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是2007年立项的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研究,项目批准号(07AJL014)]的研究成果。关于这一项目研究的意义以及本书研究的特点将在导论中论述。本前言只就参与这一项目的研究者与本书的写作过程作一简单记述。
我申请并负责这一项目,是因为有关这一课题的研究内容是我的专业领域。先后参与这一课题研究的,除了我,还有我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在这一课题开始之前,我与学生们早就开始研究其中的问题了。例如课题组中的陈衍泰博士在2002年与2003年开始研究创新网络与开放式创新问题,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是对开放式创新的研究。如今他已经是一个大学年轻的教授了,有了更宽广的研究领域与兴趣,但与这本书有关的问题仍然是他的重点研究方向。
如果说陈衍泰博士与我一起所作的研究是这一课题的预研究,那么其他四位研究者都把这一课题的一部分作为自己的专门研究,开始他们的博士研究或博士后研究。本书最核心的部分是关于创新型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这正是王云美博士的研究方向。王云美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又是个完美主义者,曾经以第一名考取管理科学的博士生,但即使这样还曾为自己的一点点失误在我面前后悔不已。这个很难说是优点还是缺点的“点”,使他在决定承担这一课题的核心部分时犹豫再三。我与王云美博士记不清有多少次的讨论,是构成这本书的主线。
梁云志博士的研究方向是培养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服务体系,她研究的重点是孵化器,研究的角度是商业模式创新。梁云志博士有较丰富的工作经历,兼有会计师与律师的资历,所以她在研究中常常能关注来自实际中有价值的问题。她对上海30多个各种类型的孵化器都做过细致的调查,与一些科技园的负责人及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她还搜集了全国的数据用于实证分析。她的论文使人感到落在实地,她认为所有的研究都应该有应用价值。可能是因为怀有这一信念,她毕业后选择了创业,从事培育创新型企业的实践。
刘兰剑博士与李守伟博士分别来自两个高校,他们在各自的学校都是被重点培养的年轻教授。两人研究的领域都是创新网络。创新网络是创新研究的新视度与新思潮。严格地说我对这一领域原来涉足不深。刘、李来到复旦大学,我觉得我从他们那里学到的可能比他们从我这里学到的要多。本书中有关网络的研究,不少内容来自这两位博士后的研究。
虽然都研究创新网络,但两位博士后研究的角度不同。李守伟博士主要研究网络的整体性能,善于应用数学工具与定量研究方法研究网络的特征。他的研究与钬宓特雷斯较为接近,为此我曾介绍他去法国格勒诺布尔商学院跟随钬宓特雷斯作了半年的访问研究。通过博士后研究,李守伟也顺利完成了他负责的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刘兰剑博士主要研究创新网络中的企业创新。他师从党兴华教授,是国内较早从事创新网络研究的学者。刘博士关注的不是网络的整体性质,而是网络中企业的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
臧志彭博士参与课题研究的时间不长,他作为我招收的最后一位博士后研究者,非常珍惜对这一课题的参与。
研究工作是一个不断产生想法与提升想法的过程。这一课题的研究计划是按照我最初的想法设计的。组织团队完成这一课题研究,意味着把我个人的想法变成团队成员的想法。经过团队的一番研究,汇集到一起,再消化吸收,我的想法就得到提升。课题的研究过程是我与六位研究者合作与互动的过程。
我虽然对他们的成果总体上还算满意,但是被吸收在本书中的所有研究内容我都根据自己的理解作了修改。所以本书中存在的错误与纰漏,由我负责。本书初稿成稿于2012年9月,2013年年底开始,我又用半年多的时间集中精力修改多遍,近40万字的初稿被修订成现在的20余万字。如果算上从2006年的酝酿阶段,本书的写作已历经9年。我自己写的书不多,因为写一本书总需要七八年的时间,这一次虽然有较强的团队,仍未能破例。
最后,我在此特别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编辑的热心相助,这本书不可能这样顺利出版。
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