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筑材料
大八间等古民居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屋梁多用大木料做成,且微微凸起称之为雄起。两端衬托纱帽,(近半圆形状)有的还雕有花纹。立柱用料颇粗大,偶数20、24、26、28根柱子落脚。一般纵向分四列,每柱之间有串枋相连,主脊高三丈以上,柱子脚用磉墩垫底,一般大宅子都是雕花式有造型的磉墩。一是防潮,防止柱脚霉烂,二是增加稳度,三是美观。磉墩、立柱、一串枋、二串枋、照枋、甬壁、桁条、椽角等物件及雕刻花纹的巧妙组合和装饰,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珠联璧合的妙境。有的用彩漆装饰,有的以桐油浸染,使这些建筑大宅显得格外古朴典雅。湖口传统民居建筑以青(红)砖、杉木为材料。杉木做站柱。结构有硬枋、软枋,五架等不同,根据建房用途而设计。
硬三间等木结构的梁柱房子以磉墩为受力点,靠站柱支撑枋皮,共同承载屋面负荷,靠角枋连接整个屋架为一体,所以木结构房子能抗震。整个连接部位均采用榫、掛榫连接。穿枋穿过柱子,接头处用上下两个枧子将站柱与枋来锁定,以免走动,如做“五架”梁,还必须要用“鲤鱼穿鳃”的工艺,谓之大木细活。
具体说来,站柱有正脊、前后大肩、前扶后扶之分,除根根柱子落脚外,还有高矮磉墩的区别。枋皮有一串枋(按屋正脊高度10∶1)、二串枋、三串枋、步枋之分。另外每根站柱都必须要用两根相连,正中两根为脊柱,梁是欠脊,前檐为看梁,功能是将柱上端全部锁定,横向竖向紧相连。
还有一种叫掛砖,是连接墙与柱为一体的关键所在。每一根靠墙的站柱一、二串枋两处下口隐蔽处都有一块掛砖,整合在墙体上。掛砖的木柄紧靠站柱,屋建成后一至两年待墙体坐实后,再将掛柄用钉子钉在站柱上。这样使整座房子柱子与柱子之间有串枋枧子锁定,上口有桁条挂榫和欠脊相连接紧,角枋横向固定,墙柱之间有掛砖互拉,就能使之稳固,也就是木结构房子能抗震的原理。
屋顶的桁条和椽子也是杉木。桁条是整根杉木,椽子则是1米多长,0.2米左右宽,1寸左右厚的木板条,用杉木锯成。如果经济条件差,也可用松木等其他杂木,但由于杂木怕潮,容易变形。一变形,屋面就会高低不平,瓦片就会错动,下雨会漏,而且,受潮后容易发霉腐烂。所以,不是万不得已,一般不用杂木。
堂前的两列站柱中间还是用木板装满。这种木板更薄,中间用竹钉将板与板衔接,一般用杉木,也有用松、樟、株等杂木的。只要保持不潮湿,杂木也是合适的材料。
房屋的各类门都是木门,用料各有讲究。大门和后门,结实牢固,一般用排杉板组合成,中间有扁担形木条串起。有的直接就用一根根的小杉木组合在一起,相当厚实。房门则是鼓门,即四周安好框架,中间用薄木板填心,较为单薄。
还有窗户,当然也是木料,只是有了钢筋后,中间的栏杆才改为钢筋。
以上是说室内,房屋的外墙都是青砖,后来也有用红条子砖的。青砖又叫片子砖,做砖胚时已用线条画好缝隙,烧好后看起来是一块,砌墙时,砖匠拿砖刀在砖的侧面轻轻一敲,就成了三块。因为只有原先的三分之一厚,所以叫片子砖。片子砖做墙,要做成四方形的斗状,中间是空的。需要用黄泥巴或干土灌满,这道工序叫灌斗。黄泥巴干后,和青砖粘在一起,相当坚固。还有一种做法是片子砖和土砖结合起来做,外面和中间用青砖,里面用土砖。这是一种节约成本的方法,一点也不影响房屋的坚固度,人们还把这种发明称之为“金包银”,很形象。
万丈高楼平地起,作为“千百年的巢穴”,基础非常重要。湖口民居的基础一般都是青石,称之为墙脚石。一块一块码起来的墙脚石一般有约两尺宽,四面墙就建在上面,稳稳当当,相当实在。
屋顶上面盖的是青瓦。青瓦呈弧形,沟状。一块叠一块仰放在椽子中间。两排椽子的接头处,再一块覆一块覆盖在两块仰瓦的接头处,凸凹成行,方便下雨天雨水顺利流向地面。
还有一些辅助材料,如钉椽子的铁钉,窗户上的玻璃,嵌在屋顶瓦片之间增加亮度的少量玻璃明瓦等等,不一一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