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企业研究:网络化环境,商业模式与成长路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拥有一批创新型企业是创新型国家更本质的特征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研究,创新型国家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① 创新投入占GDP的比率大于2%;

②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

③ 国家对外技术依赖度在30%以下;

④ 创新产出效率高。

按照这一“指标”,有人认为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已经达到创新型国家的标准。这些国家的大多数是首先通过资本积累、依靠市场机制,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演变而成为今天的创新型国家。有些后发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则从引进国外技术开始,通过推行国家创新政策,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也成为创新型国家。

虽然上述数量指标很重要,但仅从数量指标上看问题是不够的。数量特征只能反映创新型国家的外部特征或表象。也许它们可视为创新型国家的GDP指标,正好像GDP可代表一个经济体的总量,但不能全面反映经济的质量一样。如果仅从数量指标上看,苏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数十年间,苏联的科技投入从未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苏联前后70多年的科技成就也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军事技术和航天航空技术等方面还部分地超过了美国,成为当时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为了与美国相抗衡并取得在战略武器技术上的优势,苏联不可能对外技术依赖,只能投入大量科技界的精英来研制尖端武器和核武器。据苏联统计,1989年它拥有科技工作者152.2万人,约占世界科技工作者总数的1/4。每年新的科研成果约占世界总数的1/3。苏联已建立起一个不同层次、门类齐全、分布全国的科研机构网,共有5271个科研机构,分属于科学院、国民经济各部门和高等学校三大系统。

但是,苏联国家战略的核心是与美国争霸,国民经济军事化,畸形发展,大量科技人才与资源被用于军备竞赛,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则为此提供保障。据西方学者估计,“冷战”期间,苏联有将近80%的科技人员在军事部门或相关机构工作,而民用部门仅占20%左右。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主要投入于尖端武器和核武器研制,很少被用于企业。据苏联统计,在1981—1984年间,全苏登记注册25万项发明创造,其中只有7.2万项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应用率仅为28.8%。不但如此,在被采用的7.2万项科技成果中,80%只用于一个企业,用于3~4个企业的不到20%,用于5个以上企业的仅占0.6%。这就严重影响了这些科技成果在苏联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

这一经济体制弊端最集中的表现,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企业成为各级政府的附庸,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和主体地位,从而既没有科技创新的动力,也不具备从事科技创新的能力。苏联科学家的许多研究成果在西方国家里被应用比在苏联国内还早,如苏联是第一个发明连续钢铁铸造的国家,不少国家80%的钢铁生产是用苏联的方法,而苏联国内使用的比例却很少。当年勃列日涅夫就曾埋怨说:“企业对革新的畏惧就像魔鬼怕见正神那样。”一些难得研制出来的民用科研成果,也不能及时用于生产,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发明专利只有1/4投入生产,而西方国家都在2/3强。“科研—生产”的周期也很长,西方国家一般为3~5年,而苏联平均达9年之久。许多新技术、新产品还未安排生产就已经老化。苏联的科研机构和苏联的企业一样,被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牢牢束缚,失去了科技创新的动力与活力。

企业是否有创新的动力与活力,是否能涌现出一批创新型企业,实际上是创新型国家最根本的标志。对现有创新型国家现状的考察发现,创新型国家最基本的特征是:所有创新型国家都拥有一些因掌握世界产业的核心技术而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创新型企业,世界上主要的创新成果都来自它们或在它们之间传递。试想,如果芬兰没有诺基亚,韩国没有三星、LG、现代汽车等,日本没有松下、索尼等,美国没有IBM、微软、苹果、英特尔、Google,这些国家还能算作人们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吗?

最早提出创新型企业概念并分析创新型企业本质的是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09—2005),他认为创新型企业是相对于传统企业而言的。传统企业主要依赖垄断、保护、模仿、复制已有的技术、产品、市场等方式求得生存与发展,它们仅适合于社会经济条件变化比较慢而且竞争不十分激烈、创新能力与速度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并不那么重要的时代。创新型企业是依靠创造新技术、新产品、新流程、新服务、新市场等方式求得生存与发展,适合于技术与产业变化加快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是现代意义上真正的企业(Drucker,1985)。此后他描述了现代企业的特征,认为现代企业是以信息为基础的知识创造组织,这种组织将主要依靠专业化的知识工作者,知识工作者依靠信息创造知识并贡献信息,如同研究所、医院、乐队等专业化组织,现代企业的组织成员主体是领域内专家,其主要活动是知识创造(Drucker,1988)。德鲁克还认为,企业依靠创新盈利、生存、发展的问题,不是企业某个方面或者某个因素的问题,而是企业的整体模式问题(Drucker,1994)。传统企业与创新性企业的比较见图1.1。

图1.1 传统企业与创新型企业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用价值系统(value system)来描述企业所在产业中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整个过程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价值活动关系,用垂直价值链(vertical value chain)来描述与企业直接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价值活动联系(Porter,1985)。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表明,传统企业主要是以制造、销售、物流为核心增值环节,依靠产品经营而盈利、生存、发展。如何在制造、销售、物流等核心增值环节获取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而创新型企业依靠创新生存与发展,也就是通过创新建立知识产权,然后把知识产权作为资产有效地经营,从而就能通过创新来盈利。知识产权资产经营的资源包括人员素质、创新能力、R&D能力、专利、技术秘密、销售网络体系等。知识产权资产经营意味着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将知识产权内部实施、有选择地进行对外贸易(技术咨询、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服务以及交付知识产权产品和软件等方式)、将知识产权作为要素进行投资等途径,获取利益回报。通过获取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经营知识产权并周而复始,创新型企业就实现了依靠创新而盈利、生存、发展。

相比较而言,传统企业的经营是以耗费自然资源为代价,将物质资源转化为产品与服务;创新型企业是注重有效创造、利用知识产权资产,其经营结果是提供更优解决方案、降低资源耗费、推动产业升级与演化。创新型企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经营模式,突破了传统产品经营的模式,是推动产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