得厚,这样才能确保下雨天不漏水。实际上,茅草盖顶的房子夏天特别有种凉意,冬天又不乏温暖。古人云,茅屋三间,子孙不闲。是说茅草容易腐烂,屋顶年年都要翻盖,遇上台风,就会有“吹我屋上三层茅”的现象。但小农经济,无需成本,只要人力,就可完成,彻彻底底的环保,倒是很值得提倡的。

附:土砖屋类民居外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